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探析*1

2011-08-15 00:42郝朝辉
关键词:大众化校园文化个性化

郝朝辉

(石河子大学 科技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探析*1

郝朝辉

(石河子大学 科技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大众化,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千校一面,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必须从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明确高校办学定位、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个性校园文化等方面推进高校的个性化发展。

高校;个性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面对快速的大众化发展进程,高等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等也势必要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根据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实现大众化后,高等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如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实现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纷纷把个性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个性化。因此,走个性化发展道路是大众化阶段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校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力求形成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形成区别于其他高校所具有的标志性特征。简单地说就是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身的个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个体、高校自身、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个性化发展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高校个性化发展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是各种素质在每个个体身上独特的结合,这种独特的结合形成一定的特色,就是个体的独特个性。我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更多的适龄学生步入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这使得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基本素质相差无几的标准型,而是变成了来源广泛、成绩水平不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基础参差不齐、个人发展类型定位千差万别的“万花筒型”。如果高校办学还“千校一面”,那么培养的学生将无法满足其个体发展的需要。2.高校个性化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正处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处于国家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知识经济、社会转型在对人才的需求上表现为多类型、多层次的特征,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教育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二)高校个性化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多元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纷纷把个性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教育个性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特别是一些高等教育过于整齐划一的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为在采取集权式高等教育管理的国家,政府的行政指导在大学办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办学步调统一,少有个性,如何实现大学办学个性化就成为这些国家大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1]。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始终把个性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就明确指出:“此次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迄今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端,即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确立尊重个人、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责任感的原则,也就是确立个性原则。”1990年的日本教育白皮书对于高等教育个性化也给予特别的关注,要求“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特点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受计划体制以及“尚同”文化传统的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表现出更多的统一性、同质化。全国高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到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科划分等,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同一性[2]。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多元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包括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高等学校,还包括具有多种个性的高等学校。也就是说,即使同一层次、同一类型、同一形式的高校也应该风格各异、个性多样。

(三)高校个性化发展是高校自身发展与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史,无论是古老的法国巴黎大学,还是意义深远的意大利波隆那大学都各具特色,以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发展屹立于大学发展的源头,并深刻影响着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的变化与发展。德国教育家、政治家威廉·冯·洪堡 “为科学而生存”的大学理想,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为柏林大学的个性,并形成近代大学的特征。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不过300多年,却在20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典范。6 000多所各级各类高校在发展定位上不拘一格,注重个性化,在知识的发现与传播、学生人格的养成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等方面实现各自的价值[3]。当前,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带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高校在发展上必须走个性化道路,充分考虑学校类型、层次、学科、特色、功能、区域、规模等因素,避免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科的同构化,在办学定位上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才有区别于他校的鲜明特点和亮点,才有自己的生机活力和生存空间,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校个性缺乏的具体表现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由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起,改变这种状态的呼声就开始产生并日益高涨。但随着几轮教育改革的进程,这一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模式趋同,缺乏特色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精英教育、从事高深学问者占教育对象的比重日益下降,而为各行各业服务的社会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人才需求量猛增,人才需求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特征。面对多样化、立体性的人才需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办学的模式也应不同。但现实是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都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发展样板,忽视自身特点和规律,办学缺少特色。

(二)办学定位同质,缺乏差异性。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可以说高校许多方面缺乏个性都是源于定位的同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具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但事实上,我国高校的办学定位正在趋于同质:办学目标上追求高,许多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都是一流水平、国际知名;办学层次上,专科想升本科,本科想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想上博士点;办学类型上追求全,学院想成大学,单科性想成多科性,多科性想成综合性;办学规模上追求大,学校规模越大越好,多校区高校、巨型高校越来越多。据周婧对67所高校(含8所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的统计,要办成综合性大学的有40所,办成研究型大学的有38所,办成一流大学的有34所,办成巨型大学(学生规模上万人以上)的有63所[4]。

(三)专业设置雷同,缺乏优势性。专业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方向和服务社会面向,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应该追求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特色。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高校把学科专业布局覆盖了多少个学科专业门类作为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无论是理工、科技、农林、师范,还是以地方命名的大学、学院都追求学科齐全,于是学科门类不断增多,专业增加,雷同化严重。据教育部统计,在2005年全国近700所本科高等学校中,同时设置法律、会计、经济、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的超过1/2以上,有近90%的高校都设置了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①中国教育部2005年统计资料[EB/OL].http://www.moe.edu.cn/.。

