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红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地方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学的思考
——以黄山学院开设的《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
曲晓红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由于受教育者对学习意义的不明确和学科自身的难度,以及教育者在授课方式、方法等环节中存在不当,导致地方高校在开展地域文化教学时面临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地域文化;教学;困境;对策
黄山市地处古徽州腹地,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徽州文化资源。对黄山学院的学生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这门课程是学校全面贯彻依托地域优势,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大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举措。黄山学院是徽州大地的唯一一所高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徽州文化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让学生认知、学习徽州文化,不仅是对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和补充,更是学校借文化塑人的有效教育方式和手段。然而由于师资结构和学生构成等方面的问题,地域文化教学也面临不少困境,要想突出办学特色,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直面这些困境,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呼唤使学生和家长把专业方向的选择、专业课程的设置看成在高校就读的头等大事。家长及学生对这种“社会呼唤”的误读和地方高校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学校在开设地域文化教学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方面均有反映。
从受教育者方面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意义不明确。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当代社会大力呼唤“应用型人才”,自己在大学中选择的专业方向,特别是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上述思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为了彰显地域特色,黄山学院对全校学生开展了《徽州文化专题》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徽州文化的内容离自己很远,与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关系不大,因此不感兴趣或认为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事实上,针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1]它不但强调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更加强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对于概念的误解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这门文化修养课的社会价值取向被严重边缘化。另外,学科接受消化有难度也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抵触的原因。徽州文化的内容系统庞杂,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章节之间跨度大,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而平时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多以理论为主,囿于授课时间和班型的特点,开展实践教学有一定困难,这样在学生的理解和践行上便产生了一定障碍。
从教育者方面看,存在着教育内容固化、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方式和手段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徽州文化专题》这门课,学校在方针、政策与具体实施方面存在不统一的情况。比如对于课程开设的规章、目的较为明确,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师配备、经费投入、实践安排等方面却差强人意,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虚性位置,使得课程本身陷入了被忽视、轻视的困境。这种状况也进一步抑制了教师教学及科研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教师整体素质不强。作为文化修养课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驾驭历史、纵览古今的讲述来形成“师者”的魅力从而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教授徽州文化课的教师不能只把徽州文化当作历史一样翻来说去,这样对学生没有感召力,而是应该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这门课以及它所提及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了解社会热点、焦点、核心问题,对于课堂讨论能够灵活掌握、收放自如。
第三,教学改革有待深入。以《徽州文化专题》为代表的地越文化课程作为新开设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着传统教学的痕迹和弊端,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接受障碍。在教学理念上,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接受的主体地位,不能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造成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教学方法上,仍然秉承传统的“满堂灌”理念,拿不出“活”的教学形式和具有吸引力的实践内容,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2]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虽然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文理科的学生是分开教授的,但大部分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却是一成不变的,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相应地调整课程内容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可能对某一章节的内容有不同的偏好程度。比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徽州建筑这一章感兴趣,愿意去深入地学习、研究;中文专业的学生喜欢听徽州文学、徽州戏剧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针对班上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有侧重地调整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对《徽州文化专题》这门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地域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认同和接纳现代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和思想价值是地方高校强化办学特色、创新地域文化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充分利用、深入挖掘这些有价值的资源才能应对地域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搞活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热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领域、自身特点及兴趣爱好,适当调整授课内容与侧重点,倡导启发式教学。[3]35学校对这门课程的安排是文理科学生分开讲授的,文科生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理科生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这显然在时间和范围的跨度上有了一定的区别,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在授课内容方面将侧重点适当调整,不要千篇一律地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讲述相同比例与侧重点的内容。比如对文科学生,教师可以重点讲授徽州文书、宗族、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田野调查或社会调研进行深入地挖掘与理解,而对于徽州科技、建筑、医学方面的内容仅做一些基本知识方面的介绍即可。旅游学院是单独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其专业特点重点讲解徽菜、徽商的经营管理制度、徽州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如此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梳理出徽州文化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够把徽州文化的内容作为专业课程的辅助材料,更好、更灵活地掌握所学内容,进而更有兴趣与动力去研究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跨学科的矛盾而导致的学生接受消化障碍,帮助学生直观、准确地找到学习这门课程的最佳定位。
第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徽州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具体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方面,既有文字资料,又有实物遗存。学校地处古徽州腹地,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徽州文化实物资源。图书馆的徽州文化资料中心、徽州文书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考察徽州社会的良好机会。周边至今保留的古村落、古建筑以及新安江、老街等文化资源更是俯拾即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去”,将课堂搬到“徽州社会”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品味徽州文化的韵味,真正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接受文化的熏陶,即将文化教学放到文化的发生地。比如当讲到徽州古村落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实地去,一边观看村落的布局形态,一边讲解它的规划特点、园林设计等。这样生动、明确的教学内容,可观、可感的教学环境,活泼而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门文化修养课的感染力与接受力,让学生的好奇心大增,真正想学、愿意学、有兴趣学。
第三,更新旧有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主体地位。徽州文化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对徽州地域文化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以历史为借鉴,指导当下的生活,通过对所处地域环境与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形成对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师“讲”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学生的“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大胆地“放手”。比如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站在讲台上,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及所拥有的知识去解读徽州文化的特色内容,发表对文化的见解。另外还可以联系当前徽州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查找资料、展开讨论、总结观点、发表意见。在课下布置论文式或调查报告式的作业,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以团队的方式完成,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也在无形中将学生置于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锻炼。
第四,大力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前文已经讲过,作为一门文化修养课的教师,较强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授更强调师者用饱含魅力的语言将广博的知识穿插到生动的历史文化事件中,从而达到感染学生、征服学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文化的陶冶与体验,达到“文化之旅”的效果。但是徽州文化的内容过于庞杂,学科跨越度较大,要想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深厚,教师必须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研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不断巩固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关注新的文化发展内容。亲自调研实物遗存,大量阅读新观点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并不能停留在眼前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发掘、质疑、提问,才能将学问做活、做强,使自己丰富、充实起来。文化课的教师也必须这样才能掌握更多、更新的内容,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效果,这也是开设课程的目的所在。
总之,为彰显地方高校特色的地域文化课程教学要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坚持并不断更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和社会认同感的建立,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但能够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更能积极成为文化的使者,主动地去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繁荣文化、发展文化。如此也达到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功能与理论意义,从而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变。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2]杨荣,马勇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10,(4).
[3]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高 焕
Abstract:Because of the educatees'uncertainty of the meaning of the study,the difficulty of the course and the educators'improper use of teaching methods,it'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regional culture in local college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the teaching content must be adjusted pertinently,the malpractice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ust be reformed,the educational ideas must be updated and the teachers'comprehensive quality must be promoted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and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teaching;difficulty;countermeasure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Regional Culture in Local Colleges——Exampled by the teaching of Huizhou Culture in Huangshan University
Qu Xiaoh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G642.2
A
1672-447X(2011)02-0115-03
2010-12-10
黄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0JXYJ10)
曲晓红(1979-),辽宁大连人,黄山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