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岩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彭 岩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重要的监督形式,发挥着其特有的监督功能。但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网络普及率低、网民结构失衡、网络信息存在“虚假性”和“商业性”、部分领导干部排斥网络舆论监督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具体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问题;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在2008年风生水起,随着监督主客体以及硬件条件的发展,2010年这一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更是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从1994年4月起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只有十六年,但互联网发展却十分迅猛。2009年11月2日举行的“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6亿。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并有后来居上之势。网络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力推动反腐舆论监督的同时,网络本身客观存在的一些因素也很容易导致过激和极端的行为发生。本文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网络这个传播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物进行揭露、批评和提出建议的行为。与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优势明显。作为个体的公民力量是很弱的,但作为整体的公民却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公民整体力量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的桥梁纽带作用,网络作为新的“第四媒体”,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传输中介。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政府把关作用很强,属于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可以在第一时间把问题反映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给被监督者造成压力,使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舆论监督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网络舆论监督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揭露腐败、反馈信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前文提到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6亿,普及率为27.1%,这一普及率虽然较2009年1月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22.6%的普及率已经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的72.5%和日本的73.8%相比,中国的普及率仍然是非常低的。如此低的普及率当然难以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要想真正使网络成为民意的直通车,让网络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的重要的形式,必须推进互联网的普及。
首先在年龄结构上,10-19岁网民占33%,30-39岁网民占20.7%,40-49岁网民占9.9%。在学历结构上,小学以下网民占7.6%,初中网民占26.3%,高中网民占41%,大专网民占2.7%,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占12.4%。在城乡结构上,城镇网民占71.1%,农村网民占28.3%。从现有网民结构可以看出,网民过于年轻化,学历分布不均衡,城乡网民比例差距较大。这样的网民结构必然会使网络监督反映出一定的片面性,难以代表各个阶层的利益,人口众多的农民群体的利益还难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阶级的层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截然分开,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门槛低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网络在提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也掺杂了许多无效、虚假甚至是恶意的信息,导致舆论的误导。另外,由于网络特殊的盈利方式,网站可能为了赢取点击率,疏于严格核查部分信息的真实性。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和信息,容易使不明真相或缺乏辨别力的公民迷失于信息爆炸的虚拟世界,这样显然只会给网络舆论监督带来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对成熟的新闻法规来保障媒体舆论监督的独立地位和规范舆论监督主客体的行为。网络行为的匿名性使得一些网民在发表批评意见和提出问题时无所顾忌,情绪化和自利化现象严重。这样网络舆论有时便难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利益。持相似观点的人会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力量,摧残不同意见者正常发表意见的权利,甚至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现象的经常发生,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此规范和引导。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政府部门消极对待网络舆论监督,对之持怀疑和排斥的态度。一些领导干部对反映的信息听之任之,缺少必要的反馈;一些领导干部反应滞后,没有主动处理问题;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监督十分抵触,视其为“洪水猛兽”,对发帖者进行搜查和报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也打击了这部分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和信心。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基于以上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完善和突破。
广泛的网络舆论监督是建立在互联网广泛普及和应用的基础上的,没有完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舆论监督可以说只是“水中花,镜中月”。当前我国虽然网民人数很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网络普及率仍然很低。多数人还是依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整合各种资源,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特别是政府部门的网络设施建设,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方便公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同时政府要平衡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改善我国网民结构失衡现象,提供硬件支持和软件培训,帮助广大落后的农民拥有更多的网络话语权,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壮大完善网络舆论监督队伍,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针对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商业性有损网络舆论监督效能和声誉的现象,应从内因教育着手,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増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时代的政治稳定需要参与主体提高其参与理性,加强自身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认知力,要做到不盲从、不极端。虽然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每个人也都应成为网络伦理道德的责任主体,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
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应成为互联网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网络道德方面的学习,提高参与主体自身的修养,使其做到自警、慎独,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积极阳光的态度来参与民主政治。同时网站管理主体方面必须完善信息管理,营造绿色网络,建立网络信息传播新秩序,增强商业网站的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力求杜绝发布来历不明的新闻,及时纠正虚假的信息,以提高网站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内因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但外因的推动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尽快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为积极有效的网络公民监督权力的行使提供最基本的规范程序。网络公民权监督立法不足,使得网络公民权的表达、吸纳、反馈都无法可依,使得行政权滥用有了可趁之机。只有加快网络立法,尤其是关于网络公民权表达、吸纳、反馈的立法建设,才能够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民众更好地发挥监督权。同时规范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的作为,使其更加重视网络公民监督权,重视民众的呼声。
为了规范参与主体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需要推行“注册参与”,即民众在通过各种网络社区平台或政府门户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对某一事件发表其看法、意见,揭露某一事件的真实内幕时,需要以其真实身份“注册参与”。这一参与形式可以规范网络信息发布的真实、有效性,规范监督环境和秩序。但存在的问题是,网站的管理后台应有严密的保密制度,保护文明发帖者的利益。
网络舆论监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现代社会,一切有关民生、有关国家发展的事情,都会通过虚拟的网络摆放到政府的桌面上。对这种新事物,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并且及时应用,而不是固守着旧思想、老观念,对之不予理睬。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网络舆论监督一方面,能够促使领导干部的工作开展得更加全面、深入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反映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促使其发现并及时改正。
尽管网络舆论监督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形式,没有人能否认其在推动明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独特功能。因为其作为一种畅达民意、鞭打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互联网地广泛推广,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以及广大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舆论监督必然会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24次统计报告[R/OL].[2009-07-16].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 刘文兵.网络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影响[J].领导科学,2009(18).
[3] 吴建华,班生.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03).
[4] 兰绍江.论网络舆论监督[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责任编辑:石柏胜
D523.4
A
1671-8275(2011)01-0036-02
2010-11-18
彭岩(1985-),女,安徽泗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