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闻
(长沙市工读学校,湖南 长沙 410010)
略论教育理想的基本特征
谭天闻
(长沙市工读学校,湖南 长沙 410010)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观,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它是对教育、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教育理想的基本特征大致包括民族性、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等四个方面。
社会发展;教育理想;基本特征
“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1]大而言之,通过教育,社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国家一天比一天强盛,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小而言之,通过教育,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生一天比一天快乐。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观,对教育、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反映社会或人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教育,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
以往,对教育理想的研究,一般侧重于回答教育理想是什么,停留在介绍西方教育理想,中国古代教育理想、近代教育理想、“五四”以来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想及其教育哲学思想考证的层面上。研究的方法侧重于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代表人物和著名教育家的著述和言行的分析和中外教育理想的比较。研究的重点放在理想的教育和教育职业理想上;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教育理想形成与发展的源流、特征以及中华民族当代教育理想构建的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视野过于狭窄,思想上有不少禁区。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人们的认识能力极大地提高,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更加先进,对于教育理想的研究也应该有新的突破。本文拟对教育理想的特征进行专门论述。
“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是民族主义的”[2]。“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他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3]。历史地考察各民族教育理想,无不体现这个民族的共同意志。
古代希腊是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岸一群奴隶制城邦国家的总称。南希腊的斯巴达是贵族寡头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以斯巴达为盟主结成伯罗尼奔撒同盟,与另一城邦国家雅典对峙。这个民族以专制为政体,尚武,在于使斯巴达为全希腊最强之国。因此,其教育理想亦是专制、尚武,使全国人民为军国民。儿童为国家所有,必须离开父母,7岁入公立学校,由政府负责教养。学校以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束缚学生,让学生做苦工,以养成服从和吃苦的品格;灌输爱国、尚武精神,进行军事训练,操练躯体,使之强壮,同仇敌忾。后来,斯巴达成为称雄古希腊的军事强国。
中希腊亚提加半岛上的雅典,也是一个奴隶制的城邦国家,但却是民主政治的发祥地。雅典民主,据记载出现于公元前508年,延续至公元前323年,即雅典城邦被马其顿击败之时。民主的含义是由全体公民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在雅典,谁是公民呢?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把公民定义为“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什么人才有资格行使这两项权利呢?一是年满20岁,其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雅典男子才具备公民资格,妇女则不具备公民资格,父母只有一方是雅典公民的也不是公民;男性外邦人和奴隶也都不是公民。公民在雅典总人口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雅典政治体制中有三个最重要的机构:一是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二是500人的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整体的日常事务;三是民众法庭。此外还有行政机构、军事机构等等。雅典人很自负,希望成为全希腊的文化中心。奴隶主阶级希望自己的后代成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博学雄辩的公民,以参与民主政治。他们的教育理想则是养成公民资格,发展其自由天性,养成其断事的知识才能。雅典有许多私立学校,传授社会科学和哲学,教育学生重名誉,轻金钱。由此,雅典成为古代立法行政制度最完善的国家,至今为世界各国所仿效,而且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阿里士多德等大学问家。
古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是现代英国人的直系祖先,被称为“地球上最荣耀的民族”。其教育理想在于养成活泼、进步的国民,所以这个民族的教育“贵自由,重独立,熏陶高尚之德行,锻炼强武之体魄,兼雅典斯巴达之长”,“特注重于德育、体育,而智育居其末”,“其教育之优点,不在形质而在精神。其父母之视子女也,不视为己之附庸,而视为国民之分子。其在家庭,其在学校,皆常有以启发其权利义务之观念,而使之自贵自重,其所教者常务实业,使其成年之后,可以自立,而断绝其依赖他人之心。自其幼时,常使执事,使其有自治之力,虽离父母去师长,而不至为恶风潮之所飘荡。故英美国民,皆各有常识,各有实力,非徒恃一二英雄豪杰以支拄国家者也”。[4]
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素来崇尚独立、自由、民主、平等、仁爱、和平。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点燃的教育自强、教育建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理想之光辉映天地,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为了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社会进步而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教育理想不是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学术思想。伟大的思想家魏源[5]深谙“国以人兴”的道理,1842年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主张,但只有通过其“海国图志”及讲学活动广泛传播,以及后来的洋务运动、变法维新的长期实践,才逐渐深入人心,形成国民共识,确立学习西方,普及教育,养成特色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的中华民族近代教育理想。教育、人才、国民素质、国家富强等由此而成为世代传承的中华民族教育理想的关键词。
一个民族共同的教育理想,反映了主流民意;但是,主流民意不一定是共同理想。主流民意若不被国家的统治者或领导者所接受,上升为国家意志,便不可能成为民族的共同理想。教育理想是整个民族,从普通民众至国家元首的共同理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身的生存处境的忧患意识和自救自强的迫切愿望,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和美好愿景。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教育理想,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希望。
世界各民族的教育理想,不乏共同的追求。如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普及与提高,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教育开放与国际合作,等等。当今世界,对话与对抗共存,合作和竞争同在,和平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共同的教育理想深刻地影响着各民族的教育理想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在人类社会达到大同理想境界之前,教育理想必然深深地烙上民族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核心利益的印记。
理想是科学的、现实的。教育理想源于实践,超越实践,指导实践。教育理想总是建立在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否定基础之上。近代觉醒了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新兴的资产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否定了以取士为唯一目的封建教育理想,树立了养成特色国民,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的教育理想。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实践并未能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了养成健全国民,以图救国兴国的现代教育理想。中华民族在实践现代教育理想的过程中,遭遇了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统治区以陶行知[6]等为代表的民族精英,高擎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理想的旗帜,历尽千难万险,发展了中国现代教育,为革命战争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和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牢牢植根于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教育理想,不会因地域的分割而变异,也不会因权力的更迭而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中华民族在继承解放区和国统区现代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近30年里的艰辛探索和反复折腾。“文化大革命”否定一切,也几乎毁灭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曙光,冲破了以教育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思想禁区。在邓小平[7]、江泽民[8]、胡锦涛[9]等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强国树人为宗旨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当代教育理想。历来善于“自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一条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的科学发展之路。
