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对杜甫的学习及文化过滤

2011-08-15 00:45安雅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松尾俳句杜诗

安雅丽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松尾芭蕉对杜甫的学习及文化过滤

安雅丽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圣,松尾芭蕉是日本著名的俳圣,松尾芭蕉一生从思想到文学创作都受到了杜甫很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成就了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将俳句的发展创作推向了顶峰。但芭蕉在学习杜甫的同时,也对杜甫的影响进行了文化过滤,将其转化融合为一种更符合日本审美特点的创作特色,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杜甫;松尾芭蕉;俳句;影响;文化过滤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唐诗集大成者,中国文学史上的惟一“诗圣”。他高尚的人格和灿烂的诗篇,犹如沙中之金,愈经洗磨发出的光辉愈灼目。杜甫生前曾慨叹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但后世却有众多诗人学士将杜甫当作自己的“知音”,宋初的宋祁说:“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新唐书·杜甫传赞》)中晚唐的韩愈、孟郊、贾岛、李商隐等众多诗人都受到了杜甫的极大影响,并对杜诗加以推崇模仿,到了宋朝,更是掀起全面学杜的热潮,南宋的叶适说:“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徐斯远文集序》),整个诗坛都奉杜甫为典范。而从元至清,除了少数人对杜甫敬而远之,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尊杜学杜。然而杜甫的影响远不止国内,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杜甫的光辉也照耀到了邻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尤其在日本,文人受杜甫泽被尤甚。

在平安朝时代(794-1292)日本人编纂的诗集《千载佳句》和《新选朗咏集》中就收录了一些杜甫的诗句,1376年则刻印了日本第一部杜甫诗集《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到了江户时代,杜诗在日本文人中极为流行,各种版本的杜诗集的“和刻本”相继出版,如《杜甫集解》、《杜诗绝句》、《杜工部集》等等掀起了研究杜诗的高潮。[1]五山文学[2]的代表者虎关师炼被公认为日本杜诗学的鼻祖,其弟子中岩园月极其热爱杜诗,并积极从杜诗中汲取精神力量,曾作《偶看杜诗有感而作》一诗以抒发自励之志。中岩的弟子义堂周信更是极力推崇杜甫的人格与道德精神,盛赞杜甫的忠义气节。受杜甫影响的不仅这几位诗人,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杜甫对另一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影响,芭蕉从创作至思想都深深受到了杜诗的浸染。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7)著名的俳句诗人,生于宽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七年(1694年),伊贺国上野人(今日本三重县上野市),幼名金作,本名宗房,曾取俳号桃青,后改号芭蕉。芭蕉一生创作了大量俳谐作品。他早期跟随北村季吟[3]学习俳谐,与当时日本俳坛占统治地位的“谈林派”俳句诗人交流甚多,谈林派是以大阪的西山宗因为核心的俳谐宗派,他们的作品大多追求飘逸的口头语言,滑稽诙谐的内容和自由奔放的风格。芭蕉也曾一度醉心于谈林俳谐,但其后他逐渐感觉到,谈林派的创作似乎总是流于文字游戏的局限,于是芭蕉开始逐渐摆脱谈林派,并创作出了一些完全不同于此前俳句风格的作品,这一转变,成为俳句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此需要对俳句的发展历史做一简略介绍: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最初从数人合咏的俳谐连歌[4]的发句[5]独立出来,16世纪初由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等人首倡成为独立诗体,全诗共有十七个音,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五个音,第二节为七个音,第三节为五个音。每首俳句都必须有表季节时间的季题出现。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犹如中国的唐诗。但从俳句产生至松尾芭蕉以前的两百年间,俳句的风格大抵以滑稽为主,并没有斐然可观的句作,而芭蕉的这一转变,则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芭蕉将原本内容滑稽粗俗的俳句雅化,创作出了一些严肃,贴近现实生活,更具艺术性的作品,他在俳句中表达个人对自然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他认识到俳句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长期的流传下去,不能只表现滑稽诙谐而毫无现实意义的内容,而应以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应从多方面对感情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探讨,俳句是应该而且可以作为一种严肃而又清新的文学样式流传下去的。松尾芭蕉以其强调“风雅”,“诚”的俳句作品,使沉睡了两百多年的日本俳坛受到了极大震动,也让俳句艺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而确立了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芭蕉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俳圣”。

