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

2011-08-15 00:42顾晓静黄方红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唯物史观纲要

顾晓静,黄方红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

顾晓静,黄方红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

唯物史观是“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规定其必须突出唯物史观培养的功能,而其教学的目的使唯物史观培养成为其题中之义。“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育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运用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唯物史观;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规定的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之一。《05方案》实施以来,“纲要”课广大教师认真贯彻中央文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有的教师把“纲要”课仅仅当做历史课来上,引用史料考证细节,却未上升到科学历史观的高度;片面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了“纲要”教育教学的严肃性;为哗众取宠,不惜违背史实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搞乱了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可见,在“纲要”课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之终身受益,做到“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1]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唯物史观是“纲要”课教育教学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一再强调唯物史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纲要”课教育教学要充分认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价值,将其以抽象阐释具体,以理论指导实践。“纲要”以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为大背景,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胜利史、发展史。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广,在规定的36个学时内,全面地系统地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绝无可能也绝无必要。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主线是中国人民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纲要”课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主题和主线,从卷帙浩繁的中国近现代文献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着重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青年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分析社会现象,“纲要”课是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以唯物史观作为“纲要”课教育教学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纲要”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2]382。“管用”就是指导实践,就是取得实效。针对《纲要》的教学对象本科生而言,掌握基本观点、运用基本观点就是主要目的,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就是最大的实效。让学生学会了运用唯物史观思考历史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并让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使他们终身受益,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

二、“纲要”的课程性质规定其必须突出唯物史观培养的功能

“纲要”究竟是历史课还是思政课,学界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有超过70%的学生认同“纲要”课的历史学属性[3],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更是直接称“纲要”课教师为“历史老师”。当然,历史学也有资政育人的功能,但与思政课相比,角度和程度都有区别。所以我们有必要再次界定“纲要”课的课程属性。

首先,中央文件明确了“纲要”课的思政课属性。《05方案》规定“纲要”课为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政课之一,“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很显然,“了解国史、国情”是“纲要”课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深刻领会”“三个选择”是“纲要”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知识基础为最终目的服务。课程教学目的决定课程的性质。融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为一体的“纲要”课的思政课属性显而易见。

其次,与“纲要”课相对应的学科方向规定了其思政课的属性。众所周知,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辅相成,互为最重要的支撑力和推动力。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研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将“纲要”课“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研究范围。从学科的增设、研究的对象及范围来看,“纲要”课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政课。

“纲要”的课程性质既是思政课,就应该而且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其特定的历史教育的功能,就应该而且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唯物史观,就应该而且必须把唯物史观培养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

三、“纲要”课教育教学目的使唯物史观培养成为其题中之义

“纲要”课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近现代中国为什么要作出“三个选择”?怎么进行的“三个选择”?“三个选择”之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才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并在“深刻领会”的过程中树立起唯物史观。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资本帝国主义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中国“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扶清灭洋”“维新变法”“三民主义”……然而,这些“社会意识”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的“社会存在”,先进的中国人山重水复走投无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社会存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5],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正在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当我党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时,中国革命和建设也走过弯路,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进的“社会意识”才真正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存在”。因此,在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马克思主义不实现中国化也不行。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或改良、或变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均囿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而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彻底解放了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三大改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证明了这个真理。虽然我们也犯过错误,但党终于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72,“三个有利于”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伟大祖国欣欣向荣。因此,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不行。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运动,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封建的社会形态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期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组织过政党,进行过革命,绘制过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永远地错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深深地吸引着中国人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极大的优越性,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很快显现出来。毕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却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基础上,经典著作里没有现成的答案,世界上也没有可供直接借鉴的模式,更何况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至善至美,任何一种模式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苏联模式也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敏锐地指出,“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6]并强调:我们“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7]可以说,“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提法。尽管毛泽东殚精竭虑艰苦探索,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一使命。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探索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上,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在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行,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特色也不行。

[1]袁贵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11-17.

[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耿化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11).

[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5]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0-02(1).

[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7]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

[8]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 -25(1).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The Outline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GU Xiaojing,HUAN G Fanghong
(School of Polit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816,China)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Outline”course teaching.The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must highlight the materialism of the training functions,an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to mak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e in the train.The“Outline”course teaches students to focus on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Outline);historical materialism;training

D 642

A

1008-9225(2011)06-0091-03

2011-05-30

南京工业大学201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SZZD2010014)。

顾晓静(1956-),女,上海人,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张耀华】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唯物史观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