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珂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研究
田伟珂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后发优势理论指出,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与后进国家或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能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表现为一种势能优势。在我国发展还相当薄弱的医疗旅游业,由于有先发展国家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其后发优势是存在的。通过政府提供外部保证,旅游行业和医疗行业各自自身的努力,加之有效的营销,才能将其后发优势充分发挥,促进我国医疗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疗旅游;后发优势理论;发展策略
人类早期开展旅游活动的动机之一就是对健康的追求,在全球化大趋势的带动下,以健康为动机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成为世界新型旅游产业,并正在蓬勃发展,医疗旅游也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新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对“医疗旅游”的明确界定是: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及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
“后发优势”最早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西方学者提出以后,即引起了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诸多学者的关注,广泛应用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同时,由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到,国家鼓励自驾车旅游、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专项旅游市场的发展,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并将推进旅游业和工业、农业、体育、医疗等行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以及日前两会的“将由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牵头落实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等,都为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好环境。
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对的优势,这一思想最早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等提出的“相对有利条件论”。最早提出经济学意义上“后起性”概念的是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约翰·穆勒之后,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Gerschenkron)于1962年,阐述了“后起之益”说并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与后进国家或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能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表现为一种势能优势。
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提出了后发优势的五点内容。[1]继列维之后,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又提出了“追赶假说”。20世纪80年代,罗索夫斯基、南亮、大川一司以日本为背景,探讨了日本的后发优势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基本验证了格申克龙后发优势的客观性。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伯利兹、克鲁格曼的技术“蛙跳”模型和范艾肯的技术—经济趋同论。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研究,为后发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2]
国内很多学者对后发优势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但是,有关如何利用后发优势促进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国内研究的还较少,本文试图借鉴国外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的经验,为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国医疗旅游现状
我国的医疗旅游起源于古代众多医学家向山水求知文学的中医药之旅和温泉旅游等,现代的医疗旅游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三个方面。擅长的医疗项目有心脑血管、器官移植、口腔等。[3]虽然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启蒙阶段,不可否认我国一些有前瞻性的地区已经起步,医疗旅游得到了一定发展。
2010年6月上海推出中国首家医疗旅游行业门户——上海市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填补了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北京早期已兴起“快乐人生健康游”,2008年的北京奥运更是“催生”了北京的医疗旅游,并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开通了北京首家医疗旅游推广平台——中华医疗旅游网。海南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推出健康旅游,打造“健康岛”品牌,特别是三亚市的“中医疗养游”,在怡人的自然环境中接受传统中医疗法,在游玩中收获健康,日益得到游客们的推崇。另外,杭州、广西、广东等地医疗旅游业有一定程度的开展,如杭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推出健康旅游;桂林181医院建立医疗旅游综合楼;佛山市中医院和佛山国旅“联姻”,正式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医药保健游”等。[4]
整体而言,我国将医疗旅游作为旅游产业项目来开发的城市是少数,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中医保健游已开拓了部分市场,但尚处于混乱、无序发展状态,且规模普遍较小,各地富有特色的中医门派尚未充分发掘,也未开发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配套产品。
(二)我国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
我国拥有大量丰富且优质的天然旅游资源,传统中医、中药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等有独特的效果。此外,据医院的专家介绍,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进步较快,有些方面己经领先于世界水平,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旅游的重要产品。且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等低廉,医疗服务比较便宜,具有成为医疗旅游热门目的地的潜力,但是由于开发程度不够,很多优秀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推广,因此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
(一)完善后发优势发挥的“软环境”
