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月吹
(浙江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新时期我国高师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孔月吹
(浙江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度热衷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我国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其最具代表性的教师学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期待着新时期我国高师院校继续教育作出回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继续教育改革、调整发展战略,实现我国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拓展的统一。
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终身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成人教育,教育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异军突起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我国高师院校继续教育主要是对在职教师实施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数十年来,高师院校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达标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十一五”以来,尤其是进入 “十二五”后,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开始由学历提高向素质提升转变,主要承担该项任务的高师院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现了重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喜局面。进入 21世纪后,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应适度超前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继续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壮大,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在进入“十二五”后,高师院校继续教育的重点要实现由学历补偿教育向在职继续教育转变,就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第一,学历教育生源萎缩。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学历补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基础教育师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两基”任务的逐步实施,就学人员逐渐减少,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供求关系也总体上进入基本平衡阶段。“十一五”规划末期的 2010年高师院校继续教育承担的学历补偿教育使命已基本完成。高师院校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为了生存,相互间为抢夺紧缺的生源,不仅校际之间,甚至省际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综合大学也纷纷涉足,竞相瓜分“教师继续教育”的 “蛋糕”,这些院校凭借学科整合和 “名校效应”的优势,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市场中不断搅起新的“浪花”,使得生源萎缩的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大受挤压。
第二,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错位。目前,社会的学历高消费现象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特别是国家开始倡导的科学人才观和人才工程的实施,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单位或部门不再迷信学历,在用人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衡量人才更赏识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种逐渐淡化学历和重视能力的发展教育趋势感召下,不同教师群体对自身的知识、技能提升的渴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社会以学习、实践、创造能力来评价人才的标准已逐步确立,而高师院校继续教育仅靠学历补偿性教育来支撑半壁江山的局面的确难有作为。高师院校普遍存在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错位的现象,甚至许多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在涉及非学历培训方面几乎还是缺位。且不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其它任职资格和技能培训,就连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新课程”的培训也没有及时创立起来,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严重错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第三,教育内容缺乏特色。依托普通高校、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实施的高师院校继续教育,虽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上仍难以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其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依旧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其中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函授培训模式规模最大,教师的学历达标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而对职后教师的培训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研究尚属空白,再加之办学的功利性驱动,以致未能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在实质性的课程设置方面,仅是职前教育基础上的扩展与延伸,许多经过学历包装的教师最终素质得不到根本的提升,从而把高师院校继续教育推到了生存的困境。
第四,继续教育师资匮乏。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受培训的教师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对承担培训者的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熟悉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实际。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师资主要依托本校的学科教学论师资,这支队伍的总体力量还不够强,也缺乏对基础教育实际的了解,在教育方法上还带有学历教育的痕迹。可以说,在高师院校能有效地承担继续教育教学和指导任务的教师不多,不能完全适应继续教育的新要求,这极大影响了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在基本完成时代赋予的学历补偿教育使命、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时,困惑也伴随而来,出现了以上准备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历教育的惯性思维。过去,高师院校继续教育曾得益于国家对基础教育学历达标政策,学历教育经历过辉煌的时期。而在新的形势下,依然过分地依赖政策,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当今兴起的非学历教育应变能力不强,对岗位培训重视不够,使基础教育多元的需求与继续教育之间得不到较好的协调,使得曾在学历教育中“火”过一把的高师院校继续教育,难以超越过去的成人教育模式,一直“寄生”在普通高等教育的羽翼下,上吃国家计划,下有学历教育数十年持续需求的 “乳汁”,助长了生存惰性。
第二,缺少终身教育办学理念。一些高师院校尚未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今天的继续教育事业,依然坚守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严重落伍于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办学层次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学历教育中,与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体系缺乏紧密的衔接,满足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学历教育,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群体的整体提高,关注的是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骨干提升培训,采用的大多是群体学习的集中培训方式,目标是教师群体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师群体的最近发展区始终处于一种过于简单和相对滞后的尴尬状态,而对教师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的了解则更少,导致高师培训规划继续教育课程效果难以保证,教师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素质提高甚微,抑制了在教育的个性化和职业性上拓展办学的思路。一度只满足于红红火火的招生办学,未能更有效地寻找新的支点,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缺乏拓展“生存空间”的热情。虽然,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多元,但始终把眼光聚焦在满足基础教育师资学历教育这块“蛋糕”上,对新的形势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战略性的眼光。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农村教育等师资培训,除了极个别高师院校在零星尝试外,一般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实践尝试很少。大部分高师院校对这种一切从零开始创设、需要风险投资,而又没有稳妥的经济收益的“生存空间”缺乏热情。
第四,师资与教学内容落后。进入 21世纪,我国全面推进教育网络化,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和应用来提高教育质量;构建远程教育框架,提供大量的网上信息资源,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在教育网络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师资与教学内容没有能跟上这种重大变化,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网络化,师资水平低下与教学内容落后进一步显现。在现行的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中,不利于入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养成,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和教师的自身的职业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01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加强教师培训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和愿望。高师院校继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能继续创造辉煌。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必须实现如下四个转变。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曾载文指出:当今世界知识每 5年—7年翻一番。大学生迈出校门时,其所学知识50%已过时。那种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进行一次性 “充电”,然后走上工作岗位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节奏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终身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 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是对 “终身学习”也是对 “终身教育”要领的最准确和最深刻的阐释。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正在成为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必须向终身化教育发展。
