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杭生 兰顺领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巢湖 238024)
前喻文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反哺”式开展的思考*
江杭生 兰顺领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巢湖 238024)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体育要实现与经济同步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开展农民体育教育,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知识水平,从源头解决农民的体育贫困问题。受渠道、成本和认识等因素的阻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相对滞后。在我国进入“前喻文化”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反哺”形式开展农民体育成为可能,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诸多措施又为这一形式的推广提供了现实支撑,高等教育也为“体育反哺”提供了契机和优质资源。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反哺”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利用家庭作业形式让学生把体育知识传播给家长;让学生与家长一道参与体育活动,并带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返乡大学生对农民长辈进行体育技术方面的组织指导等。
前喻文化;农民体育;体育反哺;欠发达地区
贫困既包含物质的贫困,也包含文化的贫困。尤其是文化贫困,使得欠发达地区农民得不到全面发展,进而使农村贫困程度加深,并对后代产生影响,世代相传。欠发达地区农民要摆脱贫困,不但需要必要的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更需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我国目前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懂生产技术、会经营管理和身体素质健康的新型农民。也就是说,新农村和农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舞台和载体,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1]。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身体素质是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农民的身体素质原因而发病率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不言而喻,没有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新农村建设便无从谈起,要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有身体素质过硬的农村建设者,而农村体育活动恰恰能直接起到增进农民身心健康的功效,这是体力劳动所不能替代的。发展农民体育不仅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摆脱农村文化贫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是现代人类社会健康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向人们展示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的成长提供宝贵的文化滋养。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体育自身蕴涵的竞争意识和拼博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培养现代农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塑造农民不卑不亢、顽强拼搏和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农民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可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农民体育既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也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健康文明的环境和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是消除农村文化贫困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传播媒介日益丰富,“信息流”充斥于各种渠道和路径。处于这种铺天盖地信息场域中的主体——人,对信息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财富。在城市,人们接受信息越来越依赖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成为政府对民众进行体育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传递中介的不作为、传递信息设施的欠缺等原因”[3],导致传播渠道缺乏、单一、不畅。尤其在欠发达农村,由于经济落后等条件制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网络等传播媒介基本处于空白,报刊杂志也非常缺乏。在农村,宣传媒介相对好一点的是广播、电视宣传,但由于大众体育传媒业的日趋市场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其传播途径主要面向城镇居民,传播的内容更多的服务于城镇居民。如城镇居民可以收看到各种体育电台和频道,但广大农村中由于有线电视收费相对较低,传媒部门便对相关精彩的体育电台和频道进行了加密,使农民无法收看这些体育节目。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能够进行体育文化传播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是少之又少。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农民体育及农民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体育知识都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传播情境中,农村体育文化日益边缘化,农民的现代体育价值观便无法形成,相应地农民的体育活动也无从谈起。
开展农民体育活动,从宣传、前期筹备、正式开展和最后的总结表彰,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必须考虑成本因素,而欠发达农村的经济状况较差,许多乡镇是“吃饭财政”,经费比较缺乏,无论是宣传体育组织者还是村民,在支付费用上都存在相对的不足。除此之外,时间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为农民不象城镇职工,在上班和工余都有较充裕的闲暇时间。对于成年农民,由于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很强,农忙时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在此期间很难抽出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就是在农闲之际,也很少看到农民闲息下来,基本上都在寻找增加经济收入的各种机会。若在此期间组织他们开展体育活动,则会减少他们的预期收益,意味着他们支付时间成本(间接成本)。
