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的现实困境

2011-08-15 00:45柯英俊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运动

宋 梁,柯英俊

(三明学院 体育系,福建 三明 365004)

试论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的现实困境

宋 梁,柯英俊

(三明学院 体育系,福建 三明 365004)

武术散打是我国武术中富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其“拳、腿、摔”的协调作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表现.目前武术散打运动在普通高校的普及率较低,回顾散打的发展历程,并分析研究制约高校散打发展的原因.结果显示:散打专业场地器材的缺乏、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对散打运动存在观念上的误解是影响散打运动在高校普及的原因所在.提出高校散打运动的发展可以走“去竞技化”的道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合丰富的民族文化,使其符合普通学生的身心特点.旨在为当前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高校;散打;武术

1979年,国家体委决定把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3个单位作为武术散打项目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现在,散打项目从试点开始已经走过了 30多年,散打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游离体系到成熟体系的建立,在这风雨飘摇的 30年中,散打经历了迷茫的试验,经历了全面开花的辉煌,经历了散打王争霸赛的火爆.一如一个走过了懵懂少年时代到了三十而立的人,开始了人生的定型.但是,散打在学校的普遍开展,一直原地踏步,未能踏进学校这个“体育人口王国”,不能不说这成为散打推广中的一个困境.在高校散打课的开展,可以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使武术散打运动得到普及和提高.

1 高校散打运动的开展现状

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代表,虽然还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散打运动已经广泛地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开展,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每年的散打赛事很多,“全国男子(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武术散打冠军赛”“武术散打世界杯”等正式比赛不胜枚举;“中国功夫对泰拳”“中国功夫对美国拳击”“中国功夫对空手道”等商业性比赛也开展较好.较多的体育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开展散打运动和散打比赛的可行性,各省、市大学生散打比赛的举办也证明了散打运动在高校体育课中有着一定的空间.对于最能体现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的普通学校来说,散打运动的开展仍然没有得到普及,据相关资料表明,高校开设有散打课的学校还不到总数的 1/5.从高校比赛情况来看,由于其比赛安全性较难控制,高校武术散打项目的比赛远远少于武术套路项目的比赛.例如福建省大学生武术比赛时有举办,但都是武术套路比赛,即使4年一届的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也没有设置散打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术套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同样没有开展散打运动.散打运动的高校发展之路依然坎坷.

2 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面临的困难

2.1 普通高校散打场地、器材缺乏

散打训练场馆、器材是散打训练必备的硬件资源,充足的训练器材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开展教学的基本保障.良好的训练环境是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散打是具有身体接触的对抗运动,尤其是护具器材则是保证学生安全、减少受伤几率的必备资源.现阶段,体育专业院校和公安类院校,鉴于专业特点和要求,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经费修建武术场馆和购买散打垫、沙包、护具,武术散打场地、器材较为充足,能够满足散打课的教学与训练需要;普通高等院校场地、器材从总体情况来看,武术散打场馆、散打垫、沙包等器材不足,不能满足教学与课余训练的要求.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经费不足,如何解决散打场馆、器材缺乏问题成为目前高校散打课程开展的难题.

2.2 高校散打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散打教师是散打课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散打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散打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有着重要的关系.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现阶段高校散打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多处于大学本科学历,退役后由于受到学历的限制,很难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高校很多散打教师是由从事武术套路教学的教师通过进修和自学的方式进行散打技术的训练,完成套路教师到散打教师的转型,这是造成高校散打教师专业技术环节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散打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使学生对散打动作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同时,散打教师要将专项理论知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散打教学中,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散打技术的积极性.教师只有拥有娴熟的散打技术,对所教散打动作的技术要点、攻防技术、技战术运用等专业理论基础了熟于胸,对散打运动有着较深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自如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使学生“教而能学,学则能会”的效果.因此教师散打技术和基础理论的提高是教学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对散打运动的误解阻碍了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高校散打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竞技散打比赛和商业性散打比赛的影响,电视、网络对激烈的散打比赛的宣传,对大学生的习武观念有着直接的、强烈的冲击.散打教师或者武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你一个人能打几个人?”很多人把散打的踢、打、摔等技法认为是“打架”,甚至认为散打是“野蛮的运动”,致使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对散打运动闻之变色、望而却步.张纳新等人在《对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选项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对高校散打选项课的研究表明,选择武术散打选项课的人数远远少于跆拳道选项课的人数,值得深思的是选择散打课的女生人数仅占女生总人数的 0.8%.在观念上的误解对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和普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普通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率很低.