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高师院校继续教育是满足教师外在条件的追求和促进内在素质的完善,从追求教师的专业地位和权力转向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看,高师院校继续教育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在职提高,必须跨越学校教育的局限,使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建立有机的联系。因此,高师院校继续教育要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整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认真反思我国教师教育的百年沧桑,借鉴国外先进的师资培训模式,遵循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要求,树立起“以人为本”和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确定适合我国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育模式: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帮助教师个体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给教师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为其“量身定做”发展目标。应特别重视研究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相衔接的大教育体系,打破现存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不同隶属关系的教师进修机构与师范院校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格局;构建起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协调、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终身教育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能促进高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世纪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素质的养成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高师院校继续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历教育阶段,其重心应从学历教育转到注重素质培养方面,突出实行岗位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专项技能证书和学历学位证书并行的制度。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基础课,设置综合化课程,应当把最基础的和尽可能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实行通才教育,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为此,高师院校继续教育的教学就要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复制,更应该着眼于促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全日制普通教育教学内容的束缚,根据学员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素质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开发或者选择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创造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教师群体对知识和技能的真正需要。如确定专业的发展层次:“职初教师”的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的栋梁工程,“名优教师”的引领工程等,建立教师成长干预评价体系,来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为不同教师群体的成长更好对号入座。在教学形式上突出灵活性,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形成现代教育的优化教学模式。针对教师在职的特殊性,采用“异域同步”的授课方式,让他们摆脱彼此分散以及工学上的矛盾,从而扩大继续教育市场的容量。
2010年,国家旨在提高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出了 “国培计划——骨干教师研修项目”。此次培训除了投入较大之外,还将以往的 “培训”转变成了 “研修”,培训者将更多地作为主体参与培训、研讨,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得更直接的学习效果。这虽仅是涉及5 000名骨干教师参与的培训,但它是国家高端示范性培训的革命,对推动高师继续教育意义深远。而赋予高师院校继续教育是以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更多的是设法让所有的教师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和修养全方位提升的路径,且要向各行业教育广为浸透和辐射,借助目前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品牌效应,研发系列化、精品化的继续教育项目。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考核形式上,确立以教师职业活动为导向,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原则,创造一批具有地方示范意义的继续教育基地和精品课程,积极探索以教师专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模式,努力打造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新型的继续教育项目群。通过联动触发,最终实现量的扩张和品质的提升。当下高师继续教育急需回应的是,如何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本科后学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整合,为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培训师资倾注更大的热情。另外,还要发挥高师院校对社会触角灵敏的优势,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培训市场的紧密衔接,着力推进城市市民素质教育,尤其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
《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使远程教育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新型教育方式,并且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手段等方面极大地拓宽了继续教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原则上,每一个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到他想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的转变,突破过去“课程教学”的 “灌输式教学”方法,转而实现 “网络教育”的“自助式学习”方法。远程教育以其教育手段先进、覆盖面广、办学形式灵活机动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来讲,高师院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手段还不能适应其要求,需要突破传统的面对面课程教学手段,在继续办好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行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上来,优化组合推广应用网络教学与多种媒体技术。如视听技术中的投影、电视、电影、录像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等,积极地办好远程网络教育,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把高师院校、中小学校、家庭、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结起来,使受教育者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获取知识,以达到高效率培养人才和人人受教育的目的。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秉持求真务实办教育的态度,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新形势下,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工作者要确立多元化办学理念,充分调动、吸纳各种社会资源来共同办学,把继续教育从单一的学校教育中解脱出来。事实上,建立继续教育由社会举办或企业高校联办的社会化机制,从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素质的针对性、实效性及经济性等方面来看具有积极作用。为此,高师院校要发挥继续教育的优势,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多元化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学校的优势,也为社会的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与咨询拓宽了渠道,使学校、企业与社会在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紧密、稳定、长期合作的关系,从而使继续教育既稳定了生源,又使毕业生成为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人才,使继续教育的优势更加凸显。
《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主体作用,鼓励综合大学和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政府、高校、专业机构、中小学分工合作,构建 “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要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中发挥组织与服务作用。要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优质培训资源库。还要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培训者队伍,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建培训专家库,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
[1]马 敏等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新探 [J].教育发展研究,2004(5):58-62.
[2]姜 哲 .当代教师的角色转换与概念重建 [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5-107.
[3]翰林清 .21世纪初中国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及对策建议 (第三篇)[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2003(5):5-16.
[4]焦 新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N].中国教育报,2011-01-06.
G720
A
1008-6471(2011)01-0032-03
2011-01-05
孔月吹 (1956-),女,浙江永康人,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