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小学作文教学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刘济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观察是作者凭借感官知觉自然和社会现象以获取写作材料的过程。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注意观察的顺序,观察时全面细致,抓住被观察对象的特点,五官并用,将情感融入观察的全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小学生;观察能力;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除了有“看”的意思外,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的意思。它就好像了解万物的“窗口”,又好比拍摄照片的“镜头”。要想获得充足的写作材料,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光靠视觉——眼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五官,也就是耳、目、口、鼻、身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体察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包括动物、植物和静物),全面开启多种获取写作材料的通道。做到不但观形态、听音响、辨味道,而且还要感觉事物的冷暖。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
观察点是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有固定的,也有移动的。固定的就是站在一个地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等等。如果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那么写出的文章就很可能犯杂乱无章的毛病。有个同学观察小猫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只小猫有长长的胡子,浑身长着白白的毛。圆圆的眼睛乌黑发亮,弯弯的小尾巴一翘一翘的。红红的小嘴,雪白的牙齿,像是在对人笑。在阳光的照耀下,眼睛眯成一条缝,身上闪着银光。
这个同学写小猫有没有顺序呢?读完这段话,我们的回答是:没有顺序。他先写猫的胡子,再写身上的毛,然后写眼睛,接着写尾巴,紧接着回过头写嘴巴和牙齿,最后又写身上的毛。短短的一段话给人以颠三倒四的感觉。写得没有条理,实际上是观察没有顺序。如果这个同学按照头——身——尾这样的顺序来写,那么表达时就不会这样乱了。另有个同学按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家里的书柜,作文时也按这个顺序写:
在房间的南面,摆着一个浅黄色的书柜。书柜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有两扇玻璃门,里面又分三格。最上面一格装的是经典著作,如《邓小平文选》、《列宁选集》、《鲁迅杂文集》……;中间一格装的是我的课外书:《不会作文怎么办》、《130个科学游戏》、《十万个为什么》、《格列佛游记》等;下面一格装的是妈妈的教学工具书和参考书,如《现代汉语辞典》、《写作一百例》、《唐诗鉴赏辞典》、《学会把作文写具体》等;下面一层装的是爸爸订的各种报刊的合订本,放得整整齐齐……
这段话写得很有条理。它告诉我们,要想习作有条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告诉他们观察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了。
怎样才算观察细致呢?一要看全,二要看细。
看全,就是了解事物的全貌、变化过程和它的来龙去脉;看细,就是了解事物的细枝末节,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观察做到一“全”二“细”,作文才能写得具体形象。