3 高校散打运动普及的策略与建议

3.1 在高校中开展“去竞技化”散打运动

散打运动自开展以来,可以说一直在走竞技化的道路.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因此,高校散打课的开展可以不必完全遵循竞技散打的发展之路,而将促进学生的健康置于首位,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散打课“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灵魂”.

北京体育大学朱瑞琪[1]教授研究认为,散打运动中作为轻体育化形式的散打,强调的是项目的练习内容、练习方法,提高兴趣等,其目的是掌握专项技能,促进人体健康发展.通过对运动负荷的轻松化,运动技战术的简化,武德和行为规范的强化,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体验化等的轻体育运动形式改造,使其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得以实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是一个人生长发育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等都处于较稳定发展的阶段,并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有了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动.通过开展“健身散打”,不仅可以适度宣泄由于紧张的学习而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而且可以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培养武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而推动现代散打运动的开展.

3.2 采用套路与散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武术抱有很浓厚的兴趣,想从中学到“一招半式”,散打技术没有套路动作复杂,容易“入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适当调整武术教学内容,淡化难度、注重基本功和技法,体现武术的技击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代宗师武术名家张克俭则认为套路应该放在最后,其过程应该是先学基本功、基本动作,再练喂手(递手),然后是散手、实战,最后是套路总结.我们认为两者皆有其道理,因为不同拳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后者可能更符合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易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武术[2].散打是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动作进行对抗的体育项目,其发展脱离不了武术套路的滋润,在进行散打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基本功和套路内容的教学,采用套路与散打结合的方式,并突出一定的侧重点,使练习武术的学生真正地体悟到武术“修身养性、健身防身”的精髓.

3.3 将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散打课,激发学生兴趣

跆拳道、空手道的练习者有着明显的水平等级差别,跆拳道用不同颜色的道带区别练习者的等级.练习者通过不间断的练习提高级别,这样无形中激发了练习者不断提高技术和级别的动力.目前,武术课教学过程中没能明显地体现练习者等级差别,也没有一定的功力测定,缺乏一个直观的训练等级区别,水平高低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来自专业老师的评定.学生持续练习和提高水平的动力不足.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尝试着把低、中段位颁发的权利下放到各高校,将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武术课,为通过武术段位考核的学生颁发相应的段位,设置不同的目标,从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水平.例如,上海大学体育学院通过对武术低段位的颁发,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上海大学武术开展前景一片大好.对散打课学生通过一定的技术和功力考核,制定与段位相对应的标准,通过这样的激励方式,有利于学生散打技战术的巩固和提高.

3.4 通过散打运动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在道服等多种形式上代表了其民族文化,就算是在激烈的对抗中也能充分体现规范的礼仪.一位练习跆拳道的学员每周两次到道馆学习跆拳道,她说:“我是纯粹为了健身,相比其他健身方式,我更喜欢这里明净的环境,而它的礼仪形式也让人感到一种精神内涵.当然在对抗练习中我也可以让自己发泄、放松”.跆拳道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其蕴含的民族文化.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杰出的代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3].从服装、礼仪等方面对高校散打运动进行改善,使之更贴近民族特色,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散打精神的核心,把散打运动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喜欢本民族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

乔晓光先生说:“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当“麦当劳”“肯德基”“可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青少年热衷于“跆拳道”“空手道”“街舞”等运动,当“美国大片”“韩剧”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悄无声息地流逝.学校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固守这块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净土.散打运动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高校散打的普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民族体育的活力,关系到民族文化魅力的保持和彰显,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1] 朱瑞琪,高亮.竞技散打“轻体育”化改造——学校开展武术散打教学的理性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91-94.

[2] 杨建营,邱丕相.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8):94-96.

[3] 张志成.论在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竞赛的可行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9-60.

On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Free Combat in Higher Institutions

SONG Liang,KE Ying-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Free combat is a unique sports item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operations of the fist, leg and wrestling is the harmonious performa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the popularizing rate of free combat is low.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free comba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combat in universities show that the lack of the field and facilities,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free combat a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free combat in higher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idea that we should neglect athletic training, adopt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and blend the rich national culture to make free combat suitable for students’ practice,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rtial arts.

higher institutions; free combat; martial arts

G852.3

A

1673-2065(2011)04-0075-03

2010-12-13

三明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W1020/Q)

宋 梁(1982-),男,山东菏泽人,三明学院体育系讲师,教育学硕士;柯英俊(1960-),男,福建大田人,三明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运动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不正经运动范
眼下有套路
武术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