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使节谷吉评述

2011-08-15 00:43:37崔丽芳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使节西汉匈奴

崔丽芳

(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西汉使节谷吉评述

崔丽芳

(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活跃于西汉中期外交舞台的使节谷吉,在其短暂的外事活动中,提出了“羁縻不绝”的外交思想,为西汉政府妥善处理汉匈关系提供了参考;并力排众议,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自己“没一使以安百姓”的庄重誓言,为西汉边防的稳固与安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谷吉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教化功能。

西汉;使节;谷吉;爱国主义

历史擅长有选择的记忆,它往往容易记住胜利者,而那些失败者却不幸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是有些所谓的“失败者”却不应该被后人遗忘,罕为人所提及的西汉使节谷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物虽小,但他所折射出的精神却是可贵的。

谷吉,西汉长安人,汉元帝时为卫司马,因送匈奴侍子,为郅支单于所杀。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谷吉在大臣就是否需要将匈奴侍子亲自送到匈奴的争论中,不仅提出了“羁縻不绝”的理论观点,而且在此后的外交活动中实现了自己“没一使以安百姓”的誓言。

一 “羁縻不绝”的外交思想

要谈谷吉,我们先来追述一段历史。西汉宣帝时期,匈奴发生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相互攻伐,最后成了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的对决。双方都纷纷向汉廷示好,遣子入侍,争取汉朝对己方的支持。呼韩邪单于逐渐不敌,于是率部南迁,得到了汉朝政治上的支持和军事上的援助。甘露二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分别派其子右贤王铢娄娶堂和右大将驹于利入侍汉朝皇帝,汉宣帝对这两位侍子一并接纳。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称臣朝见,郅支单于认为他不可能再回到匈奴,遂西收牧地。汉朝发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回到匈奴后,郅支单于便向西发展,击败且兼并了呼揭、坚昆及丁零。郅支单于因“怨汉拥护呼韩邪而不助己”,于是便困辱江乃始等汉朝使者。初元五年(前44年),郅支单于派使者到达汉朝,名义上是表示“愿为内附”,其实质是为了要回他的大儿子右大将驹于利。当时,汉朝决定派卫司马谷吉前往匈奴护送驹于利。而御史大夫贡禹和博士匡蘅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按照《春秋》中“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之义,汉朝应当节制匈奴,但不一定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目前,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1]3008谷吉针对他们的看法,上书汉元帝,同时提出了“羁縻不绝”的见解,谷吉在上书中说:“中国与夷狄有羁縻不绝之义,今既养全其子十年,德泽甚厚,空绝而不送,近从塞还,示弃捐不畜,使无乡从之心。弃前恩,立后怨,不便。议者见前江乃始无应敌之数,知勇俱困,以致耻辱,即豫为臣忧。臣幸得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宣谕厚恩,不宜敢桀。若怀禽兽,加无道于臣,则单于长婴大罪,必遁逃远舍,不敢近边。没一使以安百姓,国之计,臣之愿也。愿送至庭。”[1]3009

从这段史料,我们分析谷吉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证他的理论观点:

第一,中国对夷狄历来就有羁縻不绝之义,汉朝对郅支单于的儿子已经“养全”了10年,对他“德泽甚厚”,如果我们“空绝而不送”,只到边塞就回来,那是向郅支单于父子“示弃捐不蓄,使无乡从之心。弃前恩,立后怨”。这种做法显然很不明智。

第二,汉朝使者将郅支单于之子送到单于庭,既可以体现汉朝的诚意,又能显示汉朝的强盛。否则,匈奴会认为汉朝使者胆小怕事,从而会蔑视汉朝。

第三,江乃始等人被辱,责任也不全在匈奴,与江乃始本人“无应敌之数,智勇俱困”有很大的关系。谷吉由此断定,他去送郅支单于的儿子不会发生意外。

第四,谷吉判断,只要汉朝对郅支单于“宣谕厚恩”,他本人又是“承明圣之诏”,郅支单于因畏惧汉朝的国威和兵威,绝不会有过激行为。即使郅支单于怀有禽兽之心,加害与谷吉,那么郅支单于必定会永久地带着罪恶的枷锁,远逃而去,不敢再靠近边塞。谷吉很悲壮地说,如果牺牲他一人,能够使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既是国家之计,也是他本人的愿望。

