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芹
(淮阴工学院教务处,江苏 淮安 223003)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5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高校积极推行。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核心,实行弹性学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在课程、教师、学习进程等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
新的管理模式的施行,必然要求建立一套与之适应的运行机制,学籍管理制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应性改革势在必行。淮阴工学院从2005年起,对学分制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学籍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应以促使学生得到尽可能最完善发展为原则。学籍管理制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要适应新形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从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保障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能力出发,进行制度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日趋完善,大学生自身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学籍管理问题引发的纠纷逐年上升。高校学籍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以国家基本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依法治教、依法建章、依法管理”为原则,明确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既维护管理者的合法权利,又保护被管理者的合法权利,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尊重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对学生的处理程序合法化,处理前通过有效途径公布于学生,听取学生的申辩,处理后应及时将处理结果送达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并允许在规定时间内申请申诉。学校应提供申诉渠道,成立专门机构受理学生维权事件,还应建立有效的学生学籍处理监督、公示、报批和备案制度。
学分制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学业进行重新安排,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规划、经济条件、健康等原因,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内容及完成教育的时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留出充分的发展和创新空间。首先,应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习年限,允许新生保留入学资格推迟入学,允许在校期间因健康、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等原因保留学籍,在规定期限内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习成绩优异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申请提前毕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延期毕业,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机会。其次,逐步打破专业壁垒,放开专业转换渠道。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应逐步畅通专业转换渠道,形成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2010年,淮阴工学院对转专业规定进行了修订,总体计划数由学校控制,各专业转入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学科大类间允许互转。在报名条件中取消了对班级排名的要求,2010级学生有190人申请转专业,最终顺利转入新专业的学生达134人,是上年转专业人数的2倍。最后,建立灵活的学分互认制度,便于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修读课程,逐步扩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选择面,促使学生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从2009年起,淮阴工学院先后与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签定本科生交流学习合作协议,截止2011年,已成功派出近60名优秀学生。校际间的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开拓了视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分制的实施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分制前提下的学籍管理的功能不仅是管理,更主要的是导向性和激励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主辅制、双专业、双学位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参与本专业外的课程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性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实行课程免听、免修制度,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未修读的课程,经考核或教师认可,可申请免于跟班学习。实行课程重考刷新制,对已获得学分但成绩不满意的课程,允许学生申请重新考核,以最高成绩记入成绩档案,不仅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为将来就业及继续深造提供成功的机会。实施素质拓展计划,设立创新学分制,规定修完一定创新学分方能毕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学分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削弱了对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这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学校实行了成绩预警机制,通过合理设置留降级、试读、退学预警线,对达到预警级别的学生及时下达预警通知书,引起学生与家长的重视,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针对休学期满应复学的学生及在校学习时间达上限的学生进行学籍管理预警,告知规定的期限并督促其合理安排学习事宜。学校绩预警机制规定,学生学年内累计取得的学分数少于教学计划规定数的60%者将被预警,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通过这种方式既达到警示学生的目的,也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实施学籍预警机制,将事后处理转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当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不良情况,将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通过三方有效沟通与协作,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随着学分制的深入实施,学籍管理工作融入了许多新内容,同时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管理对象由整齐划一的班级被一个个复杂的个体所替代,各种信息量、数据量和常规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如何在工作量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保证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学籍管理平台为实现高效、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利用学籍管理平台,学生的入学、注册、日常学籍异动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资格审核等工作均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琐碎复杂的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及分析交由计算机系统来处理,降低了手工操作时的出错率,不仅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又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益,实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基于网络的学籍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和信息共享。各教学单位随时可调阅学生学籍档案,查询学生学习情况,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教学质量分析数据,便于及时进行质量监控及决策。通过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基础数据的统一调用,改变过去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不一致的现象,极大地减少了重复工作,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快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在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搭建了一座便利快捷的沟通桥梁。学生可随时登录信息平台,进行选课、评教、成绩查询、考试报名、考试查询,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业完成情况并获取教学活动信息,同时实现辅修专业报名、转专业申请、课程重考报名、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申请等个性化要求。
基于学籍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灵活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科学制订各项工作流程,规范管理。把过去的手工填报改由网上申请,二级学院在管理平台上进行审核后提交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审批后再通过管理平台反馈处理意见。学籍异动的信息可同时上传至学校数字化校园处理中心网上发布。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处理事务,准确、高效、快捷,既促进学校与二级学院间的合作,又强化了二级学院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有利于学校二级管理进程的推进。
教育可以使对象从认识上启发自觉,防患于未然,调动主观能动性,自觉约束自己的学习、思想和行动,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将思想教育与学籍管理相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学籍管理往往强调制度执行的强制性,重视结果的处理,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更注重过程的人性化,注重管理对象的思想、心理状态,强调学籍管理的教育功能。每位新生入学时都会收到一本《学生手册》,不仅班级要统一组织新生学习,学校还应通过讲座、报刊、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手册内容。让新生知晓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保顺利完成学业。对那些触犯规定受到处理的学生,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学籍管理工作包含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平时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把制度的执行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管理育人的本质要求。
学生是学籍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还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出发,摆正位置,淡化管理意识,增强平等与服务意识,逐渐从训导型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在日常工作中能用“诚心”、“真情”、“微笑”对待学生,热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多换位思考,以热情、周到的态度和规范、高效的管理水平服务于学生。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学籍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的实施对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重视队伍建设及人员配置,努力打造一支业务强、肯钻研、有责任心、具有奉献精神的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
定期组织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国家大政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及高等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充分认清学分制学籍管理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引导管理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坚持原则,按章办事,以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投身于管理工作中。
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校要根据其层次、专业的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有计划地派出系统学习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及专业知识,逐步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通过组织岗位培训,熟悉学籍管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通晓各级学籍管理规定,明确岗位责职,强化业务知识,规范工作流程,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新形势下学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定期进行专题研讨,采取校内、校外交流学习相结合,拓宽工作思路,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学籍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学籍管理工作繁杂琐碎且责任大,而管理人员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是大多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学校应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才能留住人、吸引人。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把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定岗定级、职称评定等挂钩,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评比活动,立典型、树榜样,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优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1]田经兵.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2010,33(6):97 -99.
[2]陈文涛.高校学生管理转型期的学分制学籍管理体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1):119 -121.
[3]黎伟,许静.论新时期深知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0(6):75-78.
[4]王承玮.浅谈学籍管理中的若干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3(8):41-42.
[5]固旭,赵玉萍,张强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院制管理的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6):58-60.
[6]赵雄辉.论学生的学籍权[J].现代大学教育,2005(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