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本华
(襄樊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析和对策建议
袁本华
(襄樊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近几年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产值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加工大市初具规模。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品牌意识滞后,营销不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精、深加工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育不健全等。最后就如何提升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出对策建议: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等。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襄阳市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企业化管理,逐步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与农科教结合起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机制。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襄阳市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基地,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的优势产区和高产区,并兼有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优越条件,所以加快襄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尤为重要。
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石,把投入、科技、信息、人力等产业要素的集中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化质量的主要手段,把延长和完善产业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建设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和开拓外销市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经济发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2009年襄阳市粮食总产86.72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72亿公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丰收;农业总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440元,比2008年增加560元,增长11.5%。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60亿元,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加工大市初具规模。[2]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特色主导产业及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襄阳市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坚持发挥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建成3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200万亩优质稻米、50万亩棉花基地,120万亩优质油料(花生和芝麻)、50万亩优质水果、100万头三元猪、2 000头奶牛、优质羊养殖基地,4 000万只肉禽、蛋禽基地、2 000万袋食用菌、30万亩优质蔬菜、10万亩优质烟叶、10万亩高香绿茶、10万亩花椒等优势特色农业基地。板块农业基地总面积达到900多万亩。板块农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质量,开创品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襄阳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460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食品加工业产值460亿元;纺织业产值140亿元;粮食加工能力415万吨;油料加工能力110万吨。通过对奥星、鲁花(襄阳)、万宝、妞妞、襄大农牧等1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调查,2009年15家龙头企业共完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4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55.8%和56.7%。
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充分显示了四大积极作用: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统计分析表明,奥星、万宝、妞妞等15家企业所联农户从农产品加工业中年人均获得收入188.4元。二是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5家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7 570个,其中长期农民工3 444人,原材料基地吸纳农村劳动力70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46%。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拉动了区域内优势产业带的发展,促使农民根据企业加工能力和市场需求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产出效益。四是带动了物流业和包装产业发展。据初步测算,15家企业原材料进货及成品外销,年吞吐量在350万吨以上,使用包装材料在50万吨左右,直接拉动物流包装业产值20亿元以上。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截止2009年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0多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44家,市级113家。形成了覆盖全市、带动周边的九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即以鲁花、天鑫、奥星为龙头的油料加工集群,年加工能力达110万吨;以金华、三杰、贤德、梨花湖等为龙头的小麦加工集群,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吨;以梅园、万宝、赛亚等为龙头的稻米加工集群,年加工能力达220万吨;以新襄棉、际华三五四二、安华为龙头的棉花加工集群;以祯德、襄大、丽波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集群;以襄阳乾兴、襄阳新浪潮为龙头的蔬菜生产、加工、出口集群;以丰年、襄阳大山、宜城凌飞为龙头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集群;以华海、威力邦、亨通为龙头的林木加工集群;以有机食品、玉皇剑茶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加工集群。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800个,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为打造大品牌提供了可能,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
4.农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围绕标准化生产制定各类标准,充实完善监测检验站点,形成了市、县监测机构监督抽检与产地和流通市场开展日常检验检测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质量监测检验机制。二是抓好了农资打假行动。重点围绕春、秋两季,对种子、农药和化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具及配件、渔药及渔资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保护了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开展无公害产品的认证认定。襄阳市农业局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组织起草了34个《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农业地方标准,围绕“健康、安全、生态”主题,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轻型简化栽培等综合生产技术,主要农作物综合优质率提高11%,小麦、油菜、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达600万亩(次),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25万亩。
5.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全市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28个,40多个农产品在全国、全省各类博览会上获金奖和最佳畅销奖;“章陵”面条、“万宝”粮油、“玉莲”芝麻油、“汉水”梨、“梅园”米、“玉皇剑”系列有机茶等一大批名优农产品畅销省内外。
6.科技传播服务的机制已经形成
一是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推进了农业升级换代。二是抓好农民主体培训,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仅2009年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700余期,培训农民达7万多人次。三是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特品种,推进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形成了各类特色品种相互搭配销售、规避风险的局面。四是加大对农信息服务。建立了由市、县、乡、企业人员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在重点区域建立市场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农信通及企信通的作用,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1.品牌意识滞后,营销不够
襄阳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强,优势产品稀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极少。在外地的大市场和超市中很难看到襄阳的名牌产品,这与襄阳“粮食大户”的帽子极不相称。其原因是品牌意识滞后,营销不够,对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精、深加工程度低
我国的江苏、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为1∶2~1∶3,浙江为1∶4,襄阳还不到1∶1。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高达80%,而襄阳还不足40%,农产品多以“原”字号出售,附加值极低。[4]农产品加工业的落后必然为农产品的品牌化设置了障碍。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育不健全
龙头加工企业实力不强,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科技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不够,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发育不充分,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部分合作社的组织者发展目标不明确、内部运作不规范、没有实现二次利润分配机制和利益共同体。
4.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帐多,财政投入少。加之融资渠道不畅,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民间资本能力有限,而信贷部门出于规避金融风险的考虑,存在慎贷、惜贷心理,加之贷款手续复杂,贷款额度控制较紧,企业和合作社融资困难,好产品、好项目难以融到足够的资金,许多涉农项目配套资金跟不上,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科技创新和转化不力
大多数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弱。企业自身研发经费和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产品深加工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致使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低,存在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少的问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不多。尤其是在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深加工关键工艺技术,副产品资源化、环保化利用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的技术瓶颈。