汉元帝以谷吉上表宣示群臣,贡禹等人仍坚持不可,认为谷吉去匈奴内庭肯定会为汉朝取悔生事。右将军冯奉世认为可以,汉元帝就派谷吉等人出使匈奴。迢迢千里把郅支太子送回国都,单于不仅不领情,忆起这几年汉朝不帮自己而偏向呼韩邪单于的旧怨,一怒之下把谷吉等人杀掉。痛快过后,细想已经和汉朝闹翻,呼韩邪单于又在近外觊觎不已,就率众往西直奔康居,验证了谷吉的“单于长婴大罪,必遁逃远舍,不敢近边”的正确判断。后来,汉朝三次派使臣向郅支单于索取谷吉等人尸骨,郅支不肯,并且困辱使者,百般欺骂。谷吉终于身死他乡,尸骨无归![1]3010

谷吉在史书上遗留下的痕迹大致如此。或许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像大破郅支单于的甘延寿、陈汤那样将大汉朝的赫赫国威宣扬于域外;也没有象张骞“凿空”西域一样在中西交流史上千载扬名;更没有像苏武一样“十九年持节不辱,一朝获救得富贵”的事迹传遍天下。甚至因为使者奉命出使,在一定程度上是皇帝的代表,谷吉的所为还有自取其辱,进而侮辱大汉朝廷和皇帝的嫌疑。[2]使者被杀,皇帝和朝廷自然会感到脸上无光。正因如此,虽然谷吉自愿为国效命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在当时并没有获得西汉朝廷和百姓认可,时人看来,谷吉之死乃大汉之耻也。[1]3017翻阅史书,曾经活跃于西汉外交舞台的大量使节,除极少数如张骞、苏武等名扬史书,为广大国人所熟知之外,大都湮没在浩瀚的史籍之中。然而这种历史记述方式对谷吉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二 “没一使以安百姓”的爱国主义精神

史学家钱穆曾经将历史人物分为得志成功的人物与不得志失败的人物:“所谓得志,指其在当时活动上或说在当时历史舞台上有所表现。不得志者,则当时身跑不上历史舞台,或跑上了而其事业终归于失败。诚然,历史乃是成功者的舞台,失败者只能在历史中作陪衬。但就中国以往历史看,则有时失败不得志的,反而会比得志而成功的更伟大。此处所谓伟大,即指其对此下历史将会发生大作用与大影响言,而得志与成功的,在其身后反而会比较差”。[3]99钱穆所提倡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不一定是唯一准确的,但他至少为史学工作者指出了研究历史人物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长篇累牍地反复描述著名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应对那些非著名历史人物加以重视。谷吉的历史活动虽然不多,但从他身上所折射出的舍生取义精神,在中国五千年深厚的历史上反而更显得突出。

首先,谷吉大胆出使至单于廷的动机,深思熟虑,志向高远。

关于谷吉出使至单于廷,当时和现代人多认为他如果成行,肯定会为汉朝取侮生事。当代多有人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自取其辱,飞蛾扑火。事实上,无论是汉朝人还是现代人都没好好地思考谷吉出使的动机。谷吉的出使动机,史书所载清晰可见:一、他认为自己出使至单于廷或许可以消弭郅支单于因汉朝施恩于呼韩邪单于而对汉朝产生的怨恨;二、他认为自己出使至单于廷,如若被杀,可以迫使郅支单于远逃。而他这两个出发点的最终立足点是在于边境安宁和边民安定,也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利国利民。我们信奉“黎民百姓长久,功名利禄短暂”,那么由谷吉的出使动机来分析,他正是怀有一颗安边靖民的心,才作出了这个选择,他的出使动机可谓深思熟虑,也可称志向高远。

其次,谷吉大胆出使至单于廷的精神,风节卓然。

谷吉出使至单于廷,当时朝中大臣多认为他会惨遭杀戮,他自己虽还对郅支单于心怀幻想,但也非常明白最大的可能是被杀害,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还是坚决要求出使,这显示出一个大汉使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而且他也深知在一个崇尚功利的时代环境下,他的生命代价换来的不一定是赞颂,因为他了解前行使者“江乃始无应敌之数,知勇俱困,以致耻辱”,所以他的所为更可能因误解而致辱。一个人为自己国家和百姓而作出置生命与名誉于不顾的选择,任何褒美的词汇在这里都是匮乏的。

