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展模式 引领现代农业大发展

2011-08-15 00:54杨承将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1年1期
关键词:旺苍县南阳园区

杨承将

(旺苍县委农工委,四川 广元 628200)

“南阳模式” 产业发展的新“魔方”

何大明是旺苍县东河镇南阳水果合作社的股民,也是南阳万亩果草畜园区的产业工人。在与笔者交谈时,他高兴地算起2010年的收入账“,今年2.5亩的优质水果入股,可分红6 500元‘,二次返利’1 860元,我们两口子都在园区上班,收入3.78万元,我家农家乐一年收入2.65万元,养猪4头、养鸡200多只,今年收入可突破8万元哦……”正在给果树修枝的何大明的妻子也停了手上的活凑过来笑着说:“现在我们跟你们城里的人一样,在‘家门口’按时上下班,雨天出行不沾泥,用的是沼气、太阳能,现在的日子真好。”

2002年,旺苍县引进的四川桃园公司,租赁南阳、川山、南凤、凤阳村等村社农户土地400公顷,租赁期50年,发展日本红桃、美国布朗李等优质水果产业园区。到2010年底,桃园公司优质水果基地已由最初在东河镇凤阳、川山、南峰和南阳4个村1 506.67公顷带动和辐射黄洋镇、龙凤乡和柳溪乡18个村2 380户2.2万人,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 333.33公顷。果林间种植优质畜草333.33公顷,改建、新修公路4.5千米,硬化机耕道5.9千米,硬化入户道33.9千米,新增、改造水利设施963处,新建和改造引水渠堰15.9千米;新建和改建幼儿园、学校4所,改造乡村医院3所。产业的发展和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套,为园区进一步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2002年园区建立签订了规范的“协议”——园区由业主提供种苗、化肥、管理技术及产品销售,农户提供土地、劳力、有机农家肥。2002年至2006年租金由公司按退耕还林政策标准支付,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间隙地种植牧草的收入,作为补偿,归农户所有。从2007年起退耕还林补助归土地出租方,公司仍按实有土地面积,每年每亩550千克黄谷的中等价计算成土地租金,以现金方式支付给农户。

2006年园区利用林果间隙规范化发展畜牧种草333.33公顷,引进旺苍县柏林畜禽养殖,建立了“跑山鸡”和“零排放”养殖基地,并成立了“旺苍县跑山鸡协会”,按照“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到2010年底园区养殖跑山鸡可达到268万只,出栏商品猪3.6万头,养殖良种母猪3 600头,发展种猪2.6万头,产值可达到3.5亿元。

2007年南阳为进一步延伸带动和辐射农户发展“种-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积极组织农户以土地、果树、技术等产权入股组建了“南阳水果合作社”,并按照“合作社+股民(会员)”的运作机制,会员人数由原来的630户增加到现在的2 384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30多公顷扩大现在的1 330多公顷;合作社产值由原来的1.2亿元扩大到现在的5.6亿元;会员收入由原来的1 700元增加了现在的3 200元。2010年合作社“二次返利”达到230万元,是2008年2倍。

2002年至2010年园区逐步由四川桃园公司、柏林畜禽养殖和南阳优质水果合作社形成集优质水果、生态畜禽养殖、城郊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万亩果草畜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红桃种植示范园”“国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先进单位”。2005年至2010年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把该园区作为生态现代农业科研实习基地。

2008年起园区按照乡村旅游“亮点”打造,每年举办“南阳桃花节”,以花为“媒”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和对外招商引资的“外向型”农业,成为旺苍人“乡村旅游新亮点”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张名片”,目前园区发展星级农家乐15家,园区形成“观花-体验摘果-爬山-玩农家乐-观生态养殖”的休闲产业链。到2010年底旅游收入达到了1.56亿元,是2008年3.6倍。

“协议”的签订开启了苍旺县“集约经营土地”发展产业的大幕;“农民入园务工”以“工厂+产业工人”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了农民变为“产业工人”的变迁,建立了农民增收“零风险”机制。柏林养殖的引进和“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二次返利”联接机制,以环境改造、“四改三建”、特色产业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等丰富内涵为主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村的路变宽了、水变清了、房变靓了,一首“和谐温馨环境美,山山水水喜盈盈;果香甜透美日子,滋滋润润好人生,城里乡里人难分”的村歌,真真切切地表达了乡亲们的美好新生活,这给予“南阳模式”注入新活力。

“互助项目管理”新模式 农民致富的“草根银行”

龙凤乡锦旗村唐光宣老汉指着圈舍里喧闹的鸡鸭对笔者说:“今年我在互助小组的帮助下,就在社区项目借款500元买了鸡、鸭,现在已出栏鸡鸭180多只,仅此一项获利2 600多元,出栏生猪6头,获利1 000元左右,加上优质粮油已收入2 800元,劳务收入2.6万元,这样我一家5口人,人均收入近6 500元。”

