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霞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134)
毛泽东与曾国藩读书特色评析
张凤霞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134)
毛泽东和曾国藩读书的共同之处体现在:他们视读书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主张读书、立志和做人统一起来;主张读书先博后约,持之以恒;提倡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和曾国藩读书理念对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毛泽东;曾国藩;读书;特色;启示
毛泽东和曾国藩是近代湖南影响中国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中国的贡献不可相提并论,但他们对书籍的热爱是共同的,有着共同的读书特色。本文仅从他们的读书出发,探讨他们读书的共同之处,希冀后人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从毛泽东和曾国藩读书特色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国藩终生手不释卷,未尝一日废书。他六岁入私塾,八年内熟读了“四书”、“五经”,博览时文,此后入岳麓书院,饱读诗书,二十八岁中进士,20年间,寒窗苦读,常常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①。入翰林院后,他抓住了任职清闲的好时机,利用良好的读书环境,日以读书为业,取得丰硕成果。在组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十几年中,他一面指挥打仗,一面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等书。曾国藩一生著、编的书有二十种,四百多卷,数百万字,绝大部分著作是在指挥军队同太平军、捻军的作战空隙间完成的。其中如《文集》《诗集》《家书》《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都是颇有影响的书。在其61年的生涯中,除其中19年主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以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读经治学,正如他在《岁暮杂诗十首》中写的“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纵观曾国藩一生,无论是在京师供职,还是行军打仗,他都能为学甚勤,刻苦钻研。从他的日记中所提到的书目、诗文书信中所征引的古典名物,可以看出曾国藩茹古含今,博览群书。甚至在去世的前两天,还在阅《二程遗书》、《理学宗传》,并把每日必读的《资治通鉴》拿来,记录其中的大事,以免遗忘。曾国藩这种勤奋刻苦、终生学习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毛泽东与书相伴相随了一生。毛泽东八岁入私塾读书,在学习传统经书的同时,尤其爱读被称作禁书的杂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伴随他渡过了六年的私塾生活。
在家乡他把能借到的书都拿来读,并风雨无阻、翻山越岭地到二十里外的外婆家去借。为了得到更多的知识,他离开了家乡到了省城,在湖南图书馆贪婪地阅读中国的经、史、子、集及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认真阅读了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名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1913年入湖南一师开始了长达五年半的学习生涯。在一师毛泽东从早到晚读书不辍,他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令老师和同学钦佩赞叹。正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毛泽东接触了当时传播的各种社会思想,在比较和鉴别中,抛弃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坚定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职业革命家。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更是不能一日没书,在苏区他多次给远在上海的党中央写信,希望寄一些书到苏区。每打下一个地方,毛泽东首先叫人找一些报刊书籍送给他。延安时期,毛泽东一边自己发奋读书,一边号召全党读书,他常对人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①4撤离延安时,毛泽东叫人扔掉一些生活用品,却把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有批注的书带走。新中国建立后,已是共和国领袖的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空隙手不离书,无论在车上、船上、飞机上毛泽东都读书不止,甚至到晚年身体衰弱拿不动书时,他仍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念给他听。这位博览群书的革命家几乎在心脏快要停止跳动时,才结束他一生从未间断的读书生活。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这种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崇高品质将永载史册,彰显后人。
曾国藩认为读书首先要立志,要有远大抱负,而立志就一定要读书。他曾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者,则断不甘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②曾国藩在青年时代就有高远的个人志向,他先把自己的名字改号为涤生,希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③他的朋友称赞他“锐意功名,意气自豪”。④入仕后,又改名国藩,表明了立志报国的远大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曾国藩勤于读书,每日以楷书写日记,读史十页,没有一日间断过,他坚信“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汤周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我哉?”②为了陶冶情操,曾国藩苦读诗书,朝夕讽诵,洗涤名利争胜之心,从中汲取精神养料,不断升华自身人格。为了求得治学之道、修身之方,曾国藩广求师友,勤学好问。他从老师唐鉴、倭仁处领悟到了治学之道,他从一批“绩学之士”的朋友身上得到了书本以外的学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声誉,使他很快成为统治阶级中年轻有为的理学新秀。为了弘扬湖湘文化,他在战争中刊刻《船山遗书》,并校阅了320卷中的117卷,被称为“一宗宋儒”。
曾国藩一生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一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常用封建的一整套伦理纲常规范自己,育化自己,用儒家经典不断充实自己,以理想人格鞭策自己,不断地砥砺自身的道德品行,在人格修养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备受后人推崇。同时在治军、治家、治学、用人、为人方面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把儒家的仁义道德贯穿其中,使其人格魅力大放光彩“中国一切出类拔萃和著名人物,都被他那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品德和声誉,吸引到他那里。”②83也正是曾国藩的人格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后人,使其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