芭蕉对俳句的这种改革,与他本人精湛的艺术功底,高洁的品质情趣及人生阅历固然不可分割,但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便是杜甫对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妄言是杜甫造就了芭蕉,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杜甫是芭蕉在成为“俳圣”的道路上一个重要因素。

芭蕉出身于一个武士家庭,武士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处于较高的地位,但江户时代天下太平,作为武士根本英雄无用武之地,很难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芭蕉在精神上很是苦闷,但他不愿放弃理想,因此漂泊到江户,加入俳谐师的行列,并十分渴望踏入仕途。他曾在《幻住庵记》中写道:“一度曾欣羡仕宦之途”。但这种愿望并未成功实现,现实给他的只有绝望,这一点也许是促使芭蕉首先能够在思想上接受杜甫的原因,同样仕途失意的人生阅历,使得两个孤高的灵魂在瞬间亲近起来。官场失意之后,芭蕉仍沉醉于俳句的精神世界,但他无法忍受都市生活的喧嚣和颓废,于是渐渐起了归隐之心,当时的芭蕉在排坛上已有名气,也收了一些门人,芭蕉37岁时,在门人的帮助下,隐居到了深川的一间草庵,并将草庵命名为泊船堂,[6]这个名字很显然出自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并且芭蕉还自号“泊船堂主”。他在《乞食翁》里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识其句,不识其心。察其闲寂,不晓其乐。唯胜老杜者,独多病尔。”[7]明确表示了对杜甫的仰慕。在泊船堂居住期间,芭蕉对杜甫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他多次在俳谐作品中提到杜甫,如天和二年(1682)芭蕉以“忆老杜”为题作俳句:“须髭吹西风,谁子叹暮秋?”这里的“老杜”就是指杜甫。不仅如此,这首俳句中的:“须髭吹西风”是对杜甫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词序倒装手法的直接模仿应用,而“谁子叹暮秋”(又译“叹暮秋者谁子”)则是化用杜甫“仗黎叹世者谁子”(《白帝城最高楼》)而作。此外他在元禄元年(1687)所作俳文[8]《深川八贫》中曰:“七贤四皓五老虎溪之笑,寒山拾得之契,皆因志类为友,……吾辈东野深川八子,因贫相类。应学老杜贫交句,莫忘管鲍之交。”[9]管鲍之交常用于表示有意诚挚,彼此交心。杜甫曾有诗云:“君不见管鲍平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芭蕉在此引用杜甫诗句,认为管鲍之交应是深川八子的楷模。

有人认为芭蕉的名句几乎全都化用了杜诗,这自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中可以看出芭蕉的俳句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有杜甫的影子。如芭蕉在天和元年所作俳句《茅舍之感》:“雨击芭蕉纷纷落,陋室传来滴雨声。”(又译“长夜充耳闻,风打芭蕉雨打盆,辗转梦难寻”)这首作品明显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当夜晚芭蕉一人独自呆在草庵里,听着雨滴从破损的屋顶滴下来的声音,这种贫寂,孤独的感觉让他想到了几百年前同样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在茅屋里贫寒交加的杜甫,这种相似的境遇,让两位诗人的心境跨过时间空间的阻碍而一脉相通。芭蕉在俳句后的词书中说:“老杜有破风之歌,坂翁再次咏此诗作屋漏句,芭蕉时听其世雨我独寐草户。”[10]明确表示是受杜甫的启发。

