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政法院校职业道德课教学工作初探

2011-08-15 00:48杨小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政法职业道德司法

杨小明

(浙江警官学院基础部, 杭州 310018)

试点政法院校职业道德课教学工作初探

杨小明

(浙江警官学院基础部, 杭州 310018)

政法院校试点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亦是我国政法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探索,试点班生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给试点政法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教学客体和教学任务,如何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评价机制,把学员锻造成为真正具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司法职业道德的未来基层法律工作者,是摆在试点政法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政法院校; 试点班教育; 司法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政法院校试点班的招生引发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之所以说是新生事物,首先是他们入学渠道特殊,参加公务员考试而非普通高考,既有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亦有优秀退伍兵;其次在校身份特殊,他们是未来的基层政法工作者,不同于其他普通本专科生。一方面已经是准公务员,入校之际就已经落实到相关基层政法单位工作;另一方面,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压力,毕业后找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同时他们今后又要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从事政法工作,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有没有做好?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确立高尚的司法职业道德情操,树立公正廉洁执法、吃苦耐劳的思想信念,是政法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提升试点班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司法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1 政法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司法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的政法院校的“试点”教育是从当前社会背景和中国国情出发,针对政法院校的性质和特点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涉及的院校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及法律等政法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及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维护者,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一显著特点不同于其它非政法类本专科院校。在以往政法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应届毕业生,毕业后通过选拔考试录用为政法系统公务员,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很难保证所有的政法院校毕业生都能进入政法岗位工作,这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困惑。而且,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明显存在,以往很多政法院校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到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去工作,造成西部和基层法律人才的较大缺口,这与基层社会矛盾凸显而解决矛盾的政法人才的严重缺乏形成了鲜明反差,因此,试点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上述矛盾,在合理借鉴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和深远社会影响的重大决策。

作为政法类试点院校,培养基层政法人才既是社会的需要,亦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职责。开设《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课程,就是为了保证政法院校培养的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种种诱惑和其它的腐朽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具有较好的免疫力。《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课程把司法行政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帮助试点班学员掌握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把握司法职业道德的养成规律与途径,确立正确的司法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把学员培育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完美职业道德人格的社会主义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

1.2 政法院校试点班学员的特殊性需要司法职业道德教育

政法院校试点班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块是普通高等本专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试点班招生考试;还有一块是我国现役部队的优秀退伍兵,他们往往在部队表现出色,思想和业务都是很优秀的士兵才能获得考试资格;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后,这两类人员还必须通过体检、政审等关口,才能进入试点班学习,具备了准公务员的身份,只要能按规定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就可以到协议基层政法单位工作,在学校期间他们享受国家关于试点班的各项财政资助。

这里有两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一是学生类别的差异性,即有的学生已经上过大学,甚至是国内知名大学本科毕业,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比如浙江警官学院法律事务专业首届招收的100余名学员中,有80余人为为大学本科毕业,其中不乏法律专业科班生,法律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均已经学习过,因此,再重复开设过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有点浪费资源。如何在他们已有的教育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显得尤其必要。调研后发现,大部分学员对于将来的基层司法工作岗位是陌生的,尤其是对基层司法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较为陌生。故如何在学员们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及相关领域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能的,本课程故而应运而生。而从优秀退伍兵渠道招收的试点班学员,他们一般是高中文化,专业知识方面及政治理论水平方面不如前者。因此,在开设退伍兵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结合他们的学习年限开设了和在校普高生类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也针对他们未来的政法工作岗位开设了《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课程,并与高校毕业生学员分开教学。

2 《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是一门思想道德类专业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因而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与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岗位的特点,以提高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点,努力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有益探索。

教学内容方面,从市场经济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出发,努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社会的变迁,尤其是道德观念的变迁;准确定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岗位职责,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岗位要求和行业道德现状出发,结合不断变迁的社会道德观念,准确定位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确立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的基本规律和途径,同时合理借鉴国内外政法机关及相关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与做法,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充分考虑“试点”班学员在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把教师讲授和学员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理性较深的专题,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讲解来授课,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对于一般性理论问题或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则为学员布置学习工作任务,如数周前预先布置将要讲授的内容,学生分组准备,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教师做好课堂点评、引导、衔接、控制工作,保证教学工作合理有序高效开展下去。请学生代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教师的备课、课件的制作、课堂讨论题目的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反馈教学环节,要求学员收集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尤其是今后工作岗位所在地的典型案例,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心得体会;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所谓“走出去”就是努力创造条件带领学员到就近基层司法行政单位和基层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实现理论和实际、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使得学员在实践中真正将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内化和升华为自身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请进来”就是定期邀请行业领导指点迷津,邀请行业先进人物来校授课,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现身说法来发挥榜样的示范动员作用。