有个小学生记叙老师在课堂上做的“水下火山”的小实验,由于看得不全面不细致,写得十分简单:
只见从墨水瓶里升起一股水柱,渐渐布满整个广口瓶。那景象就如火山爆发一样。
红墨水从墨水瓶里升起到布满整个广口瓶,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位同学没有把这个过程观察全。另外,在变化过程中,水柱的色彩和形态是怎样的,他也没有看仔细,因此上面这段话就写得很笼统。后来,老师把实验又做了一遍,实验前还提出了观察的要求。那个同学对自己写的“小练笔”进行了如下的修改:
老师把盛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广口瓶的水中,奇迹发生了。只见一缕缕红色水柱从墨水瓶口升起,那水柱像一条火舌直冲广口瓶的水面。水柱的颜色由浓变淡,形状由细变粗,真像火山喷吐着炙热的岩浆。接着“岩浆”又沿着水面向四周蔓延,那景象犹如夏日傍晚满天的红霞。后来,“岩浆”又沿着瓶壁渐渐向下扩散,不一会儿,整个广口瓶里的水都被染成淡红色了[1]。
修改后的这段“小练笔”,不但写出了“水柱冲向水面”、“向四周蔓延”、“向下扩散”直到广口瓶里的水被“全部染红”的实验全过程,而且细致地写出了水的形状和颜色的逐渐变化,给人以具体、真切的印象。这个例子说明:要想写得具体,就要看得全面、仔细。
观察要抓住特点。什么叫特点呢?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其他事物所没有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比如说,小乌龟翻身有它的特点,它先是伸出头颈朝地上一顶,四肢一划,然后硬壳一弓,身子翻过来了。又如,长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就与众不同,它是嫩红色的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样,长在茎上。小乌龟翻身的样子,爬山虎的脚,便是它们各自的特点。只有观察时抓住了特点,作文时才能写得逼真。请看下面两个观察实例。
第一个例子,是对人物的观察。
一个星期天,吴刚和吴玲兄妹两人在家。一位客人来找他们的爸爸,一看大人没在家,说了几句话就走了。等爸爸回来后,吴刚急忙告诉爸爸有人来找,但忘了问姓名。爸爸问来人长的模样。吴刚说:“一个老伯伯,大约五十多岁,穿一身蓝工作服。”爸爸听后怎么想也想不出是谁。这时,妹妹吴玲开了腔:“爸爸,这个人大高个,头又圆又大,黑黑的脸上有疙瘩,连鬓胡子特别浓,一说话牙齿全露在外面,吸起烟来一口连一口。”他爸爸又追问一句:“是不是说起话来特别快?”兄妹两个齐声说:“对。”爸爸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他是我们车间的‘活张飞’陈超。”[2]
从这个例子可知道,吴刚由于没有抓住客人的特征,爸爸听了他的介绍,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什么人。而妹妹吴玲因为抓住了客人“活张飞”的特点,所以爸爸一下子就能猜出这人是谁。如果让吴玲描写人物的外貌,就能做到写谁像谁。
第二个例子,是对班集体的观察。
同一个班级的两个同学,都写《我们这个班》,但写的内容大不相同。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说起我们这个班,你一定不熟悉吧。我们这个班——(2)班,是由四十七名男、女同学组成的大集体。在年级里,我们是齐步前进的好集体;在学校里,我们是友爱互助,得奖最多的先进中队。
这篇作文中的“50名男、女同学”、“齐步前进”、“友爱互助”,写的是大多数班集体的共同特点,因而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另一个同学的写法就不同了:
我们这个班,在学校里算是挺有趣的一个班。拿同学长得高、矮、胖、瘦来说吧,就占了几个“最”字。如果六年级四个班的全体同学往操场上一站,最高的同学是我们班的张添;最矮小的同学也在我们班,那就是阮峰了;要说胖的,田宇同学可算得上是个“大胖子”;要说瘦的,徐波同学瘦得皮包骨头,活像一只小瘦猴。另外,还有两个“最”:说话噪音最大的是王涛同学,许多人同时说话,他的声音最先传入人的耳朵,大家都叫他“高音喇叭”;说话的声音最小的是张星同学,只有静得掉一根针都听得见的时候,大家才能听到他说话的声音。他们真是各有姿态,各具特点,你说我们班有趣吗?