襄阳市由于农产品标准化工作起步时间不长,农产品的卫生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具有突破性的农业科研成果少,产学研不能有效地衔接,成果转化率低,农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产品靠原料外销,与品牌农产品有一定的差距。
1.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县(市)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农业产业化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坚持“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战略,按照“做强支柱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精深加工,扶强龙头企业,开发专用基地,加强技术创新,完善市场体系,健全营销网络”的总体思路,[5]把襄阳真正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襄阳农业的实际出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整合资源促增收;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重视加快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既要加快健全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提升社会化对农业的服务,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又要鼓励农户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产品,努力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精细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格局;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真正为基层办好事、办实事,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摆到党和政府重要日程,积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3.因地制宜,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支持扶强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3年内有5~8个过20亿元、达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有选择的新上一批潜力突出、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使尚未得到加工的农产品品种得到加工,使已经初加工的产品再进行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并按照品种和质量要求建设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定单形式实现生产加工的有机结合。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延伸,进而带动一定区域范围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条。
在建设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承担组织、协调、服务职能,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得以健康发展。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所需原料需求,把更多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依靠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多业”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走“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路子,使农户能从产业化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4.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
要实现把襄阳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一年100亿、三年500亿”的基础上,2013年要突破1 000亿大关的目标,关键要在加工上实现新突破。按照现代农业目标培植新优势,发展大产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特点及比较优势,重点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要在做大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和产品规模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的搞好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布局,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促进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向生产区集中,形成"一乡一特、一县多业"的区域经济板块,形成一批既有规模又上档次的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等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把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的重要标准。按照"统一对外,利益分享"的方法推动同地同类品牌整合,增强著名品牌的竞争实力。
5.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投入力度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创建政府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首先,形成以国家投资为导向,以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资机制。在确保各级财政中农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和各类专项资金。确保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形成支农资金统一管理的体制。其次,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多方位落实农业投入资金。工业企业要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反哺农业,投入农业产业建设,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等行业进入农业领域进行农业产业投资,发展高精尖项目,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6.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的竞争,不仅是数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品种、质量、商品的技术含量和效益等多方面的较量。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与优化,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带动农业产业化和产业升级。
一是根据襄阳各县(市)区域实际需要,尽快建立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科技示范企业、镇、乡村,并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要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继续巩固、加强原有农技队伍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培育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企业推广队伍,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机构,增强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和消化吸收能力,引导农民利用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产品多层次、深层次开发,逐步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鼓励企业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推广机构合作,实行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
三是要认真实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尽快实现每个村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个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进一步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从涉农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选派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聘请农业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围绕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农业专家开展大型调研活动,对区域性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及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咨询论证,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种、养殖业大户的技术优势,进行科学种养、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一至两门种养实用技术,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襄阳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奠定基础。
[1] 谭安洛.经济危机与湖北农业产业化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09(8):67-68.
[2] 郝敬东.对襄樊市1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EB/OL].(2009-07-09)[2010-11-20].http://www.zgxcfx.com.
[3] 李跃华.加快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EB/OL].(2008-11-20)[2011-03-20].http://www.35xf.com/new_view.asp?id =1605.
[4] 湖北统计年签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 冯静静,余 玲.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1):97-99.
(责任编辑:江 河)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Xiangyang and Suggestions
YUAN Ben-hua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441053,China)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direction and the basic 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In recent years,Xiangyang’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ed rapidly,the outpu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the second pillar industries only to car,and the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market has been enlarging.Based on the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Xiangyang,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Xiangyang’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Leading enterprise;Xiangyang
F323.211
A
1009-2854(2011)07-0042-05
2011-05-06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010JDZ16)
袁本华(1953—),女,湖北襄阳人,襄樊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