(四)培养模式整齐划一,缺乏多样性。高校的个性化最终应归结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我国高校目前表现为简单划一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没有体现出层次和类型要求的不同特点。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缺乏差异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结构划一,缺乏针对性;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无论是理论型研究人才还是应用型实用人才,培养路径基本一致。这种缺乏个性的“大一统”、“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方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创造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五)校园文化相似,缺乏独特性。校园文化最能反映高校的个性,是高校的灵魂。但目前很多高校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仅以校训为例,各高校校训词语雷同、风格类似,千篇一律的现象屡见不鲜。据陈肃对102所大学校训进行统计:102所大学校训涉及用词总共才76个,在这些校训词汇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使用频率分别高达52.9%、45.1%、63.7%、49.0%。校园文化的相似,不仅无法体现各高校自身的个性、生命力与价值观,而且在师生中的认同度低、感召力不强,更难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共鸣。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个性化发展的措施

促进高校个性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一)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是高校个性化发展最重要的外部条件。首先,政府必须转变对高校的管理方式。一要加强对高校分类问题研究,构建合理的高校分类分层体系。通过建立高校分类标准和合理定位的机制,构建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系统,强化从事不同层次教育高校的区别。二要建立分类分层投资的高校拨款制度,引导高校正确定位。目前,高校获得经费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各校的规模和培养学生的层次,这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高校盲目扩大规模,力图提升学校层次。三要重构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估体系。政府要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建立多层次的评估体系,不能简单地确定一个统一的模式或标准来规范所有的学校,应逐步建立一套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以保证各高校的起点公平。可喜的是,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个性化的政策性意见和操作性较强的举措。比如,明确提出了要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等等。其次,必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实行举办权、管理权、办学权的分离,使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机构设置、经费使用等可以由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决定。

(二)确立高校个性化发展理念,准确合理定位。高校个性化发展必须要有创新型的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办学理念的选择要依据建设个性化高校的奋斗目标,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和行业特色,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高校发展所提出的需求及所能提供的支撑,确定不同的办学定位,谋划不同的办学模式与发展途径,构建不同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不同的目标追求[5]。实施个性化办学,要找准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在一所高校的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准确合理的办学定位要求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所处区位,所承担的职能以及学校的性质、层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第一,要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上科学地选择学校定位;第二,要从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上科学选择学校定位;第三,要从学校所处的科类结构层面上选择学校定位。

(三)确立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体系,打造优势学科。一所高校不可能具有高等教育的所有类型、所有层次和所有功能,只有依靠专业的个性特征才能求得发展。个性化的专业首先体现的是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其次是充分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师资特色、教学特色;第三是在人才培养上保证人才的专业素养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要力争打造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学科专业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学科专业。综观国内外知名大学,都拥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优势学科专业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标志,它们构筑和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一所学校把所有学科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是不现实的,但大力建设一批优势学科专业,以此带动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高校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是高等教育个性化的最终目标。教育只有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高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旨在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层次性,针对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突破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于人才培养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人才培养结构的设计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又要满足和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应符合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定位相统一。其次,要突出人才综合素质充分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营造宽松的人才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五)培育个性化校园文化,塑造高校个性之魂。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校园文化的个性化是高校办学个性化的综合表现和直接反映。校园文化的个性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管理文化的个性、精神文化的个性、学术文化的个性、环境文化的个性的综合和张扬,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和个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培育个性化校园文化,首先要高度重视大学校园建设。大学校园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学术、大学师生活动的载体,也是一所大学的外在形象。世界知名大学的校园糅合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种因素,从而构建了大学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精神品质和各具特色的学校氛围[6]。二是突出个性化的精神文化建设。强调学校精神文化个性化的建设,重视精神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大力弘扬个性化的学校精神。三是注重个性化的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制度文化个性化的建设,科学管理,促进严谨校风的形成。四是要注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培育,打造符合学校个性且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高校个性的形成。

[1]胡建华.大学办学个性化的内涵、必要性及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1,(1):68-70.

[2]张忠华.个性化:当代大学发展的理想追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27-30.

[3]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3,(1):40-44.

[4]周婧.我国高校办学目标定位趋同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5]毛景焕.论高等院校的自我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8-73.

[6]吴中平.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65-66.

A Survey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dividualiz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HAO Zhao-hu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dividualization has become a must.However,the school-running models are similar to one another,which does not meet the demands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Therefore,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transform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model,clarify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ies and innovative talent patterns and cultivate individualized campus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university;individualization;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G640.21

A

1671-0304(2011)06-0119-04

2011-08-30

郝朝辉(1969-),男,新疆额敏人,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

吴凌霄)

【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校园文化个性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