教育是前瞻性的事业,教育理想必然超越实践。它凝聚着一个民族高瞻远瞩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建立在对教育功能的深刻认识和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理想必将影响国家高层的决策,对未来教育制度的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全民族的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理想是一种科学预见。因为它为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所支配,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人和自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教育内部的规律性。
首先,教育理想为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所支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教育理想也有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国门被打开之后,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觉醒了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受到“物竞天择”的启发,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萌生了“强国保种”、“进种改良”的强烈愿望。对中国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逐步树立了废科举、兴西学以图强图存的教育理想。而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受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把教育理想和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康梁的鼓吹,树立了学习西方,普及教育,造就健全国民,建设大同社会的教育理想。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逐步转向无产阶级;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激发了革命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深刻批判的热情。与此同时,欧美在教育理论的探索上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如德国的赫尔巴特、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美国的杜威等的教育思想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之中,开始了构建现代教育理想的伟大探索,树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教育权也回到人民手中。因此,可以系统地总结实践新民主主义教育理想的经验,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树立了以强国树人为宗旨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科学、民主、公平的教育理想。
其次,教育理想的建立,有赖于对教育的科学定位。即把教育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系统中来思考。系统科学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系统论使人们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教育: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另一方面,教育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发展又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在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中有何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给教育带来什么影响;世界和平发展、交流融合对教育产生什么作用,教育怎样适应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
教育理想的实现,有赖于理想的教育的支撑,而理想的教育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科学系统。它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教育资源、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手段诸多方面。它的构建,需要执政党、政府、社会、学校和全体公民的广泛参与。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设计、实施、评估本身也就是一门科学。
一个的民族的教育理想世代传承,但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对自身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变化,也随着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而进步。进入21世纪,教育为民生之首,几乎家家都有学生,人人关注教育。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合格的领导者、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教育理想,怎样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而奋斗,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人们对于这些课题的探讨,不断产生新的成果,从而推进教育理想的不断发展。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素质教育、大成智慧教育的创造,教育为民生之首的新理念,优化、均衡教育资源的新举措,都是构建当代教育理想过程中产生的新成果。
人类的历史没有终止,教育理想的探索也没有止境。中华民族近现代一个多世纪教育理想构建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当代教育理想构建的过程,都显现了这一特征。
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重新审视中华民族教育理想构建的全部历史,其间许多是是非非,都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必要以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宽广心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科学的评价,博采精华,发扬光大。
民族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是教育理想最基本的特征。对教育理想本质属性的研究刚刚开始,教育理想作为教育科学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继续探索研究。而作为教育理想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也正处于充实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对教育理想的探讨,不仅有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有利于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胡锦涛指出:“要从科学的角度不断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10]通过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一百七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影响,探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理想的关系,以及实现当代教育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进一步掌握、落实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强国树人、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今天,当代教育理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体公民的认同和行动。让我们牢固树立全民族的共同教育理想并同心同德坚韧不拔努力为之奋斗。
[注 释]
[1] 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第50-55页。
[2] 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第153页。
[3] 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陶行知教育文选》第217页。
[4] 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67页。
[5]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湖南邵阳人。
[6] 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
[7] 邓小平(1904-1997)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四川广安人。
[8] 江泽民(1926-)。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苏省扬州市人。
[9] 胡锦涛(194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安徽绩溪人。
[10]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6月2日)。
On Basic Character of Education Idea
TAN Tian-wen
(Changsha Work-and-StudySchools,Changsha 410010,Hunan)
The education idea is the good design and image ofeducation together with human beingand social future realityin education.Four aspects of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education idea are domenstrated.
social development;education idea;basic character
G20
A
1671-5004(2011) 03-0099-03
2011-4-29
谭天闻(1979-),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市工读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