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集团理论下高校社团管理的探析

2011-08-15 00:48:56肖军飞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奥尔森社团

肖军飞

(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奥尔森集团理论下高校社团管理的探析

肖军飞

(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

高校社团是一种蓬勃发展的自治组织和新生事物,在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活跃“第二课堂”教学、增进情感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纽带作用,深受大学生和社会认可。同时高校社团存在集团准入机制无序、集团运行机制无效、集团分利机制造成“搭便车”等现象,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具有共同目的和利益关系的集团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参与集体行动多种组织的行动原理与准则,而组建小规模集团和相容集团,有选择性的激励方法和提供公共产品等解决集体选择无理性的方法,则为进行高效社团有效管理提供了路径选择。

集体行动理论;高校社团;利益集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将高校社团区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研型、兴趣爱好型和社会公益型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载体。随着新时期高校体制改革深入,高校社团是一种蓬勃发展的自治组织和新生事物,由于成员自愿、内容趣味性、组织结构灵活等特点,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专业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起到纽带作用,深受大学生和社会认可。据调查显示,我国各大高校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目前,全国各高校的社团数量在60-140个之间,类型涵盖了体育、艺术、实践和学术等几大类 ,其中娱乐、实践类的比例70%以上,学术类的比例占9% -20%以上。[1]92与此同时,高校社团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但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不明确;二是有些社团活动开展不力,管理不足;三是有些社团在追求时尚[2]148。奥尔森集团理论是20世纪50、60代兴起的一种关于公共选择的代表理论,研究对象是的集体行动问题和非市场决策问题,探讨了参与集体行动下多种组织的行动原准则,为分析高校社团管理提供一种新视角。

一、集团理论之于高校社团管理的契合性分析

对利益集团的认识是进行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奥尔森全面分析了不同类型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内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涵义:“第一,利益集团是一种有组织的团体;第二,其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第三,该组织积极行动的目标是使其利益最大化”[3]93。传统的集团理论认为小规模集团比大规模集团更有效,在小规模集团中有效地适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大规模组织中也可以原封不动地发挥效果。奥尔森认为:处于这种状况下的大规模集团,要么做出有次序的集团行动,要么为系统的组织形态而采取特殊的措施,如给所属成员能够提供特别的动机诱因要素或具有强制性手段,在没有具备这些特殊条件的情况下,潜在集团不能显示强有力的统一行动。以此充分说明了小规模集团和大规模的行动有根本区别,集体选择会导致无效率的现象差产生。而小规模的集团、异质性相容的集团、选择性的激励方法、公共产品有序供给则可以纠正由于集团集体选择产生的无序和无效性。

把利益集团作为理解高校社团管理的逻辑起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没有对高校社团涉及到的集团利益进行分析,那么提高社团的管理效率是难以企及的。首先,高校社团可分为政治理论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艺术体育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每类社团都是有明确利益诉求的利益集团,而社团和高校机构、教师集团以及社团成员在互动中发生了信息、能量、权威、物质等制度场域的交流,形成了社团与职能部门及院系、社团与教师、社团与学生等集团方面关系链。奥尔森教授指出,集团的实质之一就是它提供了不可分的、普遍的利益,“集团成员身份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一种归属感,而在于能够通过这一成员身份获得一些什么”[3]6。单个成员无法达到此目的,组建合理集团以实现整体利益尤为重要;其次,目前社团存在的许多管理效率问题,和社团没有理顺利益集团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因素有相关。从组织结构看,目前高校社团的组织结为直线职能制,以主席团为核心领导层,下设秘书处、宣传部、组织部等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招纳相应的社员。很多社团由于分工不明和授权不当,出现有些人忙碌不堪,而有些人则根本无事可做的现象,久而久之社员的热情和期望也会逐渐降低。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很多人到最后都不认识其他部门的人,更不了解其他部门的情况,达不到更大范围交流和学习的目的;[4]39最后,利益集团可以提供经济学家所称作的“公共物品”,即集团成员的共同利益。奥尔森对具有很强游说能力的大规模利益集团分析认为:组织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进行的游说,是在实现自己组织本来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很大部分来自于强制性手段或特殊的动机刺激下利益使然。利益的追求和最大化是其主要产品,外部游说仅是副产品而已。许多高校社团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本游说企业,为其宣传产品,商业气息过浓,功利成为社团活动的主要产出,而服务学生、沟通学校和辐射社会等功能蜕变成为了副产品行为。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奥尔森的集团理论去探究高校社团管理是非常吻合的。

