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琴,孙延利
(黄山学院 艺术系,安徽 黄山245041;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女画家潘玉良的双重色彩
丁 琴,孙延利
(黄山学院 艺术系,安徽 黄山245041;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画家潘玉良是20世纪初我国第一代远赴西方国家学习西洋画的杰出女性。她毕生研究融合中西绘画艺术,并在国际画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她的成长带有传奇的色彩,从最初的雏妓到留学的教授,伴随她一生的是苦难历程,造成她心理上的孤独、忧郁及缺失性的体验。结合她带有忧郁情感的作品,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上所获得的成就,并深入了解其产生忧郁情感的根源,从而探索出画家身上的双重色彩。
艺术成就;忧郁情感;双重色彩
2010年3月15日,安徽省博物馆展厅恢复了潘玉良画作展,并增添许多从没有展览过的画作,其中有潘玉良的最大油画——《春之歌》。这幅长2.2米,宽1.33米的《春之歌》是潘玉良所有油画作品中画幅最大的,也是她的精品之作。这幅画作不仅画幅大,而且构图严谨、布局巧妙、气势非凡,浓缩了很多小幅《春之歌》的精华部分。[1]
画家潘玉良,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艺术家,毕生创作油画融合中西艺术风格。最初的她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从一名青楼女子到一名艺术家,并且成为享有盛誉的融合中西文化的画家,着实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探索她的传奇历程时,不难发现潘玉良成长的苦难和挣扎,结合她的成长经历,读她的创作作品,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出有着辉煌事业却终身忧郁孤独的画家,其身上蕴含着的双重色彩。
潘玉良是我国第一代远赴西方学习绘画并且迈向国际画坛的杰出女性画家。23岁在其丈夫的支持下,考入了上海美专,学习西洋绘画。26岁奔赴法国留学,两年后顺利考入法国首都巴黎的一所国立美术学院,通过3年的学习,1926年,年仅31岁的潘玉良,凭借油画作品《裸女》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在当时,华人在国际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由此得到了同胞的充分肯定。次年,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主任、导师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分别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央大学教书长达9年,画风“气魄雄浑”,得到美术界好评。[2]
潘玉良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她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绘画艺术创作的一生。她的作品题材丰富,涉及到静物、人物、人体等,特别对静物(花)钟情,色彩明快、笔触奔放是她作品的闪光点。在读其作品 《白菊花》、《百合花》、《花瓶》、《月季与扑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她常选择一些“小物件”、“小场景”来组成画面,忽视体积庞大、场面壮阔的事物,反映出女性独有的创作视角和观察方法,[3]以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抒发画家内心的主体情感。这与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风格有相同之处,引入中国画线条,不拘泥于形似,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的油画艺术,这是画家潘玉良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人体艺术创作中,她也将花卉纳入画面,使人与瓶花相映成趣,以此来增添画面的装饰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笔下的人体大胆展现女性的美,注重对女性身体曲线的深入刻画,秀美灵逸、坚实饱满。准确把握女性部位特征,如臀部、背部的描写,或曲或躺、或弓或背,似随意舒展,似有意隐藏,运用女性特征符号传达出女性主体意识。甚至由自己充当模特,但在具体的画面中,我们似乎看不清模特的面部,采用了虚化的手法,这无疑说明,在那个年代,画家想大胆突破封建思想又惧怕强大的封建力量,有所隐藏。但作品《菊花与女人体》、《窗前女人体》、《纳凉》如一颗炸弹,炸醒了世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彰显出女性敏感、脆弱、细腻的独特情感,使之成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艺术家。[4]
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作品多数都是潘玉良在法国创作的静物、花卉、风景、人物、女人体等。其中有她最著名的《自画像》、《蓝色房间里的裸女》等女人体,以及《郁金香双猫》、《银色的芍药花》、《曼陀铃与鹤望兰》、《报纸、梨子和红酒》等代表性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解读出画家潘玉良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受到画面下潜在的忧郁情感。
读到画家潘玉良的画,无不为其中深深的忧郁情感所打动,就连她最爱描绘的花,也多为陈旧、萧败之感。都说作品是画家的灵魂,是画家真实情感的再现,我们不得不去探究其内心忧郁的根源。