2008年以来旺苍县遴选、优化并形成了一套用于推广和管理互助资金项目的“关键节点链条”。通过竞争定村—群众制定方案—民主选举管理人员—建立财务管理、岗位职责等内控制度,实行“社员申请—小组讨论—理事会审批”的程序发放借款、分期等额还本付占用费等运作机制。

同时,还建立健全“两大”保障机制。一是加大培训,重点对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进行了参与式工作方法、互助资金项目社区工作方案的制定、财务软件使用等培训;二是加大试点村的监管监测,不定时的对试点村运作情况进行检查,查找问题并分析潜在的资金风险,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并在县域内进行了通报,使其他项目村引以为鉴。

2010年旺苍县已成立互助社86个,13 505户农户加入互助社,入社率达84.7%,累计发放借款1 454.32万元,到目前还款率达到100%,有效破解了农村生产性资金“瓶颈”。2010年项目区农民户均可增收1 800元以上,互助社真正成为了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的“草根银行”,该项目2007年被国家财政部评为“最佳执行项目”。2009年“全国互助资金项目现场会”在旺苍县成功召开,中部10省及“亚非拉”18国扶贫官员对旺苍县互助资金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2010年加纳中部省省长一行深入旺苍县龙凤、五权等乡镇对“旺苍互助资金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交流。

“农村循环经济”模式 农民尝到了“甜头”

张华镇宋水村村长朱满德对于大力推广“农村经济循环模式”颇有感触:“2008至2010年生猪价格低于盈亏点时,是循环经济让我们养殖户走出困境,到目前我们村生猪养殖规模达到2.6万头,增长10.2%,我今年又增养12头,全村养殖大户增加了11户。”

2010年宋水村大力推行“畜-沼-果”或“畜-沼-菜”循环发展模式,小区生猪的总量增长10.6%,产业规模化效益增长15.8%。养殖农户从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一是养殖成本下降。据测一头生猪一月消耗青饲料150千克,精饲料30千克。通过推广标准化养殖,原来每头生猪育肥需四个月,现在只需三个月,提前了一个月,降低养殖成本近400元。二是燃料成本下降。据测一家三口人每月需用一罐煤气,价格约每罐120元,一家三口人一年仅燃料费就需1 440元。而养殖小区每户一口沼气池,有效解决了农户燃料问题。三是粮果生产成本下降。过去种植水果、水稻、玉米主要靠施化肥,现在全村80%以上耕地和40公顷椪柑追肥都是以有机肥料为主,仅此一项可降低生产成本70多万元。四是销售成本下降。农家肥、绿肥的大量使用,种植的蔬菜、水果都是生态的,味道好、口感好,自然市场宽,价格好。2010年全村40公顷椪柑未成熟就被预定一空了。

到2010年底,宋水村出栏生猪4 900头,产值达496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90元以上,加之椪柑增收360万元,宋水村农民人均增收1 020元以上,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5%,这是旺苍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

到目前,全县循环经济发展大户、示范户2 300户,示范村社128个和示范乡镇15个;全县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用户4.8万户,全县从“地下”到“地上”的绿色农业企业392家,农村绿色专业合作社84家,是2005年的4倍以上。

“农业风险保障”模式 降低了农民生产风险

李全民是水磨乡板桥村二社养蚕大户,2010年因蚕病损失5张纸蚕茧,县蚕桑风险基金赔付他960元,降低了损失。他高兴地说:“蚕桑风险基金真好,是我们老百姓的定心丸。”

近年来,旺苍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政府+农户”“保险公司+农户”等的农业风险保障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民发展产业、发展优质粮油的风险。2006年至2010年旺苍县由龙头企业和政府按照7∶3的比例,共同出资200万元建立了蚕桑风险基金,有效规避了蚕桑产业的市场风险。2010年全县有1.2万养蚕农户与蚕桑龙头企业、专合经济组织签订了生产合同。

2010年把农业政策性保险纳入目标各级部门“公共目标”考核,全县农业政策性保险从水稻、玉米、能繁母猪扩大到种子、茶叶、烟叶等领域,全县农民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达到4.5万户,资金总额达到560万元。

2011年全县重点赔付在烟叶产业上,预计达到25.3万元,占投保的4.5%。

近年来旺苍县“产业风险基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两大“保障”,化解了旺苍县农民发展生产绝大部分的风险。

猜你喜欢
旺苍县南阳园区
旺苍县:助力返乡创业 增添乡村振兴新活力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旺苍县举行2019年扶贫日专场招聘会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登记——旺苍县新型农民培训报名现场速写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旺苍县完成粮食补贴播面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