再如其另一俳句:“听得猿声悲,秋风又传弃儿啼,谁个更凄惨?”(又译“试问听猿人,弃儿可怜否?”)这句则出自杜甫“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其二)猿声表示漂泊无依,所以杜甫听见猿声便欲断肠,而芭蕉化用这一典故,将漂泊无依的诗人与秋夜中独自啼哭的弃儿相比,表达出对弱者的同情及一种仁爱的精神。

此外还有“黄鹂声声啭,听来刚在翠柳后,又到树林前。”这句则十分明显的化用了杜甫脍炙人口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之一)

再如“匆匆春将归,鸟啼声声无限悲,鱼哭泪花下。”则是化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从意象到意境,都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除了这种直接引用,化用杜甫诗句外,芭蕉还力争在俳句的意境上做到与杜诗的一脉相通。杜甫有诗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诗人因秋感兴而作,抒发了面对萧瑟秋景,思念故乡、嗟叹身世的万千感慨。此外其《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表达了这种悲秋的情绪,而芭蕉在俳句创作过程中,也一改俳句一直以来只表达滑稽诙谐内容的特点,以严肃的态度创作了一系列悲秋的作品。如:“此甚或将曝荒原,风吹入骨寒”“寒鸦宿枯枝,深秋日暮时”“秋日黄昏,此路无行人”“今秋如何添霜鬓,飞鸟入流云”等,这些俳句作品虽然在意境的深刻上不及杜诗,但同样都抒发了在秋天面对萧瑟的秋景而触发的悲凉感伤之情绪。

不仅如此,芭蕉的人生阅历与杜甫还有许多巧合之处,比如两人都曾在年少时受门第教化开始接触诗歌,两人都仕途不畅,都曾在草堂居住,草堂都曾遭毁,在此之后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活。这种相似的人生经历使得芭蕉在思想上取得了和杜甫的共鸣,并开始有意朝其人生轨迹靠拢,因此,在芭蕉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决定“仿效古人”,开始千里漫游之途,而这里芭蕉所说的“古人”,除他所敬仰的日本诗人外,就是中国诗人杜甫。杜甫一生的漂泊流浪生活造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而芭蕉怀着“宁暴尸荒郊誓无悔”的决心,想要在旅途中追寻自己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从1684年到1694年,芭蕉的足迹遍布大和、吉野、山城、伊贺、大阪、京都等地,在这种餐风露宿的旅途过程中,芭蕉从原来的狭小天地中走出来,与广阔的大自然和普通的老百姓接触,燃起了更多的诗情,创作出了大量的旅行记,完成了《冬日》等七部俳集的创作,体现其人生观和思想的著名的《奥之细道》就在此间创作完成。《奥之细道》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席笠草上坐,怀旧泪不停。唯见夏草青,义经藤原荣华梦,怀旧泪盈盈。”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一句是直接套用杜甫《春望》名句,芭蕉由杜诗生发感触,抒发了对义经一党,藤原氏一族昔日追逐功名荣华而最终化为黄粱一梦的世事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往事如烟,草木犹荣”的感触。可以说芭蕉在旅行过程中,都在努力向杜甫接近。

1694年芭蕉51岁时,终因旅途劳累病倒,同年在大阪去世,临终前他留下了最后一首俳句:“卧病天涯人事绝,梦魂长绕枯野旋。”[11]芭蕉去世后,他陪葬的头陀袋中恭敬地放着一部《杜工部集》,可以说,无论生前生后,芭蕉的一生都贯穿着杜甫对他的影响。也正是这些影响,帮助芭蕉成就了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同时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芭蕉在对杜甫接受过程中的文化过滤作用。杜甫对芭蕉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芭蕉终究是日本文人,中国文化被其承接后必然会发生变异。