第二个同学之所以把班上胖、瘦、高、矮各种形象的同学写得这么有趣,就是因为他平时善于观察,而且观察时抓住了对象的特点,所以下笔时,各具特点的同学就一个个跃然纸上了。
要使观察深入,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眼、耳、鼻、舌、身、脑并用。因为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的,在观察时仅仅用眼睛看一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调动自己身上各种感觉器官,用眼仔细看看,用耳仔细听听,用鼻仔细闻闻,用口仔细尝尝,用手仔细摸摸,用脑仔细想想,才能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事物,获得正确的认识。请看下面一段小学生的作文:
妈妈端着一小盘花生米走进厨房。花生米那一个个小小的椭圆的身上,穿着粉红色的外衣。妈妈把它们一古脑儿倒进了滚烫的油锅里。锅里便劈劈啪啪地响了起来,不时还有几个“调皮鬼”蹦蹦跳跳的。铲子不停地翻炒着,不一会儿花生米那粉红色的外衣变成了红色的油外套,并且发出的响声。这时妈妈把它们铲到盘中,又往上面撒了一些玉屑似的精盐。一股香味直冲鼻孔,真让人垂涎欲滴,咬一个真叫脆,吃一粒满口香。转眼间一盘花生米被我一扫而光。
作者为什么能把炒花生米写得这样生动?因为他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等各种器官,进行了综合观察。眼,看到了花生米的形状(椭圆形)、颜色(粉红到红)、状态(蹦蹦跳跳)和妈妈的动作(倒……翻……铲……撒);耳朵听到了花生米在油锅中的响声(劈劈啪啪,滋滋);鼻子闻到了香味(直冲鼻孔);嘴尝到了味道(香、脆)。这样,作者就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妈妈当时炒花生米的真切情景,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反之,如果小作者仅仅写自己眼睛看到的情况,那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观察时不光是要知事、明理,还要动情。先要感知事物,才能认识事物,这还不够,还要带着情感去感受事物,热爱、赞颂那些美好的事物,痛恨、鞭挞那些丑恶的事物。如果我们对观察的事物真正动了情,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表达的欲望,也就是写作欲,这样,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满腹话语,不吐不快。人们平时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就是说文章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外,同时还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正因为这样,文章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那么,怎样带着情感去观察呢?
(一)热爱生活
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才会觉得生活有意义,他才能满怀热情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情不自禁地要去表现它们,赞美它们。
(二)明辨是非
人的情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由人们的思想、观点、经历等决定的。一个人应有正确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就是说,要能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同时还要有爱憎分明的感情。即所谓能爱能恨,有情有梦。
(三)身临其境
当你去观察,去感受的时候,你应该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分子,而不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这样,在观察时你就会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你所观察的事物融为一体。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荷花》这篇课文,由于作者事先带着强烈的热爱荷花的情感去观察荷花,最后竟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朵迎风起舞的荷花了。
(四)趁热打铁
当你在观察中被你所观察的事物感动,情不自禁时,要及时把所观察到的情形和自己的情感写出来,这样才能真切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融进自己的感情。不要等到过了一段时间,观察的印象模糊了,情感也淡薄了再去写,应该进行“热处理”——趁热打铁。
如有个小学生观察春雨,就是带着情感去观察的:
蒙蒙细雨向大地飞洒着,洼地上已是清亮亮的一片,浅浅的水映照出天上黑云和人的倒影。一阵微风拂过,水面上泛起层层的小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雨落在小草上,看,草儿轻轻地在微风中摇动,雨珠顺着它那翠绿的茎滑下来,一下子钻到土里,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雨儿又向花撒去,沙沙沙……这一定是它在唱春天的歌。你看:野麦子已披上了绿装,向日葵开了花,金灿灿的十分喜人;老杨树抖抖润湿的身子向小雨微笑着,笑着笑着,它也变绿了。
雨儿又飞到了屋檐下,于是小鸟鸣叫着,在雨中卖弄着清脆的歌喉。
雨儿又撒到了田野上,立刻,山葱茏起来了,小溪的水也渐渐涨起来了,一切都那么清新明亮。
雨儿又飘到校园,于是,小学生们欢呼着,在雨中玩耍,张开嘴让甜甜的雨珠落到嘴里去……
啊!蒙蒙的细雨,你献给了大地一片花红草绿的原野,你是春天的辛勤的使者![3]
你看,小作者随着春雨的足迹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渗透着欢快、喜悦之情。
[1]吴忠豪.小学生学作文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刘济远.小学作文导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济远.如何引导学生学作文与学做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On theCultivation ofPrimaryStudents’ObservingAbilityin Writing Teaching
LIU Ji-yua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Observing isthe process that the author searches for writing materials through feeling nature and social phenomena.Observing abi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writing ability.During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eaching,the teacher should direct the students to observ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orders of observing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observed object.The teacher should cultivate the students’observing ability with plans step by step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riting teaching.
primary students;observing ability;writing teaching
G623.24
A
1674-831X(2011)02-0009-04
2011-01-23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FHB070401)
刘济远(1958-),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