潘玉良有着苦难的童年经历,当同龄人还在父母膝下撒娇时,孤儿的她栖身在好酒嗜赌的舅父家。14岁被舅父卖入青楼,使她沦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身自由,缺乏亲情温暖,有的只是无边的苦海。身心受到摧残的她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和少年。直至遇到了他,其丈夫潘赞化,将她赎出青楼,给予她从没有过的关心和帮助,这无疑是上天的恩赐,更是雪地里的温火,感动的人无以为报,将原张姓更为潘姓,不计较名分,委身为妾。
青年时期,在其丈夫的帮助下学习绘画,考入上海美专时,遭到同学的轻视,甚至有人因为不愿与这样出身的人同窗而退学。面临这样的屈辱与恶劣的环境,她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去法国留学的机会,但却因为她的出身被同行的女同学歧视,并拒绝与其同住宿舍,[3]这样接二连三的伤害,可以想象她的心理该受到怎样的打击和无助。
人到中年,事业有成,潘玉良终于获得国际金奖,一展华人风采。受到一部分人的刮目相看,人们看到了一个坚强、不畏艰难的才女学有所成,渴望能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所学,这种良好的愿望被现实击得粉碎,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无法接受这样出身的人获得的新身份、新成绩,无谓的中伤与猜忌,使得一腔热血的她受到从未有过的重创。她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可她无法摆脱骨子里的传统伦理道德,小妾的身份使她始终无法获得尊严与认可。有心报国,却阻碍重重,带着累累的伤痕,她再次回到了法国,也许只有离开才是解脱。
一生漂泊异乡40年,过着孤独、寂寞、清苦的生活。创作便是她发泄精神苦闷和排解寂寞的良药,晚年虽受疾病困扰,仍然不辞辛劳,坚持创作。正是她苦难的一生,奠定了其作品中蕴含的忧郁情感。那些说不清的孤独、道不明的敏感与脆弱,深深地埋藏在她的作品中,我们除了被她的作品打动,更多的是被她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折服。
有着传奇人生和艺术生命的她,一生中,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更伴随着鄙视和打击。在成功的光环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打不倒、压不垮的坚强女子,沿着自己的奋斗路线,历尽万千磨难,冲破社会强加给她的重重枷锁,在压迫和歧视中,不断探索艺术,顽强而执着,最终以辉煌卓越的成绩奉献给祖国。1984年,潘玉良的4000多件作品及遗物在她逝世7年后终于回到祖国。由于其丈夫潘赞化是安徽桐城人,她的作品最终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封建社会不允许一个低贱地位的女子成为世人瞩目的艺术家,和男性一样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社会地位,在当时女画家潘玉良的成功,无疑是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挑战,更是让某种理想化为了现实,而画家潘玉良在苦难的体验中,更加深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和美好期待,这是一个艺术家宝贵的财富,也成就了她的艺术之路。
[1]安徽省博物馆展厅恢复了潘玉良画作展[EB/0L].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0/03/13/002716717.sht,2010-03-15.
[2]周甜.苦难——潘玉良绘画的忧郁之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周甜.潘玉良绘画的忧郁意象[J].新视觉艺术,2009,(1).
[4]周甜.潘玉良绘画的个性心理[J].大众文艺,1994-2010,(1).
责任编辑:曲晓红
Abstract:As on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ainters going to the West to study western painting,Pan Yuliang is an outstanding panitress.She devotes her whole life to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arts,and achieves glorious success in the world's painting circle.But from an underage prostitute to a professor studying overseas,her growing up story is legendary and full of sufferings.This leads to her loneliness,melancholy and absence of rich emotional experiences.This thesis analyzes her melancholic works and her achievements in paintings,tries to seek out the source of her melancholy,and discovers the dual color in her painting.
Key words:artistic achievements;melancholy;dual color
The Dual Color of Paintress Pan Yuliang
Ding Qin,Sun Yanli
(Art Departmen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School of Humanities,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230000,China)
J203
A
1672-447X(2011)02-0132-02
2010-09-2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sk138)
丁 琴(1980-),安徽巢湖人,黄山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油画;孙延利(1981-),安徽霍邱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