首先二人所处环境不同。杜甫处于社会转折期,时局动荡不安,而芭蕉生于德川幕府隆盛期,社会稳定,这点造成芭蕉在接受杜甫影响时,对杜甫以诗言志,忧国忧民,充满国家大义的精神无法深刻理解,因此芭蕉在化用杜诗时,往往将其中深沉哀痛,对民生疾苦的哀叹,对国家的担忧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感受,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慨叹,其作品没有杜诗浓厚忧郁的孤独色彩,显得更为平和一些,即使是仿效杜甫所进行的旅行,二者也有不同,杜甫的旅途是被迫的,是一个颠沛流离的过程,而芭蕉则是主动的,是一个求知求道的过程。这种区别也造成了芭蕉对杜甫受容的一种变异,如前所举芭蕉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句虽是受杜甫影响,化用其名句,但杜甫表现的是安史之乱给世人留带来的忧国忧民的无限悲痛,而芭蕉则没有这种深沉的感情。

其次,二人所处的两个文化大环境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杜甫一生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他的抱负是治国平天下,因此他的诗政治色彩浓厚,山河美景在他眼中心中也投射出一种人生的感叹和忧国忧民的感情。而与之不同,松尾芭蕉所信奉的日本的儒家文化更强调修身,一种个人的约束和道德的培养,因此芭蕉在学习杜诗时,自动地过滤了其中与政治相关的因素,只保留杜诗中与日本文化相融合的一面,更多地表达出一种对个人人生感情的抒发。

第三,芭蕉的俳句创作所追求的是“风雅之诚”,其作品大多呈现闲淡,枯寂,纤细等特点,芭蕉在这里所说的风雅,是一种远离政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学追求,而代表中国文学的杜甫的诗歌所体现出的风雅精神,则是一种现实性的对社会批判的精神,两者风雅的含义不同。芭蕉在接触杜诗时也而更多地注意其中体现出闲淡枯寂色彩的作品,并将其与自身创作融合,达到一种远离政治,安然和谐,无形无忧的人生态度与创作特色。

松尾芭蕉接受了杜甫的影响,开始了一条俳谐的改革创新之路,将俳句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同时他也对杜甫的影响进行文化过滤,转变融合为一种更符合日本审美的艺术特色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中国诗圣杜甫的影响浸染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松尾芭蕉最终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名流千古的“俳圣”。

注释:

[1]李东军.杜甫与芭蕉[M].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2]五山文学是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在禅宗寺院盛行的汉文学,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汉文学的黄金时期.五山文学的最大特点是“诗的禅化,禅的诗化”.

[3]北村季吟:日本著名古籍注释家,俳谐乃其余技,其俳谐作品句风较枯淡.

[4]俳谐连歌:和歌的合咏形式,后发展为独立文学体式,内容多滑稽幽默.

[5]发句:连歌中的第一句成为发句.

[6][9][10]泊船堂:一年后因种植芭蕉更名为芭蕉庵.

[7]陈光.松尾芭蕉俳谐作品中唐诗典故的运用.转引自陈光译.日本古典文学集•松尾芭蕉集[M].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1992.

[8]俳文:无一定文体,俳人所作散文的统称.

[11]文中所引俳句的翻译并未按照日文原来“5、7、5”的格式去翻译.俳句翻译现在基本有三种:1.古诗体,译成两句五言或七言古诗;2.白话诗体;3.十七字体,译成十七个汉字,或按5、7、5格式排列,或不按.

[1]西乡信纲.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1983.

[3]松尾芭蕉著,檀可译.日本古典俳句诗选[Z].花山文艺出版社,1988.

[4]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关森胜夫著,陆坚译.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6]郑民钦.日本俳句史[M].京华出版社,2000.

[7]张哲俊.东亚比较文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安雅丽(1986-),女,甘肃成县人,南京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2011-02-14

猜你喜欢
松尾俳句杜诗
成为观看者的女性
——高树信子《拥抱光的朋友》论
趣说俳句
篆刻杜诗记
新派俳句的倾向
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俳谐思想的影响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五月的大雨
关于松尾芭蕉俳句汉译的研究
牙匠胡大钩子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