1.保证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障医疗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在发展医疗旅游的同时,要保证本国公民享受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性,维护好本国医疗者的利益,保证本国人民就医的便利于医疗服务水平。我国目前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较大(占全国医院总数的71%),公立医院在确保公益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划分出专门的医院为医疗旅游的顾客服务,也可以鼓励私立医院和中外合作医疗机构来承担医疗旅游服务,从而与公立医院形成分工。
2.完善法律法规,让医疗旅游有法可依
医疗旅游是关系人们身体健康的旅游,完善和细化法律法规,既可以规范医疗旅游行业的发,更保障了医疗旅游者的权利。国际上现在还很少有关医疗旅游的专门法律或法规,我国的《旅游法》的编撰于2010年启动,目前正在起草中,或于2012年出台。为了提供完善的医疗旅游服务,我国应出台专门的国际医疗旅游法。由于一个医疗旅游案件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我国的医疗旅游法应尽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协调一致。
3.建立医疗旅游行业协会,规范医疗旅游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医疗旅游行业也应该建立这种行业协会,为医疗旅游的健康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做好医疗旅游内部组织协调,解决旅游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政府与旅游部门和医疗机构之间沟通中遇到的问题,维护行业内公平竞争,组织医疗旅游行业的技术交流合作等。[5]另一方面也方便对外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协作等,来保障我国医疗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夯实后发优势发挥的“硬基础”
1.提高医疗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高超的医疗技术是吸引医疗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也是开展医疗旅游的技术保障。我国的医疗水平虽然已有很大进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只有改善我国医疗技术的现状,促进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水平,通过JCI等国际认证,为医疗旅游者所信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2.引进先进的医疗设施,重视人才,完善医疗服务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我国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医疗旅游发展成熟国家的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如印度政府对医院实行星级标准管理,以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医疗及护理水平为基础,将其分为三星、四星和五星三个级别,就值得我国借鉴。[6]同时,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旅游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还需要积极培育外语医疗人才,提高国际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打好特色品牌
一方面要发掘中医疗养旅游资源的潜质。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以国外的经验,民族传统医学可为医疗旅游的发展增加砝码,如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就已吸引了部分欧美患者,成为印度发展医疗旅游的特色资源。因此,我们要继续保持中医疗养类医疗资源的优势。三亚中医院的中医药保健项目已经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人民的青睐,我国各地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中医门派尚未充分发掘。我国有56个民族,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果能将我国的多种医疗方式与其独特的民族风情、特色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将使我国的医疗旅游活动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令医疗旅游者印象深刻。比如开展蒙古医疗旅游可以把蒙医药治疗活动与学蒙古语、蒙古歌舞,吃奶豆腐、奶果子,住蒙古包、穿蒙族服饰,参加“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等民间节庆活动结合起来。[6]依据各民族的特色制定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医疗旅游项目,形成最具吸引力的医疗旅游活动。通过这些特色的医疗旅游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旅游品牌,拓展我国医疗旅游的客源市场。
(四)加大医疗旅游宣传与促销力度
我国目前开展有国外“中国月/周”和“医疗文化月/周”等文化宣传方式,但只是医疗机构的单方面的宣传,应当加强和旅游行业的协作,在各种国际旅游节中插入医疗、健康的观念和产品,也可以参加国际旅游博览会和策划包装一些医疗旅游节庆活动,促进旅游和医疗事业的紧密融合,提升我国医疗旅游的影响力。首先,要有我国政府出台有关医疗旅游发展的宣传策略,制定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规划。把一些相似的资源整合发展,避免资源重置和浪费,促进我国医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在进行医疗旅游的营销时,应实施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对不同国家的医疗旅游者,应根据其国家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销售。比如对欧洲等因医疗保险局限而参加医疗旅游的国家,既要突出我国医疗旅游业技术的先进,医疗费用的低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我国多样化的医疗旅游项目和及时的活动安排。同时,要积极运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营销方式,比如,网络营销、体验营销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关键时期,旅游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外延式发展是旅游业进行深度挖掘的一个方向。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这项新产业,有利于解决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调等问题。同时,对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新型旅游需求意义深远。结合我国国情,提高医疗水平,打造品牌,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将会有长足发展。
[1]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Alexander Gerschenkron.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Harvard university,1962.
[3]刘炳献.医疗旅游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03-104.
[4]刘庭芳,苏延芳,苏承馥.亚洲医疗旅游产业探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2005,13(11):74-77.
[5]张文菊.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胡卫华.我国发展医疗入境旅游的机会、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