毛泽东的立志报国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从读书开始的。《盛世危言》是少年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它使毛泽东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当他再读到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书时,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毛泽东激发了继续求学的愿望,立下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他以一篇《言志》感动了校长,打动了老师,以“子任”作为自己的别号,决心要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到了长沙后,为了救国,他参军半年,并探索走什么样的道路可以救国。进入湖南一师后,他的救国救民志向更加明确和突出。首先,发愤读书,关心时事。毛泽东利用一切时间读书看报,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政治,被老师和同学公认为“时事通”,成为学生中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其次,刻苦钻研哲学、伦理学,追求立大志。他认为一个人要救国就要立真志,要立真志,就必须“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⑤为了追求真志,他积极参加哲学小组,拜访国内外名师,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晰明确的方向。再次,结交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的志同道合朋友。由于毛泽东有着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才,尤其是蔡和森,他和毛泽东一起被他的老师称为“当代英才”最后,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他以冷水浴、风浴、雨浴、游泳等方式锻炼身体,为将来的奋斗打下身体基础。在读书和学习中,毛泽东终于确定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刻苦读书,不懈奋斗,走出了一个别样的人生。
曾国藩一生博览群书,词章之学、经济之学、义理之学无所不读。他曾在咸丰9年5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读书之道,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若见闻太寡,蕴蓄太浅,譬如一勺之水,断无转相灌注,润泽丰美之象。”曾国藩尤其嗜好读古书,不仅特别好读《史记》、《通典》、《资治通鉴》等经世之书,而且常常告诫他的子女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但“古人书籍浩如烟海,人生目光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②曾国藩主张在博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读书,要读有用之书。何为有用之书,曾国藩认为,首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读,比如“学诗须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⑥其次要选择规矩言行、修身养性、终生受益之书。他在1860年4月26日《复李续宜》的信中写到:“鄙人尝谓古今书籍,浩如烟海,而本根之书,不过数十种……本根之书,犹山之干龙也。”为了让曾家后代读有用之书,曾国藩特意把家中所藏之书整理、压缩,列出十种,要求子孙“此十种者,要须烂熟于心中,凡读他书,皆附于此十种,如室有基而丹桂附之,如木有根而枝叶附之,如鸡孵卵不稍歇而使冷,不见异而思迁……。”在读书方法上,曾国藩主张“生书必须快读以求广博,旧书必须熟读以求约取”③593为了达到博与约,曾国藩勤奋异常,持之以恒。他在给诸弟的信中告诫他们,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直坚持到死。在读书与治学方面,曾国藩堪称典范。
“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这是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学习期间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毛泽东一生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技等无所不读,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泽东反复阅读,《联共党史》、《社会学大纲》他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也反复研读,并作了大量的批注。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④35除马列著作外,读得最多的、最有兴趣的是中国的古籍。毛泽东嗜史如命,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无所不读。一部《共产党宣言》,他读了一百多遍,一部洋洋四千多万字的《二十四史》,他竟然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重点的部分甚至读了三遍,记载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的《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作报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昭人喻事,妙趣横生,令中外政治家和学者钦佩。同毛泽东在一起,大家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他“明达开朗,学识渊博,思想开阔,博古通今”⑤5。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无论到哪里视察,首先列出自己要带的书籍,还要到当地图书馆借书。他的办公室、卧室、游泳池的休息室,甚至卫生间都放着书,他个人的藏书已达到数十万册,而且门类齐全。博览群书,使他博学多识,通晓古今中外,掌握马列精髓,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知识最渊博、才能最突出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战略家。难怪特里尔在《毛泽东后半生》一书中不无钦佩地说:本世纪中期没有任何其他一位世界领导人——甚至连戴高乐都不例外——像毛泽东那样读那么多书。“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⑥16毛泽东用自己一生持之以恒的读书对他在一师立下的座右铭作了最好的诠释。
曾国藩读书治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实践。曾国藩酷爱理学,是程朱理学的真实信徒,但受传统湖湘文化的影响,他又不排斥汉学,并主张对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兼容并蓄、博取众长。他常说为学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词章,曰经济,以义理之学最大。曾国藩在注重个人的品格修养的同时,以义理为体,经世为用,把理学和经世致用统一起来。他认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是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深刻认识到,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他在咸丰10年9月24日的日记中写到:“当今之事,富贵固无可图,功名亦断难就。……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曾国藩不仅在纸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是身体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使曾国藩痛恨外侮,励志报国。他以求变的心态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他多次就人才问题、军事冗员、朝廷风气及民间百姓疾苦等现实问题向皇帝上书,奏章中对问题的深刻剖析及独到见解,都超出了同时代人。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曾国藩下苦力读舆图学、河工水利学、军事学,为镇压太平天国,他又学起经济之学。为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他坚持每天读徐继佘田的《瀛环志略》、魏源的《海国图志》,首倡“资夷力”“师夷智”。在洋务运动中,聘用外籍专家,引进先进技术,翻译西书,频繁接触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并上奏朝廷派遣留学生,开近代留学先河。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率先学习西方,成为引进西方文化的先行者,这与他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当然,曾国藩所作的一切,无疑是为维护腐朽的清王朝,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他的这种参与意识、务实求变的精神实为知识分子的榜样。
