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晓,李 沫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中国百年儿童歌曲的先河
——学堂乐歌
鲁 晓,李 沫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介绍了“学堂乐歌”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概况,通过对我国早期“乐歌课”以及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述,揭示了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卓越贡献。
学堂乐歌;儿童歌曲;音乐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迫使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同时,西方世界文明的涌入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他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清醒过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开展了“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等系列改革。从政治上讲,这些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但其“兴办学堂”“废科举”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对外派出大批留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等国学习;对内则兴办新式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科技,等等。“学堂乐歌”正是在此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孕育而生的。当时的“洋务派”主张广泛的学习西学,其内容涉及教育、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但是以不触动封建统治为界线。因此,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亦成为指导当时我国清政府官办学校的重要准则。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相继出台了学校教育法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1-2]、《重订学堂章程》以及关于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学务要纲》。新式学堂的设置正式得到官方的承认。而文件中的法规也成为了我国清末学校音乐教育的主导思想。这些纲要和章程一直延用到清王朝的覆灭。虽然,当时清政府在其《学务要纲》以及各级学堂的章程中都提到了设置学校音乐课堂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找到符合宣扬“中学”要求的音乐,这个问题被“暂且缓设”了下来,而改用诵读古诗词的办法来代替音乐。
与“洋务派”相比,清末的另一重要政治派别“维新派”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则更进了一步。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思想的维新派比洋务派更具体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措施。如:改革科举、建立新式学校制度、普及全民教育,等等。维新派从培养理想人才的需要出发,提出了“育德、养体、开智”的方针。更为可贵的是,其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关于音乐教育在人成长阶段中的作用。如“儿童好歌,当变古今仁智之事令为歌诗,俾其习与性成”。“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等。
虽然,康有为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美育”这一概念,但是,他却强调指出了音乐对人的道德、性情、智育等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音乐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的重要辅助作用。尽管历史上维新派的改革政策仅持续了103天,但其推进文化教育改革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维新派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当时已经有许多民间学校开设了“乐歌”课。“学堂乐歌”的音乐教育形式已经初见端倪。如:1904年的苏州的江苏师范学堂、1905年的绍兴的大通学堂、1908年的南京直隶学务公所等等。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百日维新”,都是古老中国打开封闭国门向西方世界文明学习的一次努力尝试。虽然他们在政治上最终归于失败,但其教育思想和改革主张却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的1月19日,教育部便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王朝教育法规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规定:“民国既立,清政府治学之,最必须改革者。”“各项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3]与《办法》同时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读经一律废止……”“在小学可加设唱歌科目、中学设音乐,师范学校设音乐科目。”由此,我国近代儿童歌曲逐渐显露端倪,学校音乐教育亦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了教育当时儿童,使之摒弃旧封建王朝遗留的忠君复古的封建思想,学堂乐歌成为了当时教化民主时期新一代儿童,清除封建思想,传播民主革命精神的一种社会文化生活新风尚。早期的乐歌的内容大多采用的是“旧曲填新词”的手法,由出国的留学生借用日本和欧美的歌曲曲调填词成歌。后来也有民间小曲填词,甚至创作乐曲的。其内容一般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还有宣传破除封建迷信、妇女解放或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等等,这些乐歌大都积极宣传资产阶级爱国、民主和提倡科学文化知识,但其中一些仍然有宣扬封建复古思想的内容。其代表作品如下[4]:
表达“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思想的”有:《何日醒》《体操—兵操》《中国男儿》《军歌》;宣扬“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思想的”有:《革命军》《光复纪念》《美哉中华》等;反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有:《女革命军》《女子体操》《勉女权》;提倡“学习新文化,树立新风尚”有:《电报》《运动会》《展览会》《阅报》《演说》《英文》……;宣扬“封建复古思想”的有:《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对学堂乐歌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其中以沈心工和李叔同最具代表性。两人同是清末学成归国的音乐家,沈心工创作了我国最早用于学校唱歌课的教本《学校唱歌集》。在其晚年时,他还将自己一生编写的180多首乐歌汇集编选成《心工唱歌集》。沈心工是最先针对中小学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的音乐教育家,因此,他所编写的歌曲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白话体新诗,如表格一中的《体操—兵操》就十分具有代表性。他的乐歌教材能够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创作,与当时其他唱歌集相比,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
与沈心工相比,李叔同所创作的乐歌更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因此,其创作的乐歌无论在艺术形象、声调音韵上,还是歌词与曲调上,都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其中,歌曲《送别》至今仍广为传唱。李叔同的歌曲,演唱形式多样,作品形式结构也较复杂、完整,不少还配以钢琴伴奏谱。这些在当时所有编写、出版的学堂乐歌中是少见的,因而,李叔同对我国近代歌曲创作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堂乐歌对我国当时的青少年影响极深,是开拓民主先锋的象征。这以后的中国学校音乐课堂中,都以乐歌这种形式来教育中国年青的一代甚至几代人。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方面,更对我国近现代历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堂乐歌的影响作用如下:
一是学堂乐歌内容采用“旧曲填新词”[5]的方式,主要反映了当时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宣扬民主、破除封建思想的时代需要。其曲调琅琅上口,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开民智,育人才”的卓越功效。
二是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由口传心授的讲授方式过渡为集体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是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歌曲、乐器、新式记谱法——五线谱和简谱——等西洋音乐的基本乐理等陆续进入了当时的中国,并最终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进程。
四是学堂乐歌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白话文和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
五是学堂乐歌的发展也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传播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学堂乐歌代表了清末民初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它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各界积极向西方文明学习的努力尝试,是我国近百年儿童歌曲发展的先河。而近代中国儿童歌曲(学堂乐歌)亦赋予了当时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的时代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影响了几代的中国少年儿童,使他们前仆后继地投入到民主革命、民族战争的历史洪流当中去,才有了今天江山如画,国富民强的新中国。弹指间,学堂乐歌已是百年沧桑,留下的仅是几首曲调简单的儿童歌曲。然而它所代表的历史确是不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忽视的。为了我们今天在强大祖国庇护下茁壮成长的孩子们,请记住“学堂乐歌”和它们的歌曲,请记住梁启超《中国少年说》中的话:“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学堂乐歌代表了清末民初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近百年儿童歌曲发展的先河。为了教育当时儿童,使之摒弃旧封建王朝遗留的忠君复古的封建思想,学堂乐歌已成为清末民初时期新一代儿童清除封建思想,传播民主革命精神的一种社会文化生活新风尚。
[1]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15,205.
[2]刘云翔,魏煌.音乐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0:1.
[3]赵志安.中国音乐文化进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4-147.
[4]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43.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34.
The Precedent of Centennial Children’s songs in China—School Lyric
L U Xiao,L I Mo
(College of Music,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school lyric”is introduced.Th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of school lyric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of China is revealed through expounding the early“lyric class”and the music education in schools.
school lyric;children’s songs;music education
J 605
A
1008-3863(2011)04-0085-03
2011-06-07
鲁 晓(196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