二、集团理论下高校社团的问题分析

(一)集团准入机制无序

目前大部分高校组建了政治理论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艺术体育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据本课题深入武汉四所“211”高校中调查显示,社团的平均数目为107家,最高的达到了131家。这四类社团中,以艺术体育类社团最多,比例为54.4%,如“自由人”、“交际协会”、“青春飞扬舞蹈协会”、“健身操协会”、“游泳协会”、“摄影协会”、“风筝协会”等。其次为学术科技类社团,比例达到23.6%,如“律师协会”、“心理家园协会”、“英语学习社”、“电脑爱好者协会”、“计算机协会”等。排在第三为政治理论类社团,比例为15.7%,如,“邓小平理论学习社团”、“时事评论社团”、“道德教育社团”、“马克思主义社团”等。数量最少的为志愿服务类社团,比例仅为6.3%,例如“爱心协会”、“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社团”、“红十字会社团”等。社团门类繁多,对学生开拓视野,增进情感交流,活跃第二课堂,塑造特色校园文化起到了轻重的作用。但是,政治理论社团和志愿服务类社团数量偏少,参与学生数目更少,只占在校生人数的10.7%,且有89.1%学生对于加入这两大类社团尤其是政治理论类社团缺乏兴趣。

从社团的审批看,大部分高校社团以时尚形式吸引大学生加入,学校在审批过程之中,没有特别硬性规定四种社团的比例和数量,但缺乏分门别类的统一规划和长效机制,是准入机制中最大问题。从社团成员的准入机制看,社团是一种自治组织,产出多元化和目标弹性,使得成员可以自愿加入或退出,没有特别的准入门槛和奖惩机制,甚至有的大学生加入好几个社团。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平均加入社团的数目为1.8个,最高的达到7个社团,有18%成员有退出社团经历,27.3%学生对社团的宗旨认识模糊,且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动机迥异,偏离了自组织的自治性、趣味性与灵活性,社团之间陷入了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集团内部管理混乱不堪。

(二)集团运行机制无效

从静态的制度看,社团数量繁多,制度需求不一,缺乏统一的社团章程来规范活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个高校都有相应的社团管理条例,而社团的内部条例基本空白,都是照搬学校管理条例,条例趋同化现象严重。从动态的机制运行看,高校社团骨干没有经过很多的专业培训,成员的疏散性和异质性太强,高校社团的管理缺乏必要激励机制,也无法得到老师悉心的指导。社团在运行之中出现了停滞,内涵模糊和创新能力不高,整体上运行机制产生了无效的结果。首先表现为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奥尔森教授通过数学模型得出结论:“某些小集团不用靠强制或任何集体物品以外的正面的诱因就会给自己提供集体物品。……所以,在一个很小的集团中由于成员数目很小,每个成员都可能得到总收益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样,集体物品就常常可以通过集团成员自发、自利的行为提供”[3]28。小集团更有凝聚力和有效性,向心力。而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社团的凝聚力较低,78.7%的成员认为社团干部没有实际工作能力,98%的成员认为社团成员缺乏足够交流,20.8%的学生认为所在社团将被取代或取缔,63.6%的学生认为社团对其生活影响度很低。充分说明了高校社团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能力较差,未能形成合力场域中的凝聚力,社团变成了图章式样的摆设;其次为绩效运行效果不理想,从活动内容看,大部分社团活动内容远超越了设置边界职能。例如邓小平理论社的宗旨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与交流,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抱负,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很纯的政治理论类社团,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真正开展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活动少之又少,该社团的75.1%活动集中于户外情感交流活动和企业宣传上,68.9%的成员认为其理论水平和修养没有得到明显的帮助。从社团活动产出看,社团的目标很具有多元性和模糊性,产出大部分是无形的产品或劳务,77.6%的社团没有充分完成年度目标,84.2%的社团认为社团的目标即为部门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以形式的服务掩盖产出的无效性现象屡见不鲜。从目前高校实践看,高校社团作为一个自治组织,仍然是一个物质、制度、文化和人力资本等构成因素并不是健全的集团,到底如何进行目标管理成为高校社团管理的难点。

