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勇 方国平
(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化 324300)
浙江省开化县桑枝屑袋料栽培黑木耳一直因制棒污染率高,成品率低,产量不稳定,影响栽培耳农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其推广应用。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掌握桑枝屑栽培黑木耳以下技术要点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根据各地海拔、温度不同合理安排好生产季节,适时制袋。若制袋时间偏迟,会造成产量不高,春耳多质量差,流耳、烂耳、烂棒现象严重;制袋时间偏早,则易造成高温烧菌,成品率低,栽培风险大。以往开化县9月中下旬制袋,气温低,发菌慢,出耳主要集中在次年的3~4月份,耳质差,市场价格低,效益不稳定。
由于开化县10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快、发菌慢、出耳迟,而春季4~5月份雨水多,易导致烂耳、烂棒等。建议生产时间安排在8月10日之后开始制袋、接种;9月20日之前接种完毕。此阶段发菌温度适宜,既能提高菌棒成品率和冬耳产量,又能防止高温导致的烧菌烂棒情况发生。气温适宜时,可在10月底和11月初刺孔、排场下田进行出耳管理。如年前管理得当,能采收1~2潮冬耳,基本上能收回成本,效益明显;同时,能有效避开次年4~5月份雨水多的出耳高峰期,防止流耳、烂耳、烂棒现象发生,提高经济效益。
以往袋栽黑木耳品种以 “139”为主,其耳片薄,抗逆性差,成品率及产量不稳定。
应选择抗温、抗逆性强,木耳品质好的优良品种。目前开化县主栽品种为 “浙耳 1号”和“916”。 “浙耳1号” 发菌、出耳快,单片,品质好;“916”耳片厚,朵形大,耐水性强,产量比前者高。这两个品种合理搭配,能提高冬耳产量和品质。
部分耳农受资金投入限制,压缩培养房面积,使菌袋培养受场地制约,中后期遇高温,疏散不开,导致积温、不通风,易产生吐黄水烧菌、烂棒现象。
按实际使用面积每平方米置60~70袋,搭茅草大棚和简易养菌房培养菌棒,能有效解决菌棒发菌温度过高和通风不良等问题。而选择阴凉、通风的培养环境能有效降低烂筒和烧菌的发生率。培养中后期塑料大棚不宜养菌,主要是遇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极易引起菌棒吐黄水、烧菌、烂棒。
因接种人员不稳定,操作不规范,消毒不彻底,接种块易脱落;气温低时,菌丝恢复慢,封口慢,影响成品率。
应稳定一班生产接种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树立无菌操作意识,提高菌棒成品率。需要强调的是,在闷热天或下雨天,菌袋温度超过28℃以上时,不宜接种,以免造成接种成品率低。
菌棒刺孔、排场、下田时,若遇高温和雨天,孔穴菌丝生长尚未恢复过来,边打孔边排场极易引起烂棒。而耳蕾期喷水过多,孔口木耳生长慢,也会影响菌棒质量。应注意:①控制好刺孔时间,菌棒菌丝长满一周内进行刺孔。②宜在25℃以下刺孔,高温闷热天不宜在室内刺孔养菌,以防止刺孔后高温烧菌。③刺孔后必须疏散菌棒,降低密度和叠放层数,并注意通风降温。④下田排场,要避开下雨天和高温天气(温度超过28℃上时)。⑤改良喷水办法。木耳耳片小时要少喷细喷,气温高时,在早、晚喷水,气温低时中午喷。耳片大时要勤喷,掌握 “干干湿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