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2011-08-15 00:54王英刚张玉革董怡华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沈阳大学环境工程环境

肖 敏,王英刚,张玉革,董怡华,高 丹

(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肖 敏,王英刚,张玉革,董怡华,高 丹

(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分析了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沈阳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及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环境工程;教学改革;应用复合型人才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被誉为“朝阳产业”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却现状堪忧。这种现象除了当前国内环境工程领域发展尚不成熟的原因,也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有关[1]。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特点及环境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并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阐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

近年来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较为迫切,其方向为: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与运行调试(需经验)领域;“三废”治理技术创新及环保设备的技术支持与运行维护领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等环境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领域(如ISO14000认证);环保产品开发与销售等环境服务业领域[2]。但自2002年以来,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慢速增长趋势,市场侧重于实用型及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大的主要有:环保公司(以环境工程设计、环保技术研发、环保设备生产及环境影响评价为主业)与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国有中小企业,新开设环境类专业的学校,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及西部和欠发达地区。

二、就业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1.就业市场不成熟

目前,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环境工程毕业生需求趋于饱和,需要大量环保人才的环保公司及国有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尚不显著、市场尚不成熟,就业偏向环保产品销售,销售技能重于专业能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仍倾向于国内一线或二线城市中政府环保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等,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需求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环保公司必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流,潜心于此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2.培养方式不科学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与社会实际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没有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按实验步骤机械操作,只是进行实验的观察与验证,动手动脑机会很少。教学与科研、实践分离,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对科技发展新趋势不敏感。学习成绩评定采用一张卷,一套标准答案,无法评价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与真实水平,给学生造成背诵书本知识即能得高分的错误导向,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应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全能型人才,地方性大学盲目仿效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也造成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竞争激烈的局面。调整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已成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设施齐备的优势专业。作为地方性大学,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设立之初,就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思想,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复合型人才”。多年来,对环境工程专业新型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注重特色学科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孙铁珩院士领导的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初步建立起一个特色鲜明,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环境生态修复”学科。学科的建立对于进一步优化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通过拓展环境工程学科领域,培育更多的考研方向,如环境化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态、环境规划,使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据统计,几年来,学生考研率平均达到30%以上。为了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通过倡导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科研和创造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加强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保障。

2.建立互动式快乐教学模式

环境工程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观念,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联系实际,立足科学前沿,运用语言的魅力阐述学科内容,启发、感染和说服学生,力争达到教与学的共鸣。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实践的认知。如在“水污染控制”课程上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形象地展现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技术单元和工程设备组成,使学生了解了现场的真实状况;在“环境工程设计概论”课程上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分析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凝练问题和寻找研究点的能力。如在“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主题给学生查阅,并要求3~4位学生为一组做好课件(如ppt),在期末就某一主题讲解10~15 min;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中要求学生就某一主题写一篇综述,对于优秀的论文经教师修改指导后推荐发表。并将这些活动计入相应课程平时成绩,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环境工程系老师还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科学研究点,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讲到温室气体处理问题时,有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其创新性思维。

3.以科研促教学,推进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树立了“科研促教学”的理念。一方面大力提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在提升整体科研实力的同时提升教学水平。专业教师在长期的科研实践及本科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很好地把握住了环境工程科学的前沿动态,并将科研的思维方法及成果融入教学中,使学生不仅获取了专业知识,也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近年来,在教师的科研带动和影响下,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应用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初步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先后有30余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

4.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实践教学体系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以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为锚,学生通过设身处地解决问题,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3]。

(1)抛锚式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针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效果评价等实践[4]。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省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及产学研基地,进行场景模拟;根据具体条件,正确恰当地抛锚;在明晰相关理论、仪器施用及安全操作规程情况下,由学生独立制定方案并分工合作,将实验室中的假想任务变为具体实验项目。如将水中BOD、COD、DO的测定改为校园周边新开河水质监测,空气中SO2测定改为校园空气中TSP、SO2的监测,或与省环保局汽车尾气部合作检测汽车尾气,并新增校园旁主干道交通噪声、学校机动车夜间噪声监测及化学工业园土壤监测项目;此外,还在沈阳大学绿色校园示范项目中建立了校园污水生态处理与会用工程、雨水收集工程、太阳能供电工程、固体垃圾回收工程及节能降耗工程等,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平台。

(2)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参观实验室、“低碳达人”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创新兴趣。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则鼓励和指导学生申请各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活动。

大力倡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5]。为此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学生科研奖励制度;将其要求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规定;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通过开放实验室,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培养其科研素养,并将其中具有创新性及系统性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继续深入进行。如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沈阳市张士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土壤污染评价”、国家环境污染源调查、“十一五”水专项、污泥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等工作,均能较出色完成项目,并在过程中自主设计试验,对实验结果认真进行推敲与论证,具备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通过这些科研活动,引导学生将以前学到的查阅文献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运用到具体的科研中来,训练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独立科研能力的训练内容包括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数据分析和总结,以及科学论文的撰写等。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了学生刻苦练习专业操作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使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科研素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逐渐得到增强。

几年来,学生中先后有多人获得校级以上各种奖励和荣誉;由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考入中科院、东北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也觉得受益匪浅。

[1]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6):535-538.

[2]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35-238.

[3]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一)[J].外国教育资料, 1998(3):68-71.

[4]王英刚,高丹,董怡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5):69-71.

[5]任成龙.论科研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48-51.

On the Cultivation ofApplied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AO Min,WANG Ying-gang,ZHANG Yu-ge,DONG Yi-hua,GAO Dan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need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s,a new mode of training talents is expounded and a target of training applied and compound talents is put forward,taking the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Sheny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Shenyang University,themeasures ofenhancingstudents’applic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opening laboratories,students’participating in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 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

G 642.423

A

1008-3863(2011)04-0062-03

2011-01-20

沈阳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肖 敏(1978-),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大学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立坤】

猜你喜欢
沈阳大学环境工程环境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装备环境工程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