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仲 史 抒 张雪梅
玉米是川中丘陵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四川粮食实现基本自给的最重要粮源,在全省各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中所占增产比例均是最大的。为此,必须抓好玉米生产,着力提升玉米生产水平,确保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从2008年开始,我们依托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现代农业玉米等项目,开展了玉米高产创建栽培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经过3年的探索,初步研究形成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下面通过总结资阳市玉米高产创建的示范效果,分析玉米生产和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川中丘陵区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供大家参考。
为提高资阳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2008年开始,我们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要求,以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为依托,在全市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五大作物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高产创建活动中,以集成、创新高产技术为核心,将高产创建与良种、良法、良制有机结合,采取市、县(市、区)和乡镇共建的办法,突出抓好玉米高产示范攻关,实施“五个统一”(即“方案统一制定、技术统一培训、良种统一供应、肥水统一管理、病虫统一防治”),针对玉米生产和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配套技术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万亩示范8.38万亩,平均亩产555.73kg,较资阳市大面积平均亩产高186.7kg,增50.6%;百亩攻关示范621.2亩,平均亩产688.2kg,比资阳市大面积平均产亩产高 319.2kg,增86.51%。简阳市百亩攻关片平均亩产达到763.1kg,超高产攻关面积1.5亩经资阳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田间现场验收,亩产达到806.06kg。通过玉米高产创建,不仅促进玉米面上集成技术的完善创新和推广,带动了大面积玉米产量的增加,而且还实现了川中丘陵区玉米小面积单产800kg的目标,提升了玉米的产能潜力。
近年来,虽然川中丘陵区玉米的单产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特性、土壤质量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玉米生产和栽培,特别是玉米超高产栽培上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
1.行比选用待改进 通过60多年的发展,川中丘陵区旱地种植模式在生产上形成了以“双三0”(1尺=33cm,下同)、“双二五”等中厢带植为主,其它种植模式为辅的格局。但随着玉米大穗型品种的出现,特别是要实现玉米超高产,以中厢带植为主的旱地种植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完善和创新旱地种植模式已成为必然。
2.品种多杂乱突出 据调查,目前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有150多个,品种多、杂、乱,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整体较低,购买玉米种子时,农民一般只能听从种子经销商的介绍,不能完全按品种特性、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栽培用途的要求,选用适宜的玉米种进行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也增加了种植的风险。
3.栽植密度还不足 近年来,各地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送科技下乡等措施,加大了对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的宣传和抓点示范,大面积玉米的种植密度增加100~200株,但与丘陵区玉米高产栽培的要求还有500~800株的差距。按每株0.15kg计,亩可少收玉米籽粒50kg以上。
4.施肥种类不科学 玉米要实现高产必须获得足够的各种营养养分,但由于川中丘陵区旱耕地复种指数高(平均达到300%左右),玉米多种植在坡台土,从土壤获取的有效养分已不能完全满足玉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农村中在家务农的大都以老弱妇幼病残劳动力为主,施肥时以速效氮肥和磷肥为主,没有按玉米生长发育需要进行科学施肥,从而影响玉米正常生长,造成空秆多,秃尖增长,籽粒减少,千粒重下降等。