毛泽东一生都是踏着人生的实践去读书,早在青年时期他就认识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要“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②。为了得到更多的社会知识,他多次利用假期约志同道合的同学以游学的方式去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被老师和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奇才。从事革命运动后,毛泽东更是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去读书。他常说,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要提出反对意见。正是在不断的怀疑和思考中,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毛泽东非常重视研读马列著作,但他反对死读,反对教条式理解。他指出我们学习马列著作,就要“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⑧为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终于以无可争辩的事实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出路所在。为了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发奋读书,结合革命的实践对全党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成为全党无可争议的精神领袖。不断的读书和思考,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毛泽东终于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地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毛泽东思想。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毛泽东带头并号召全党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目的是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
毛泽东一生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而读书,这是他成功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他使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扬和光大,也使毛泽东形成了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独特风格,最终实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远大抱负。
虽然毛泽东和曾国藩的读书有着共同的特色,但他们的读书目的和出发点却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和曾国藩不可同日而语。曾国藩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的目的是牢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虽然满腹经纶,但最终成为地方军队的统领,镇压农民运动的元凶。而毛泽东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出发,下决心打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揉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而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典范——毛泽东思想,使他不仅成为解放中国农民的大救星,而且成为百万大军的统帅。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彰显后人。
从毛泽东、曾国藩的读书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周恩来在南开时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和毛泽东、曾国藩一样堪称立志的楷模,是今天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今天的青年人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青年人生迷茫、胸无大志,甚至道德低下,成为危害社会的不良因素。因此,鼓励青年读书,明确人生目标和方向,树立终生读书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这既是青年人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
毛泽东、曾国藩都结合着社会实践读书,尽管时代在变化,但他们结合现实读书的意义不变。时代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头悬梁、锥刺骨,但从读书中增进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改变的。不断结合实践读书,不仅让我们思想深刻,而且一定会找到改造世界的利器。
文化传承和延续的主要载体就是书籍,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读书。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下来。在传统文化日益淡薄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好好阅读圣贤之书,以提高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国民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更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读书不仅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更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且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改革不良风气、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而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所以,倡导全民读书,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注释:
①黄颇.一代伟人毛泽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②曾文正公全集:家书(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5.
③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查抄(上卷)[M].长沙岳麓书社,1985.
④刘蓉.养晦堂文堂:第3卷[M].
②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生活的追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5.
⑤毛泽东谈人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⑥曾文正公全集:书信(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1.
③余时英.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④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⑤黄丽镛.毛泽东读古书实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⑥张贻玖.毛泽东读史[M]北京: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⑦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n the Reading Features of MaoZedong and ZengGuofan
ZHANG Feng-xia
(Maxism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
Mao Zedong and Zeng Guofan shared the following featuresin reading:firstly,they both saw reading a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secondly,they both combined reading with aperson’sambition and self-cultivation;thirdly,they both advocated broad reading followed by selectivereading aswell asperseverereading;last but not least,they both stressed rea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e.Their viewson reading shed light on today’sconstruction of learningsociety.
Mao Zedong;ZengGuofan;reading;features;enlightenment
A84
A
1674-831X(2011)01-0001-05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0-2-27
张凤霞(196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商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