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语看中西的鬼文化

2011-08-15 00:52徐梁峰
关键词:中西灵魂人类

徐梁峰

(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从“鬼”语看中西的鬼文化

徐梁峰

(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鬼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生动的鬼文化。首先从对鬼文化的追踪溯源入手揭示中西鬼文化相似性的特点,再结合对英汉语言中含“鬼”的词语的解剖分析,探讨中西“鬼”语所承载的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鬼”是人死后的灵魂;“鬼”的观念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畏惧,还是古人对黑暗的畏惧,对理想精神生活的渴望。

中西鬼文化;相似性;鬼语

“鬼”在世界上并不存在,但鬼文化却普遍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对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特殊的“鬼”与鬼文化,如中国的牛头马面,日本的幽灵,西方的吸血鬼等等。内容丰富和历史悠久的鬼文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在汉语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以“鬼”为核心的词语、谚语和习语等。木文将从跟“鬼”有关的英汉语言中去探讨其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1.中西鬼文化的相似性

鬼不是凭空产生和存在的。鬼文化是在人类无法解决世界和自身问题时出现的,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幻体”。[1]中国和西方各个国家虽然处于不同地域,但是它们的鬼魂观和鬼文化却具有很多相似点,这些相似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类发展阶段共性的一种反映,是人类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首先,中西文化对“鬼”的理解基本是一样的,根据《词源》和《辞海》的解释,中国的鬼的最基本含义是“人死后的灵魂”。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鬼的定义是“人死后灵魂的再现”。因此鬼的形象特征基本都是恐怖的,面目丑恶,令人害怕的,也都喜欢在夜里出现。另外,中西的鬼都带着人的善恶观,体现着人们对不公正黑暗世道的痛恨和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鬼也有有好鬼和坏鬼,善鬼和恶鬼之分,有《杜秀复仇》中鬼亲自杀死恶人的故事,也有《人鬼情未了》那样人鬼相恋的凄美故事。最后,鬼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学、绘画、政治、历史、宗教等都与鬼文化结有不解之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中西的鬼书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其中代表作就是中国的《聊斋志异》和西方的《神曲》。

2.英汉“鬼”语与鬼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变化又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必然会在其语言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而词汇作为语言诸要素中最活跃因素,它能够最大限度、最直接地反映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以“鬼”为核心的词汇,就是鬼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痕迹,是研究中西鬼文化的重要资料。

2.1 人死后的灵魂

鬼是什么?历来各家说法不一,但是中西都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鬼是人死后的灵魂。鬼魂观念的形成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对梦现象的疑惑也直接导致了鬼魂观念的产生。人们在梦中会见别人或已死去的人,并和他们打交道,做各种各样的事,醒来时却一无所见,这不但使古人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一个实体,而且还从会见已死的人的梦境中得出灵魂不死的结论。此外,梦中出现各种奇怪的似人非人的形象,也极易被古人当作鬼怪存在的证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产生后,便产生了“鬼”的观念,因为在古人心中,人死后仍然活着的灵魂就是“鬼”。《礼记·祭法》说:“人死曰鬼。 ”[2]《说文解字》谓:“鬼,人所归为鬼。 ”[3]《正字通》亦说:“人死魂魄为鬼。”[4]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想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5]所以,当人们give up the ghost(放弃了灵魂的时候),那就是“死”了。

既然鬼是人死后而变成的东西,它的形象一般是阴森恐怖的,令人害怕的,经常有着怪异的脸,青面獠牙,或者眼睛突出,长长的头发将全部的面孔掩盖住,总之绝大多数的鬼的形象都是与常人不同的,因此人们对鬼是害怕的,同时又是敬畏的。《论语》里孔子就曾说“敬鬼神而远之”;[6]当我们看到某些人长相丑陋或奇形怪状时,我们就说他 “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英语中则用“as white as a ghost”来形容人的脸色苍白;当我们碰到一些不可思议的吓人的事时就说“见鬼了”;当我们听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时,我们就说“鬼哭狼嚎”;当对某些有着不好品行或不好习惯的人表达蔑视和憎恨时,我们就常加上一个鬼字,如“烟鬼”、“酒鬼”、“色鬼”、“赌鬼”、“吝啬鬼”、“胆小鬼”、“冒失鬼”、“牛鬼蛇神”, 而英语中的 “ghost writer”则是用来指那些经常替有名望的人代笔写作的人,“ghost town”是被废弃的荒凉的乡镇,“ghost image”则是电视屏幕上恼人的双重影像,ghost brand指曾经风光一时,虽然现在仍有销售,但是已不再广受欢迎的过气品牌。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对中国人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中国人就用了“鬼子”来指称当时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侵略者,“鬼子”一词既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咬牙切齿的憎恨,也有心里对残忍的日本兵的畏惧和害怕,如今每次提到这个词,每一个中国人眼前都会浮现出那段痛心的历史。自从经济危机在美国开始以来,各大公司裁员的消息一直不断。被裁的员工失去了工作,侥幸留下来的也得谨小慎微地行事,生怕成为下一拨离开的人。我们都知道公司里每个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都是有所区别的,那些被裁的员工走了以后,他们原本负责的工作就需要留下的同事接手,这些工作在英语里就被形象地叫做ghost work。