(三)集团分利机制造成“搭便车”现象

奥尔森认为“在一个集团范围内,集团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3]4。不付出努力而获得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得小组成员不愿意为集团利益采取行动,出现集团效率低下。高校社团的活动经费来自于三个方面:学校资助、会员费、社会赞助。从总体格局看,是以学校资助为主导,会员费和社会赞助为共同补充的筹资机制。从武汉的四所“211”高校抽样调查看,社团的资金62.4%来自于高校,23.9%来自于会员费,13.3%来自社会,学校资助相对固定,社会资助渠道和额度差异性大,会员费用管理混论,很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产生。首先,从高校注入资金分配度看,实行单一的分利机制,没有充分考虑社团的特点和运行成本和收益关系,造成了许多社团失去了服务的动力,“搭便车”的社团越多,从而导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集团选择无理性困境,社团的集体利益供给达不到最优配置;其次,从会员费来看,会员所缴纳的会员费用基本是均等的,和“搭便车”现象无必然联系,但个体对于集体贡献度容易导致“搭便车”行为。社团是一个相对大的集团,有很多潜在的成员,作为潜在集团或忍气吞声的集团。他们对待社团的荣誉感相对较低,在行为选择时,尽量规避努力,却又要博得良好的回报,因为社团的奖励面大,同时奖励机制不完善,显然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无效率的“搭便车”行为;最后,从社会赞助角度看,尽管社团的资金13.3%来自社会,但对于一些实践性的社团来说,社会赞助是主要的经济来源。通过对武汉高校的营销协会调查发现,其72.6%的资金来自于社会资金,目前开展如火如荼的跳蚤市场而形成的分利机制中,组织者、相关利益者和学校管理部门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分配。到底利用何种分利机制,平衡学校和社团,社团之间、社团成员之间关系,需要靠财政规范、有效监督和社团内部善治来实现,下部分将从集团理论视角,专门进行讨论。

三、集团理论下提升高校社团管理效率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有凝聚力的小规模社团

奥尔森的集团理论论述了集团规模与效率关系,认为只有在小规模集团中不管是谁愿意支付组织费用的特权集团或中间集团,或者在拥有强制性或诱因体制的大规模集团中才能发生,而在那些数量很多的潜在集团中受不利影响。“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3]29。也即: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因而构建有凝聚力和小规模社团是提升高校社团管理效率的路径选择。

首先,组建小规模的社团。小规模社团的凝聚力和有效力被证明是新型社团有效组建模式,小规模社团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精,是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对学生知识熏陶、素质提高、情感交流、视野开阔的活动中来。要求高校在审批过程中,严格社团的准入机制,按照社团和学生身心良性互动原则,严格社团审批的程序,逐步探索校内审批与校外(主要是社区)审批相结合的模式[5]125,合理分配政治理论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艺术体育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的比例,在保证一定数量政治理论类型社团基础上,继续扶持学术科技类社团、艺术体育类社团,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加强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培养,耦合大学生的协作意识、责任感和爱心;其次,探索小规模的社团有效管理机制,高校社团名义上是自治组织,但仍以科层制为运行机制,隶属关系明确,受到高校部门特别是团委的直接领导,学校管的太多,太死。因此,处理好各种权力分配关系是影响社团运行效果的关键所在,对待权力配置问题,可以采取工商管理中的技术——均权制进行管理,既不偏于高校集权 ,也不偏于社团分权,是一种校级集权与社团分权的平衡管理方法。凡是应由学校管理的就划归其管理,如资产控制权、人事决定权、财务监督权、收益享有权以及活动审批权等等,凡是应由各个社团管理的就划归其管理,比如活动的承办权、资金使用权、会员的招聘考核权等等,并维持学校与各个社团之间的协调配合[6]54。

(二)组建相容集团来影响和指导社团工作

首先,要配备专职指导教师,高校社团的指导主要由科类任课老师、团干部、政治辅导员来完成,大部分属于义务劳动,且高校教师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导致指导老师对社团缺乏悉心的指导,很难做到尽责尽善。需要改进有关激励机制,从义务劳动变成责任教学,根据不同社团特点,构成一支专业知识扎实、责任心强、专职的指导教师队伍;其次,可以在社团内部构建一些跨部门的集团。社团活动涉及团委、教务及院系等部门,可以组建一个多部门、跨领域、多协作的部门。为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管理部门和社团沟通与管理,可以组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集团——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主任由系党政领导担任,中心下设办公室,由系办主任、团总支书记、教务秘书、指导教师等人员组成。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作为课程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社团活动课程大纲的制定,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管理、督查与评价,社团学分的认定与审核,指导教师的聘任和考评,以及部门协调等工作。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成立促进了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还使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和社团学生凝聚在一起,把松散型社团活动,变成既有组织纪律性又有开放灵活性的课程活动”[7]78;最后,组建大社团。大集团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具有组织结构柔性化、界限模糊化和管理知识化的优势。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柔性的组织边界和开放意识,打破系、院、校和地区的界限,强化各社团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展开跨际域的各社团互动活动,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社团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构建新颖、柔性而敏捷的大集团。

