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2011-08-15 00:44张泽民张秀香朱海涛姜万兵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大学生

张泽民,李 伟,张秀香,朱海涛,姜万兵

(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广州 51064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高等院校更是如此,它不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科学研究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在校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可以促进专业学习,对于深化理论知识,探索新思维与新发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本科阶段从事科研的人数与效果却不容乐观。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近三年来参加校内外各类科研项目立项的学生人数只占到学院学生总人数的12%~15%左右,且因专业方向不同其比例相差甚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专业性科研项目兴趣不大

受高中阶段考生学科来源差异、地区教育水平差别、学生接收水平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从不同地区汇集到一起的学生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学研究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疑虑。特别是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系统的学生来说,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架构不能完全支撑他们从事相应内容的学习,受制于此,大多数学生由当初的盲目热情而转为放弃。

(二)受社会接纳毕业生情况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成绩已不占主导优势,社会与企业更看重的是能力与个性,以及对企业自身的补充。高校本科毕业生每年以15%的数量递增,就业初期其薪酬待遇大部分在2 000元~3 000元之间,且有相当一部分低于2 000元的水平,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的流失、扎堆和培养混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培养模式,其本身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但在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配套办法来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结合。

(三)科研自身的设置与管理问题

大学生科研平台的建设在全国各高校都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但是随着高校的改革,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申报、审批、监督、跟踪、前中后管理、结题、存档等环节容易出现工作疏忽,权责不明晰等问题。

(四)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明晰,高校的专业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某些方面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改革。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与问题,如:专业课程设置在高低年级的比例分配,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专业基础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分配;专业限选课、公选课与专业课的学习方式;完成专业课的考核方式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过程中逐步去学习、提高与完善。

(五)实践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高校经费包干制度实施后,因与学生人数、学费、规模等挂钩,其中用于教学的经费陡然降低,因而造成了学生外出实习实践机会减少、质量下降。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从2006年开始,每人每年划拨的实习经费仅50元。实习老师联系实习基地后,最大、最直接的顾忌就是经费的严重不足,往往靠人情关系,实习基地承担部分(住宿、伙食)费用、学生自己承担部分车费等方式解决,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效率低下,使很多带实习实践的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结合学科优势,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教育观念上实现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科学进步、技术变革和创新是创造社会财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动力和主要源泉。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那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正因如此,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而且主要体现在富有科学、技术水平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竞争上。从历史和现实发展来看,知识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的结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灌输这种理念,让学生去体会,要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教学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为实现学生学习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主要通过专业实践来完成。第一,初步实验能力培养。第二,全过程参与管理。第三,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升。在实践中,学生自己会发现不少问题,这时,我们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再来进行相关实验,从而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

(三)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在现代高校中,人们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性,把知识的传播、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学的内容。我们一直强调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并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而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进行知识的积累,并得到科研能力的提升。

第一,科研巩固所学知识。一般而言,知识传播与学习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且以理论性内容居多,而科研活动则会强化知识的理解。

第二,科研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无论是传统“填鸭式”教学,还是现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思维习惯甚至是分析问题范式。而让学生参与科研则会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分析问题。

第三,科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提升。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当然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而主体性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由是创造之母,独立思考、质疑精神是教育的灵魂,科研正好给予了学生自由创作、独立思考的空间。

(四)实现基础理论和创新升级活动的结合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面向在读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通过科研项目的锻炼激发其科研兴趣,提升其专业素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推动学生参与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活动,如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项目、大学生创业大赛、校级科技项目等。通过与专业结合的校内外科技立项,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动脑,在科研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开展活动,并最终形成成果,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科研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种不可忽略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这些创新活动是在学校和学院安排下,由教师对学生科研设计等进行全程指导。科研活动完成后学院则对所有学生科研创新进行评估,优秀者则得到奖励。

第三,配合团委,积极参与科技下乡宣讲、传授活动,把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针落到实处。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遗传育种专业学生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带来许多关于水稻种植等方面内容的资料给当地群众,并细心地向其解答疑难,提供服务。

随着高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科培养、个人发展与社会融合。通过科研项目平台,可以促使一部分具有科研意识和潜力的大学生从事科研工作,从中探寻知识的魅力,找到学有所用的乐趣,从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1]杨新春,许珂敬.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2]郭伟锋,曹新川,胡守林.遗传学教学与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管理观察,2008(12).

[3]张齐,朱宁西,田立斌.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刘向东,丁效华,张泽民,等.依托学科建设,不断改革创新,打造一流精品课程[J].中国农业教育,2009(2).

[5]罗培高.重视经典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遗传,2010(2).

[6]冯九焕,张桂权,刘向东.本科遗传学实验课开设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1):29-30.

[7]胡延吉,张春庆,王洪刚.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8]杨忠泰.大学功能的扩展与调适[J].科技管理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技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