2.2 对自然力的畏惧

“鬼”的观念的产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畏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意识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鬼文化的形成亦不例外。从本原意义上讲,鬼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当古代的人们为了谋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经过长期不断的斗争,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并认识了一定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他们发现有些自然现象给他们带来意外的享受,而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他们带来祸害甚至伤亡。当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恐怖、畏惧无法摆脱,特别是各种自然危害缠绕他们又无法解决时,他们就逐渐形成“万物有灵”的鬼神观念。所有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他们幻化为形形色色的鬼神。他们认为这些鬼神是有好恶的,触怒鬼神,它们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避免灾难,保护自己,控制自然,“中西方的原始先民便开始笃信和敬畏超自然力神秘力量,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祈求通过自我的约束控制,把鬼神的神秘力量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武器,从而帮助先民战胜无法预料和无力抵御的灾祸,这就使灵魂崇拜,发展到了宗教崇拜”,[7]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们在自然现象面前所表现的软弱无力的恐惧心理。

因而,当我们碰到雷电交加的恶劣的天气时,我们会说它“鬼天气”,如“鬼雨”,还用“神鬼天”俗称清明前后阴雨无定的天气,用“鬼吹”来称地面所发出的阴湿之气;古人不知道坟茔堆里晚上白色带蓝绿色的火焰就是磷火,以为那是死者的阴魂不断,鬼魂在那里徘徊,就称为“鬼火“;当我们身处的环境莫名地令人不舒服时,我们称它“鬼地方”;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或者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时我们会用 “鬼斧神工”、“鬼工雷斧”等。

2.3 对黑暗的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害怕黑暗也是鬼魂观念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害怕黑暗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当黑暗遮没一切的时候,人失去了所有的参照物,也就等于失去了自己,视觉的缺失让人觉得无助,而这种可怕的无助就让身处黑暗的人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人们就会设想黑暗中有某种存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人具有威胁性,于是害人之鬼便有了产生的可能。[8]中西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记录了中西方人惧怕黑暗的人性。西方的希腊神话中,诞生于混沌之中的尼克斯是“征服一切”的司夜女神,她孕育出凶险的疾病、冲突、毁灭,甚至还能让宙斯颤抖。中国的《聊斋志异》中少年碰到女鬼或恶鬼害人事件也一般发生在夜晚。害怕黑暗这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对鬼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因此,“暗无天日“的鬼文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在汉语和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含“鬼”的表示见不得人、偷偷摸摸的词语,比如鬼头鬼脑、鬼鬼祟祟、神出鬼没、人不知鬼不觉,haunt like a ghost。此后该词义慢慢得引申为不敢告人、阴险狡诈等含义。比如,我们说某人使用阴谋诡计捣乱就说他“捣鬼”,当比喻藏着不可告人的心事时,我们用“心怀鬼胎”、“心中有鬼”。因为鬼一般都是在晚上黑暗中才会出现,所以当人们“白日见鬼“时,往往指那些虚妄荒诞、离奇古怪的事情。英语中也有惯用习语 “ghost and the darkness”指代黑夜幽灵。

2.4 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在封建剥削阶级的残酷压迫下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十分尖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敢公开抨击剥削阶级,但又不甘任其欺凌,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人们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与现实社会大体相同的“鬼世界”,把现实中的苦难和不平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尽情渲泄,利用“鬼”的超自然的能力来扬善惩恶,追求理想中的社会公平和幸福生活。在这个程度上,鬼文化满足了人们感恩施报、嫉恶如仇的文化心理需求,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反过来对鬼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鬼故事中有恶鬼,也会有善鬼,有作恶多端的鬼,也有正直善良的鬼,并不是所有的鬼都是阴森恐怖的,也有美丽、可爱的鬼形象,像中国鬼故事中的很多女鬼都是年轻美丽的女子,《哈利.波特》里的鬼魂以及魔法师们也并不让人觉得恐怖反而觉得可爱。此种特殊的鬼形象和鬼文化便在英汉的语言上产生了一些非常独特的表达方法。

尽管在英汉众多的“鬼”语里,绝大多数都是贬义词,但是也不乏一些有意思的表达积极意义的词汇。例如,“鬼灵精”、“机灵鬼”是对机警伶俐的小孩的昵称;还有平时生活中我们用的很频繁的称呼“小鬼”,更是年长者对年轻人的一种爱称,是关系亲密的交际体现;美国非常受欢迎的一部喜剧片《Home Alone》被引进中国时就被翻译成了《小鬼当家》,不可谓不妙;“死鬼”这个词乍一听来毛骨悚然,但要是由女子之口对她的爱人说出来,味道就全然不一样了,令人肉麻又羡慕,“死鬼”已经成为了爱人之间最腻的爱称,是美好爱情的表证。英语中的被称作“This is the ghost walks“的日子更是所有上班族最开心的日子——发薪水的日子。我们中国人用“及时雨”或“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出来解围的人物,在英语中这样的关键人物叫做Ghost in the machine。最后,鬼文化和宗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基督教看来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其中唯一能施行救恩使人重生的圣灵就被叫做the Holy ghost。

3.结语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的社会生产发展原因,中西方人民在理解人类精神活动时碰到了相同的困惑,这使得中西方在“鬼”文化上有很多的相似性,包括定义、内容、词汇以及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等。尤其是汉语和英语中大量存在的以“鬼”为核心的词语,更是直接反映了中西鬼文化的产生根源,即人类的灵魂观,对自然力的畏惧,对黑暗的恐惧以及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1]徐华龙.鬼学[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7.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宇[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188.

[3]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5.

[4]张自烈.正宇通 [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7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220.

[6]杨伯峻.今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96.

[7]王景琳.中国鬼神文化溯源[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5-8.

[8]靳风林.论中国鬼文化的成因、特征及其社会作用[J].中州学刊,1995,(1):124-128.

猜你喜欢
中西灵魂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人类第一杀手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