5.田间管理不落实 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玉米播种出苗后不能及时查苗补缺,影响全苗壮苗,导致种植株数不足;二是玉米需肥量大,缺肥时没有及时追肥和合理施肥,容易造成老小苗,植株生长强弱不均;三是玉米超高产栽培在保证种植密度的同时,必须根据需要开展科学的人工辅助授粉工作,但这一点在玉米生产上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玉米秃尖增加,穗粒数减少,影响了整体产量水平。
要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水平,必须以“一换两增”(更换松散型为紧凑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和增加肥料投入)为核心,强化“高产良种、增温早育、地膜覆盖、高密种植、优化施肥、综防病虫”等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努力挖掘玉米的产量潜力。
1.改进行比带距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特别食品加工和畜牧产业对玉米需要的大幅增长,原有的旱地种植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玉米生产的需要,必须探索适应玉米高产栽培的新模式,以更好地发挥玉米的增产增收作用。根据近年高产创建示范的实践经验,要实现玉米超高产,宜改“双三0”、“双五0”等旱地中(宽)厢带植种植为1.5~1.7cm对半种植,小春季种3~4行小麦,预留空行大春时播栽2行玉米,保证玉米有足够光照空间。
2.选用耐密中大穗品种 良种是高产的关键,而要实现玉米超高产,品种选用也很重要。目前,四川省推广的许多玉米品种以稀植大穗型为主,许多品种不耐密、不耐旱,植株高,易倒伏。为此,在玉米高产示范中,宜选用紧凑型或半紧凑型、耐密耐旱抗倒的中大穗型中熟玉米杂交良种,如成单30、正红211、正红102等,不能选用大穗型的玉米良种。
3.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由于川中丘陵区在玉米播种时,常常会发生春旱,且土壤较为粘重,农民播种较为粗放,导致玉米出苗困难,容易出现缺窝少苗,不能保证全苗。为此,实施玉米超高产栽培,除推广规范的育苗移栽技术外,还应推广盖膜定距打孔等半精量播栽技术,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采用秸秆杯育苗,以保证全苗齐苗,为培育壮苗,获得高产创造条件。
4.加大种植密度 玉米的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组成的。据调查,目前川中丘陵区以大穗型品种为主的玉米种植密度一般在2600株左右,甚至更低,没有完全发挥玉米的整体产量潜力,与高产示范的亩种植密度仍有800~1500株的差距。为此,要实现玉米高产,应根据土壤条件、品种特性等适当增加种植密度,玉米超高产的适宜密度为4000~4800株,低台位土取上限,高台位土取下限。
5.改进栽培方式 目前,川中丘陵区玉米以“双三0”、“双二五”等中厢带植模式为主,推行的双行双株错窝栽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易形成强弱株;增加种植密度后,更容易形成强弱株,从而影响玉米的整体产量。为此,推广玉米高产栽培宜在缩小开厢行的同时,采用疏株栽培,即采用1.5~1.7cm行距,改双行双株为双行单株定向栽培,窝距由原来的33cm左右改为17~20cm,以增加种植密度,达到整体增产的目的。
6.科学施肥 肥料是高产的物质保证,是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据调查,玉米所施用的肥料由于缺乏科学的施肥方法,利用率仅占60%左右。因此,要使玉米获得高产,必须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改进施肥方法和手段,实行足氮增磷、补钾配锌,特别注意增施有机肥。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kg以上、纯氮18kg、五氧化磷5~6kg、氧化钾7kg,并根据土壤状况,适当增施锌镁微肥,以满足玉米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防止植株出现早衰,增加千粒重,提高玉米的产出率。
7.搞好全程病虫防控 由于玉米超高产种植增加了亩株数和施肥量,使植株通风透光环境变差,病虫发生危害的机率增大。为此,要保证玉米实现超高产,必须从玉米移栽到大田直至收获的全过程,加强对病虫鼠害的监测和预防,一旦发现病虫鼠害,要及时采取措施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加以防控。可用毒饵站防治鼠害;用频振灯或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等虫害;对纹枯病感病植株及时用人工剔除病叶,并可用井冈霉素对水防治;玉米7~11片叶(可见叶)时适施植物调节剂降低株高,防止倒伏,将病虫鼠害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8.强化人工授粉技术 玉米超高产栽培的种植密度比常规种植增加1000株/亩左右,玉米通过外力等授粉的机率有所降低,不利于玉米抽穗扬花,导致玉米空秆增多、秃尖增加、结实率下降。根据近年来四川省内外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的实践和经验,玉米超高产栽培必须实施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其方法是:一是在授粉前1天傍晚或当天早晨剪去过长花丝,留2cm左右;二是选择无风晴天上午9~10时、下午4~6时取花粉授粉,并在花丝无水时进行;三是即采即用上部开花雄穗花粉;四是在吐丝初期、中期、末期分别取本土或异地植株的花粉授粉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