许多欠发达地区地方官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体育发展与文化贫困、经济贫困的因果关联和相互影响与作用,对于欠发达农村农民体育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及可行性认识不足。普遍认为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经济建设是硬任务,农民体育则是次要的、软任务、软指标,并且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农民体育工作“量大、面广、复杂、见效不明显”,“吃力不讨好”,表现出一手硬、一手软。同时,作为参与体育活动的农民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与脱贫致富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接受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有相当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还较为浅薄,对其内容不甚了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农民对我国全民体育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有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有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有那些健身内容,有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和方法,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更为严重的是有68.2% 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和“在我们农村劳动就是体育”[4]。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再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年轻人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受传统的束缚较少、获取信息更为便利等原因,使得他们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年长一代逐渐丧失了教化的绝对权力。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三喻文化”理论,即“后喻文化主要是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前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5],国内学者把这种“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晚辈反过来影响长辈”的现象称为“文化反哺”现象[6]。目前我国“亲子之间的‘文化反哺’现象不仅已经出现,而且成了与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在亲子之间发生的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从价值观的选择、生活态度的认定、社会行为模式的养成,直至对各种新器物的了解和使用,而在文化的表层(行为或器物层面)这种现象更为明显”[7],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子教三娘”。在农村,由于成人受工作及家务的干扰、兴趣单一以及某些方面理解能力差等方面的影响,获得体育知识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如正在上学的子女。而子女由于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受旧有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束缚较少,并可以较为便利地从学校、教师、同学、大众传媒、广告、市场及生活本身获取各种体育新知识和价值观念。因此,让上学的孩子就体育文化知识、体育价值观、体育生活态度、体育行为、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内容对长辈开展“反哺”体育,对于接受体育受诸多制约因素的欠发达地区农民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国家一管到底、由国家统一编印教材的局面,为地方和学校编写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创造了空间。由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这些理念,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对长辈进行“反哺”不但不会影响自身的学业,反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我们应该利用诸多的学生实践活动课,把体育课程改革融入学生实践学习和社区服务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中把在学校学到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运用进去,把自己的活动对象和服务对象指向自己的家人,借此开展家庭体育,是一种值得大力倡导的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大学生返乡进行“体育反哺”,首先,可极大地强化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力量。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文体教育,习惯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每年寒暑假返乡,在家中主要是帮助家庭忙些家务事,又没有高考之类的压力和学业负担,他们对于参加农村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意愿和需求,他们的参与可直接促进农村体育的开展,如本课题组在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小岗村“贺龙”杯篮球赛按传统是元旦在该村文化广场举办,2008年春节只计划举办拔河、舞狮及一场篮球邀请赛,但春节前在该村几名大学生的坚持下,为迎接“奥运”而在全镇进行广为宣传,他们主动与镇其它村的返乡大学生联系,与各村村委会协商获得组织支持,他们还与乡办企业老板们沟通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通过上下的精心策划,比原计划多举办了有12支球队参加的篮球赛,而且还在比赛后进行一系列的体育技术、技能的讲座和培训;可见,农村大学生的感召和组织,大大提高了农村体育的活动规模和规格,因为大学生在农村,属于众人知晓的公众人物,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能吸引群众的目光。而且,大学生年轻有朝气、精力旺盛、热情高涨,在农村人眼中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进行农村体育指导具有科学性、感染性和权威性,如在大别山落儿岭村的大学生每年春节都举办篮球技术培训班,还经常在春节与村民进行篮球表演赛,吸引大量的群众观看,极大丰富了当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其次,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进行体育指导为农村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因为,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良好教育,体育运动等各方面的能力较强,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技术和新的信息,给农村体育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利于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例如课题组在对落儿岭村委会主任访谈得知,近几年该村篮球赛、拔河赛的赛程编排和裁判工作主要是由回乡大学生负责,特别是由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牵头担任有关组织裁判工作时,不但安排较为合理、判罚较为准确,而且他们的规范动作和优美姿态深受人们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另外,大学生与外界联系较为广泛,结交一些异地同学和朋友,他们回乡参加体育活动指导,也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理念,有利于吸收外地好的理念和方法发展农村体育,利于实现族际文化共享。可见,利用返乡大学生进行农村“体育反哺”是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可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2008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有农村住户 2.14 亿户,在校学生1.98 亿名[8],由此可以推算,农村绝大多数家庭有在校学生。同时,本课题组在对安徽省小岗村、小井庄和落儿岭3村的调查显示,平均每15户就有1名大学生在外读书,每3户人家就有1名高中生,几乎每户都有初中生或小学生在上学。这为由中小学生对长辈进行“反哺”体育提供了现实条件;这为由大学生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村庄的父辈们进行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培训提供可行的途径。
通过中小学生和返乡大学生对长辈进行“反哺”体育,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借以实现“教育一代人(青少年),带动两代人(指祖辈、父辈)”的目标和扩大农村人口的体育参与程度,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生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
