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一
(襄樊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要义
王为一
(襄樊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和整体设计,涵盖和指导着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匹配度不高、学业评价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匹配度不高、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方案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领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重视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七个方面入手。
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明确回答和要求。对于高校来讲,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抓手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要义作些阐释。
什么叫“模式”?在《辞海》和《辞源》中,均没有“模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1983年。在国家正式教育文件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从此以后,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就这一概念的理解发表了许多看法。如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上,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教育部原高教司司长、北师大校长钟秉林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易自力教授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为学生设计的某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它是教学活动所有要素与过程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
纵观教育专家和学者们的观点,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基础之上
比如襄樊学院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该校以“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走“教学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为统领的办学思想、教育思想的反映和体现。[1]
2.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涉及教学工作的全部,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设计,涵盖和指导着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改革都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整体关照,这些环节的改革就会迷失方向。
3.人才培养模式重在解决“三个更好地符合”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要求教育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要求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要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要更好地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三要更好地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2]
4.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教学评价六大要素构成
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是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教学评价所涉及的是实现这些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操作程序及其组织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形式。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针对当下问题或弊端的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弊端,王伟廉[3]归纳为“四个脱节”,也就是在以下四个相互关联方面匹配度不高。
1.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匹配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不相匹配。比如,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大多没有细化到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所教内容或者活动内容,而很少关心这些内容如何实现培养目标,这就导致设定的培养目标成了空洞的口号。又比如,设定的培养目标大多过于笼统过于宏观,不利于教师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凭经验而为,只能是“大体上”或者“差不多”去对待,这就导致整个课程和教学活动在组织运行中方向性缺失。
2.学业评价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
传统的学业评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一种以理论教学、知识教学为主的学业评价;其二,是一种标准化、共性化的学业评价。这两大特点有悖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有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导致教师教学围着理论教学转围着知识教学转围着考试标准转,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围着教师转围着考试转围着文凭转,导致学业评价与培养目标的关系不大,关联性不强。
3.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匹配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上有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课程总体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目标与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总体的教学内容的系统整合不够。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对单门课程的关注和评价要远远胜于对课程总体的关注和评价,或者说对课程总体的关注和评价与对单门课程的关注和评价相互分离。这就最终导致违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
4.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方案匹配度不高
教学方式方法是一门课程或者一种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手段,它受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科性质、教师个性、学生状态、经费支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对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研究和考量,就使得教学方式方法与整个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特点等没有建立清晰的联系,使得教学方式方法大多是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进行,且大多采取的是传统的共性化的教学手段。
以上“四个匹配度不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有层级之分,既有国家层面的,又有学校层面的,还有专业层面的。就学校层面而言,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模式。即使同一所学校内,在总体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也可以多样化。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来讲,应当从与教学型、应用型办学定位相适应的角度,抓紧推进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
1.领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我们应当通过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一是深入研究如何将培养目标科学地细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二是深入研究如何将培养目标转变为具体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三是深入研究如何科学组织单门课程和课程总体,如何评价单门课程和课程总体。
2.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改变传统的重校内培养轻社会实践培养、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观念;改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忽视非智力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观;改变以知识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的教育教学观;改变重教学任务完成轻教研教改的教育教学观。
3.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还是素质目标,都应当直接指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在培养规格上,应体现厚实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内化素质的要求。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特征要求,加快和加强专业改造,解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度不高的问题,解决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相关度较低的问题。
4.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充分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又要考虑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工作的适应性和对接性。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在于围绕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工作的需要,设计“知识能力结构”和“教学组织路径”。无论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还是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组织路径的制定和确定,都应当充分听取和吸纳用人单位专家的意见。
5.把实践教学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特别注重知行统一。虽然目前理论教学环节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改进,但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尤为突出。当务之急要围绕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科技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围绕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把相关实践教学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实践教学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6.重视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应用型的师资。应当从制度和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进行实践培训;应当重视校企校地合作,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世纪初抓住了美国农业开始向畜牧业、乳制品业转型,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时任校长范海斯要求“教授都要到乡下去做调查,提供技术指导”,提出了“鞋子上沾满了牛粪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等著名论断。美国许多大学还倾向于与社会基金会合作设立教师培训项目,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7.改进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导向性作用。要通过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改掉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改掉共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改掉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改掉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改掉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考试转的学习方式。
[1] 周应佳.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襄樊学院学报,2009(1):5-9.
[2] 易自力.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难题与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14-16.
[3] 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4.
[4] 王为一.地市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10(7):5-8.
(责任编辑:陈道斌)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and Reform about It
WANG Wei-yi
(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441053,China)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is overstory design,system design and integral design for personnel training,which guides teaching in every regard.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pattern:mismatching of training aims and ways;mismatching of achievement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aims;individual course and whole curriculum;mismatching of teaching method and training schem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attern better,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thought,make sure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talents,draw up training plan more scientifically,take practical teaching into core curriculum,pay much attention to teacher’s ability to practise and improve of evaluation on teaching quality.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G420
A
1009-2854(2011)04-0005-03
2011-04-01;
2011-04-19
湖北省教研项目(2010297)
王为一(1963—),男,湖北公安人,襄樊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