最后,谷吉大胆出使至单于廷的结果是舍己安边,利国利民。谷吉请求出使前说过一句话:“若怀禽兽,加无道于臣,则单于长婴大罪,必遁逃远舍,不敢近边。没一使以安百姓,国之计,臣之愿也”。这句话算不上什么豪言壮语,仔细体味却意蕴深刻。他的这句话深深地诠释了一个大汉子民对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认识和遵奉。而从他出使带来的结果看,他“没一使以安百姓”的舍生取义也不仅仅是美好的空想,在一定程度上他的主观夙愿与客观效果达到了统一。史载汉元帝最终下定决心派谷吉等人出使匈奴,谷吉等人也履行诺言,迢迢千里把郅支太子送回国都。但是郅支单于不仅不领情,忆起这几年汉朝不帮自己而偏向呼韩邪单于的旧怨,一怒之下把谷吉等人杀掉。痛快过后,细想已经和汉朝闹翻,呼韩邪单于又在一边觊觎不已,就率众往西直奔康居。康居是汉代西域北道的一个国家,距离汉朝较远。郅支单于远遁康居,对于汉朝和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谷吉也用他自己的生命而没费一兵一卒实现了他安边靖民的良好愿望。因此从谷吉出使的客观效果来看他是默默无闻地为汉朝廷和百姓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三 谷吉历史地位评述

对谷吉历史功绩的重新评述,再一次警醒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长期存在着误区:人们往往习惯以成败来论英雄,也就是说历史是成功者的舞台,失败者只能在历史中作陪衬,有些甚至连作陪衬的资格都没有。但就中国历史来看,历史的真相是“有时失败不得志的,反而会比得志而成功的更伟大。”因为有些历史人物从功业上来说或许是失败的,但他们的某种精神却可以永远激励后人。如何研究评价历史人物,钱穆先生还说过:“当知各人的成败,全视其‘志’‘业’,但‘业’是外在的,在我之身外,我们自难有把握要业必成。志则是内在的,只在我心,用我自己的心力便可掌握住。故对一人,切莫问其事业,当先看其意志”[3]112。钱穆在这里强调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看历史人物主观方面的意志的重要性。而古圣先贤在谈及一个人的价值的时候,也是特别强调主观方面的道德和意志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4]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忽视其他外在功业,但至少应也该关注他内在的意志,而不应该片面以成败来论英雄。据此看来,谷吉的所作所为,从功业方面来看,或从当时的客观效果来看,是无法和战功赫赫的某些西汉名将相比;他的“没一使以安百姓,国之计,臣之愿也”话语,也比不上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1]3015那么荡气回肠,振奋人心。但是他为了国家和人民,明知会有生命危险却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西汉的外交舞台的意志,可谓前人稀有,后人少见。

谷吉的功业虽不显赫,但也为西汉边境的安全和稳定、边郡百姓的安居乐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树立了西汉使节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并且这种作用是在没有劳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情况下实现的,与损耗国力、杀人如麻,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赫赫战功相比,谷吉的微弱之功自有可贵之处。我们在这里重提谷吉,强调谷吉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旨在发掘我们先人身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使这种财富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弘扬,从而更好地教育和激励后人。

[1]班固.汉书:卷七十•陈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陶希圣,沈巨尘.秦汉政治制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88.

Remark on Envoy Gu J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UI Li-fang

(Anshun Un, Anshun 561000, China)

Gu ji,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diplomatic envoy, whic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jots down sparse lack,the posterity is rare to mention.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piecemeal records, this text makes track for the historical relic concerning Gu Ji, evaluates his history merit objectively, emphasizes to discover that the historical data embodies the patriotic spirit of Gu Ji giving up the country , and gives compare high opinion. Then the paper emphasizes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o today of expanding the traditional virtue, discovering this kind of love one's country spirit of realistic culture functio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envoy; Gu ji;patriotism

K234.1

A

1008-9128(2011)03-0031-03

2010-12-27

崔丽芳(1979-),女,山西长治人,讲师,历史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责任编辑 张灿邦]

猜你喜欢
使节西汉匈奴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蔡奎全:一位民间使节的传奇故事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4
明朝时期朝鲜使节纪行诗中的登州诗
匈奴王的珍宝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文物天地(2019年6期)2019-07-12 09:17:26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