在我国,基础体育教育阶段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养成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所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体育行为观念的教育十分重要;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体育习惯和行为的进一步拔高和拓展,其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更为全面和优质。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获得相应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且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和获得的体育能力反映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和言谈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长辈,让长辈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从有意识接触到在无意识中运用,并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
在城镇,许多中小学校都要求家长对学生作业进行辅导或批改。为了辅导孩子和批改作业,家长要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许多家长感到通过辅导或批改作业使自身也提高了许多。在农村,由于家长农活及家务繁重,加之他们中的许多人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不能对在校孩子作业进行辅导和批改。特别是中小学体育辅导,对于农民来说就更是陌生的事情,对于这些没有能力辅导自己孩子的体育的家长,学校不妨开展“爸爸练,妈妈学,让爷爷、奶奶也了解体育”的反哺体育教育,让孩子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传输给长辈,既可提高长辈的体育文化素质,对学生也是一种课后体育锻炼的延续,以补偿课堂体育教学的的不足,有利于对所学体育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同时,家长为了孩子,从被动接受和学习体育到主动开展体育活动,一旦习惯和观念养成,就会随着社会变迁而积淀下来,就有可能影响好几代人,就会呈现出积极的“体育文化反哺效应”。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体育教育 本次课程改革中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校可以确定对于学生及家长都具有实际意义的体育项目,组织学生与家长一道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如体育游戏、体育技能展示及体育文化知识宣传普及等等,既可以完成学生的学业,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又可带动一个个家庭成员对体育领域知识和观念的形成。
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体育教育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校可以通过第二体育课堂形式,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力所能及地将家长纳入到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是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形式和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促使学生体育锻炼的延续,也是对家长的一种体育教育。
3)通过返乡大学生寒暑假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体育教育 开展寒暑假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转换和拓展,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能够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通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文化知识宣传活动、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培训、社区体育比赛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开展对家长的“体育反哺”,增加家长的体育知识,增强体育锻炼的观念意识。
[1]丁兆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内”“外”兼顾[J].理论前沿,2006,(6):35-36.
[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群众体育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85-386.
[3]王守智,陈发威,王素华.农民话语权缺失:信息传播维度解析[EB/OL].传播学论坛,http://www.chuanboxue.net,2007 -09 -28.
[4]王健,胡庆山.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02-1609.
[5]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6]弓丽娜.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2004,(4):1.
[7]周晓虹.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J].中国新闻周刊,2006,(36):57.
[8]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三农数据网,http://www.sannong.gov.cn,2008-11-03.
Some Thought on the Farmers’Sports in the Way of Regurgitation-feeding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re-figurative Culture
JIANG Hang-sheng,LAN Shun-ling
(Department of P.E.,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24,China)
To achiev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and economy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carry out rural sports education,enhance farmers’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level of knowledge so to solve the farmers’sports poverty in the source.The lag of rural sport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 like channel,cost and awareness.Against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of the pre -figurative culture our country has entered,through regurgitation- feeding it is possible to carry out rural sports,for the promotion of which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underway provides real support,for which higher education offers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So the regurgitation-feeding of rural sports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let the pupils pass the sports knowledge to their parents in the form of homework;let the pupils and their parents take part in the sports together so as to make the parents develop the habit of physical activity;let home college students organize and guide farmers to learn sports skills.
pre-figurative culture;rural sports;regurgitation-feeding of sports;underdeveloped areas
G807.7
A
1673-2103(2011)02-0072-05
2011-03-02
安徽省体育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0213);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11SQRW094)
江杭生(1976-),男,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