3 《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教学模式

3.1 学生扮演主角的教学模式

3.1.1 课堂讨论

试点班的学员大部分上过大学,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人生阅历,可能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有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愿望。合理有序的课堂讨论能够帮助不同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的学员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达到启迪思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在本课程中,教师在分析学生教育背景、社会热点和学员兴趣的基础上,设定有针对性的讨论主题,充分发动学生开展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要学生讨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民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市场和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在哪里;这些变迁对司法行政工作领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前应该确立怎样的司法行政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评价标准;基层社会的利益分化与变迁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选择好的讨论的主题;二是合理组织课堂讨论的诸环节;三是老师的合理点评。

3.1.2 课堂辩论

俗话说真理愈辩愈明。作为洞悉社会、知识丰富、反应灵敏、富于激情与正义的大学生及试点班学员来说,课堂的辩论能够帮助他们交流思想、明辨事理,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和是非观念,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竞争与合作的团队精神。比如对当今社会一些有争议的热点行业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如基层司法行政人员腐败的原因;很多人认为,腐败是社会的润滑剂,作为基层司法行政人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腐败发生的高危领域;司法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等等。

3.1.3 课堂演讲

“演讲”的目的是让演讲者把他的思想或事迹讲出来,以激励听众,因此演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动员功能,对于听演讲者的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把演讲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1.4 专题汇报

这是专题研究型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个人),老师预先将课本上的一些相关适合专题汇报章节罗列出来,一般是一些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可以展开深入理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收集资料,深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为了确保学生专题汇报质量,教师要求学生在把问题讲清、讲深、讲透的基础上,一般要求有一定的篇幅,最后由小组负责人在课堂上汇报小组的研究学习成果,成绩的判定则以小组为单位。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发现,教学效果较好。

3.1.5 请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的全部过程

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备课的环节,PPT、讲义的编写、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取等等方面,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包括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考核、实践教学、教学反馈等诸多问题。针对“试点”班学员的特点,即上过大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在某些章节请他们参与老师的全程教学,甚至短时间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对某些章节来说,并不是要向他们传授多少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要他们自己去践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行动,否则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也是对牛弹琴。具体做法: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去准备,完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近教师与学员的关系,他们更加理解老师,尤其是他们通过自身动手的学习方式后,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入理解与把握,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3.2 教师扮演主角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对于一些学理性较深的重大理论问题,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实践课的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安排。

3.2.1 理论讲授

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对于政治性较强、学理性较深的问题,我们一般要讲清楚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形成背景、研究现状,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或者哪些值得商榷之处,对学生进行学理的启迪,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特别是对于“试点”班学员而言,效果较为明显,因为他们已经是大学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思考问题更为理性和客观,对未来和社会具有深沉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授课时要切忌空对空讲大道理,要关注现实问题、关注行业现状、关注他们的需要,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有的放矢,才能产生理解与共鸣。

3.2.2 案例分析

用实例阐述道理,使学生感受真切,对比容易,接受效果好。相比较而言,案例分析无疑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之一。案例的选择要特别讲究,应当注意三点:一是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案例;二是要选择富有时代感和典型性的案例;三是最好选择发生在当代大学生身边的案例。这既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 实践教学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路线。除了有效的理论教学模式之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也同样重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以概念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封闭式教育为互动式、开放式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纯理论的教学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开展:

通过给学生列出适合独立开展的实践主题,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实践小论文,提出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从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增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自觉性。实践教学可以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教师的理论引导,不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该怎样做,对类似行为如何评价等,从而有力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直接或间接参与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和体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相互渗透、交融,从而不断丰富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3.2.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旨趣,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网络成了人们重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旨趣,教师应积极主动利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功效。比如微博,教师可以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推荐一些好文章,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教师亦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相关章节的多媒体课件,要求他们登台讲解,使他们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恒,张忠乐.论司法职业道德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3,(2):41-42.

[3] 朱小根.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J].广西政治管理干部学院,2001,(3):91.

D926.1;G641

A

1671-4733(2011)01-0088-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1.01.026

2011-02-08

杨小明(1971-),男,江西高安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伦理学,电话13968071591。

猜你喜欢
政法职业道德司法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打造过硬政法铁军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司法公开的困惑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