孔凡利
(1.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2.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外语系,哈尔滨 150025)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浅述
孔凡利1,2
(1.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2.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外语系,哈尔滨 150025)
生态文学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其产生、发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重新寻找在工业文明中丢失的天人合一的田园理想”。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环境保护
20世纪后期,西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批评”理论从发生发展到逐渐推向全球,已然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新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60年代,美国记者瑞狄·卡森的长篇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问世,从而拉开了西方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序幕。1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就开始提出了“文学生态学”的概念,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出版专著《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提出“文学的生态学”这一术语,主张批评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作者还尝试着从生态学的角度批评古希腊戏剧、但丁、莎士比亚以及某些当代文学作品。同年,另一位美国学者克洛伯尔在对西方批评界影响很大的学术刊物《现代语言学会会刊》上发表文章,将“生态学”和“生态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1978年,鲁克尔特在《衣阿华评论》当年冬季号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认为文艺理论家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1]。生态批评的特性决定了“它既不是一种纯文学批评,又无法成为一种单一的方法论。就其主旨和实际意义来说,生态批评坚持一种系统整体论的观点,主张和谐、均衡、适度的原则;从生态批评探索生态危机根源的角度来看,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该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试图通过一种对“文化变革”的号召,来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一个“伦理学的扩展”、一个“人类观念的开拓”。要完成这一使命,单单依靠“生态中心主义”是不够的,因此,生态文学批评还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生态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中吸取阐释模型,形成了一种诸多崭新视野的融会,以丰富它的批评实践[2]。生态文学批评思想则是融合了多学科生态思想的最终产物。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学者威廉·鲁克尔曼 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一文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 (1998)。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这本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2001年,布伊尔出版了新著《为危险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与环境》,麦泽尔主编出版了《生态批评的世纪》。2002年初,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第一套生态批评丛书《生态批评探索丛书》。美国的格伦·洛夫的《实用生态批评》、英国的格雷格·加勒德于 2004年8月出版的《生态批评》[3]。
大致上可以说,“生态批评”是从文学批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生态批评关注文本如何拒绝、展示或者激发人类热爱生命的天性:“集中在生命进程或者类似生命进程中的内在人类倾向,激发起我们与非人类的自然世界联系的想象和情感。在宗教信仰带来的安全感、现代性的焦虑、后现代的碎片与混乱之后,作家们开始探索人类归属世界的新途径,探索在我们与自然之间发展一种谨慎而互惠型伦理的新途径[4]。因此,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定位、敞开并且讨论这种表现在文学形式中的渴求。”生态批评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考察文学艺术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同时运用文学想象叙事手段透视生态文化,探索人在世界中的诗化生存状态,思考人、自然、艺术与批评三者关系——对人与自然征服与报复关系的反思,对生态艺术批评的人文原则的确定,对现代主体中心问题和多元价值新构造的推演。正是在这一点上,笔者赞同《阅读大地》的编者所说的:“具有生态敏感性的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一种潜能,推动人类全体成员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生态人文素养。”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生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不论你是打开电视,听收音机,还是看报纸杂志,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播报着生态警钟的新闻,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噪音包围,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生命的污染物,生活中的垃圾以淹没城市的速度堆积;现代化带给我们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生态环境,破坏着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
科技的发展催化并膨胀了人类战天斗地的野心,加速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行为,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范围和规模,创造着人超越自然的现代神话。但自然果真就是人类征服的对象吗[5]?人与自然、与周围环境、与生存在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的关系果真是征服、控制的关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已经部分地隐藏在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中。此时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以星火燎原的势头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潮流。现在在德国、英国、日本、韩国都相继成立了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生态批评家们从深层生态学、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保护主义、自然的概念与描述、文学再现的理论、田园主义的再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觉醒等各个层面论述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拓宽生态批评的视野。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新视野——生态批评虽然不可能逆转对自然生态造成极大破坏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但却可以和生态学及其他人文学科携手消解和批判人与自然对立、分离的世界观,颠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肆意挥霍滥用自然资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唤醒人类在功利主义驱动下甘为工具的麻木的意识,重新寻找在工业文明中丢失的天人合一的田园理想[6]。
[1]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J].当代外国文学,2003,24(1).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2 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πs,1972.
[4]R.Kerridge&N.Sammells(ed.)Writing the Environment;Ecxritieism and Literature,Zed Books Ltd.,1998.
[5]钟华.浅析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思想内涵 [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10).
[6]宋丽丽,王宁.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Br ief Descr iption about the Ecocr itic ism
KONG Fan2li1,2
(1.School of Western Studie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Deqiang College of Commerce,Harbin 150025,China)
Ecocriticism is a theor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iming at fixing the tie a2 mong literary,nature and culture,improving peopleπs consciousness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Thispaper discusses itsbeginning,de2 velopment and meaning in order to re2seek the pastoral ide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hat has been lost in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cocritism;ecological literature;environment protection
I06
A
1001-7836(201.)09-0123-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52
2010-1.-26
孔凡利 (1981-),女,黑龙江双鸭山人,讲师,在职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