(三)有选择性的激励方法

“只有一种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为。激励必须是‘选择性的’,这样那些不参加为实现集团利益而建立的组织。……选择性的激励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3]42。奥尔森认为组织能够存在的原因是向成员提供了不同于共同或集团利益的独立的激励,即选择性激励,选择性激励可以是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包括了正方向的激励和负方向的惩罚。

从经济因素看,有选择性的激励方法要理顺两种关系:一是社团的资金注入方式,二是这些资金的注入如何在社团内进行分配。从处理第一关系看,要理顺社团的外部资金供给机制,使得资金投入成为一个常态机制,形成比较规范的资金获取方式,各种社团不会因为资金展开无序的竞争。从处理第二种关系看,就是理顺社团内部的分配机制[8]231。首先,要合理拓展社团筹资渠道,资金是社团生成的首要要素。要加大学校投资,纳入到学校财政预算内范畴,逐渐降低会员入会费,拓宽社团与企业、政府、准公共部门的互动,形成新的筹资渠道,走社会化的道路,例如武汉某高校的爱心社采取联合资助筹资渠道,即由社团提供资助对象,同时负责与资助对象进行汇款及书信联系,爱心人士提供资金,共同帮助贫困学生的一种资助方式,成为公益性活动的重要平台;其次,在社团内部要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做好财务监督工作,建立适当让利机制,提高补偿机制,避免“搭便车”现象;最后,采取正奖励为主,负惩罚为辅的激励方法,根据社团贡献度大小进行差异性奖励,以荣誉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扩大奖励面和奖励标准,适时适度的奖励优秀社团、特色社团和先进社团工作者,可以采取星级宾馆的标准对社团进行界定社团的地位。对声誉差、凝聚力低、管理混乱的社团,采取多种人性化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干部选拔,交流,优秀社团辐射等方法改进,对造成负面影响的社团,要采取通报批评,实施末位淘汰的负面惩罚措施。

(四)提供特色的社团文化产品

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因素之一,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陶冶校园文化,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的重任。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中,社团关键是要打造特色的社团文化,在校园和社会中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参与社团,关注社团。社团可以通过挖取社团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例如,爱心社可以通过举办爱心之旅、爱心论坛、图书义卖、阳光行动,甚至可以利用每年的暑假和黄金周到西部、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去,传递爱心、责任、仁爱,丰富爱心文化内涵,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打造特色的爱心社特色文化产品。高校社团通过提供特色的文化产品提供,形成大学生自我的理解和提炼的社团文化、地域文化和主旋律文化。

[1]吴国英.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之融合[J].南京财经大学报,2008,(2).

[2]王文业.青海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4]易开刚.基于隐性知识挖掘导向的高校社团组织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5]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高校社团活动的社会评价和价值期待[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6]李金明,刘尊旭,吴松.高校社团企业化运作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7]杨青建.高校外语社团活动课程化路径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0,(6).

[8]樊敏.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校社团管理[J].人民论坛,2010,(12).

[9]董瑞华,刘璇.社会团体与我国的社会建设[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3).

Analysis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Manage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Mancur Olson’s Interest Groups Theory

XIAO Jun-fe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College associations are a kind of flourishing autonomous organization.It is the bridge between campus culture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deeply acknowledged by college students and society.Meanwhile,such phenomena exist in college associations as the disorder of group access,ineffectiveness of the group operation mechanism,the“free ride”caused by the group interest mechanism.Mancur Olson’s Interest Groups Theory focuses on the common interest of group members and discusses the action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activities.With the analysis of scale and activity of the group,the theory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small groups and groups with sel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e easily organized,which provides the path choice for effective college associations management.

Mancur Olson’s Interest Groups Theory;college associations;interest groups

G648

A

1672-9021(2011)4-0099-05

肖军飞(1976-),男(苗族),湖南邵阳人,河池学院政法系讲师,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

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差异的教育研究”(FFB090681)。

2011-06-20

[责任编辑 席战强]

猜你喜欢
奥尔森社团
缤纷社团
中情局科学家反倒成了“小白鼠”
华声(2019年11期)2019-11-28 20:49:08
伊丽莎白 ?奥尔森绯红女巫的杀伤力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教育(2017年28期)2017-07-30 21:39:22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美人志
看世界(2016年12期)2016-06-25 11:32:25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意林(2015年20期)2015-10-21 11:21:08
半壶水和十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