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冰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国际化流动,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对当今大学生认识、分析和参与全球化就业环境和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就业竞争力内涵与全球化趋势。“核心竞争能力”最早是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集成多种技术流派的学习能力,它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汇总。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初是针对企业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在英语中称为core competence,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适合职位要求,战胜竞争对手,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构成就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就业技能、心理素质、气质修养等。
2.全球化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机遇。首先,全球化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就业环境。经济全球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跨国企业异军突起,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也突破了国界。其次,全球化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视野与指导理念。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增进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各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交流、借鉴与发展。最后,全球化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载体。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从现实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大学生已可以通过网络参加相关培训并考取相关学历与专业资格证书,甚至是跨国的资格证书,全球化网络载体的高速发展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渠道更加多元与便利。
3.全球化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挑战。首先,专业技术能力的挑战。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运动,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成为推动全球化的物质技术基础。面对全球化竞争,各国开始了对人才的争夺,要成为未来有竞争实力的人才,大学生毕业生要着力培养自身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是就业与发展的基础。其次,语言与文化的挑战。全球化为21世纪中国充分利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提供了有利时机,但所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沟通去争取的。最后,普遍交往能力的挑战。全球化程度越高对人的普遍交往能力要求越高,目前不少跨国大公司在人才招聘中十分看中大学毕业生的交际沟通能力,但80后、90后的大学生毕业生在独生环境与网络空间中长大,普遍欠缺的正是交往能力。
21世纪的基本特点是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人才培养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且都在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全球化视野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如何构建,这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就应该考虑的问题。2010年我们对广州大学参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形象塑造”全校公选课的480名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在参加课程前对就业竞争力了解与不了解的接近1∶1。
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竞争力意识的教育与指导,可以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需求与应对相结合原则、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指导大学生从全球化视野、专业竞争力、综合素质三方面构建全球化视野下的就业竞争力。
1.构建全球化视野。视野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从马克思全球化研究视野的确定,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脉相承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让全球化席卷了世界各地,让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之门,加入了世贸组织,与世界接轨之路越走越宽。在马克思当前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由前现代到现代、由现代到后现代的双重使命,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具备全球化视野更具有现实意义。
2.构建专业的竞争力。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根据全球化市场发展要求,满足企事业单位岗位专业技术与技能需求的程度。全球化市场急需的专业或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的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格外青睐。但人才市场的需要会随全球化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些在前几年的“冷门”专业可能会成为今天人才市场的热门,毕业生也会成为“紧俏商品”。所以,毕业生要不断了解与跟踪本专业最新前沿的发展,并根据全球化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以此获取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3.构建综合素质竞争力。大学生参与全球化竞争最重要的因素的首选是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大学生要根据全球化市场的需求,着力准备与构建自身的综合素质竞争力。
首先,良好的政治素质是适应全球化人才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是指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良好的政治素质能帮助大学毕业生在融入全球化的职业发展中不迷失方向,保持强烈的爱国精神与国家意识。其次,衡量一个毕业生的业务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判据,一是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从事工作的能力。适应全球化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同时在日益全球化的求职市场,我们需要对专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虽然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密切,学习同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在不同的职业领域中求职与工作。全球化视野下没有大学生学不好的专业,只有学不好专业的大学生,如果大学毕业生凭着自身的专业没有找到好的工作,那只能说明专业学得还不够精。第三,心理素质是大学毕业生成为21世纪全球化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和影响着大学毕业生成为人才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全球化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与发展都会经常碰到困难与变化,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心理素质、敢于面临挑战的准备,有适应瞬息万变的心理,有承受压力、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毅力。
1.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市场敏锐性。经济全球化是与生产的信息化、知识化、自动化相联系的,随着生产的信息化、知识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的知识、才能和适应市场的敏锐性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创新和适应全球化市场的敏锐性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市场竞争越来越发展成为人才的争夺之战。要成为这场人才之争的胜利者,大学毕业生要达到敏锐地觉察信息化、知识化的全球人才市场对新生代劳动者提出越来越高的技术、信息和敏锐应变力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这也将有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使大学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大学生对市场敏锐性的培养。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打好专业与技能基础的同时要具备分析掌握形势发展的能力,关心与掌握本行业国内外市场的动向与发展,寻求就职与发展的机遇。市场敏锐性对于立志创业的大学生尤其重要,这也是其成功与长远发展的必备特质。
2.训练大学毕业生的全球适应能力,迎接全球化潮流。全球化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打破了固有的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局限,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原来的生产部门游离出来,投向新的生产部门,从而造成人的劳动职能的更动、工作的变换和不断的流动性。大学毕业生由一个生产部门转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往往还要经过技术培训和学习,这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多样化才能和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该增强对多元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包容度,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对待异域文化的正确心态,不可夜郎自大,亦不可崇洋媚外。同时大学生也要重视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掌握语言交往能力,以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的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的修养,增强辨别和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腐蚀的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各个国家相互联系,合作、竞争、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只会在国内舞台上舞刀弄枪,而且还要学会掌握全球化经营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东西,实行“拿来主义”,更要实行“输出主义”,走出国门、适应国际市场,参加国际化的竞争。
3.强化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目前全球化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价值,生产与营销的人文因素逐步增加,它对应聘大学毕业生的道德和情感素养要求也逐步提高。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行业的特殊需求,进行大学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本土化设计,培养出合乎不同国家、地区企业需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专业人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与物质生产的世界性相适应,精神生产也具有世界性。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全球化的机遇,通过掌握多门世界语言,参与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开阔自身的精神视野,充实自己内心世界,从而推动自身全球化交往与沟通竞争力的发展。另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竞争力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区企业文化的差异性,承认各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这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职业认同和发展,对于满足大学生对自己行业相关的各国企业文化的了解,把握与精神需求均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特性具有推动作用。
全球化市场不仅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同时更要求大学生必须参与竞争,只有参与社会竞争,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大学生要善于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竞争能力,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竞争思维能力。其次,大学生要善于在学习中培养竞争能力,通过演讲、考试、学科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培养自己更上一层楼的信心和勇气,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后,大学生要善于在文明礼仪中培养竞争能力,向先进人物学习,争取先进。总之,大学生要不断强化竞争意识,培养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收获。另一方面,努力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培养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准备。
[1]霍小军.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起源及其含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7.
[2]孙代尧.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论要[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