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粮食生产具有“波动中增长”特征。1978~2010年期间湖南粮食生产先后出现了7个波动周期,人均粮食产量先后出现8个波动周期,每个波动周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粮食生产波动第六个周期的2002年和2003年湖南省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377.35公斤和366.62公斤,低于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分析认为,湖南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投入比重波动较大。上世纪80年代,农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稳定在30%以上,1983年甚至高达49.9%。上世纪90年代后,这一比重波动较大,1997年农业投资比重为34.43%。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投资比重逐年下滑,至2009年下降到10.59%。2010年虽然略有上升,但也仅占10.65%。农业投入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粮食产量和人均产量的波动。
二是相关体制改革变动频繁。1985年国家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此后逐渐演变成强制定购并形成了粮食收购“双轨制”,国内粮食价格随后逐渐回升,粮食产量逐渐增加,并出现粮食过剩的局面。90年代,中央通过“省长负责制”等手段对粮食生产进行行政干预,对非国有粮食经营主体严加规制,同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全国粮食持续增产。但保护价政策导致国有粮食企业巨额亏损,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粮食改革,1998年颁布的《粮食收购条例》以政府法规形式禁止非国有粮食经营主体向农民收购余粮,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随之出现徘徊局面。2002年退耕还林政策也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近年来,随着废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粮食生产逐渐回升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进一步增产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是水旱灾害严重频发。湖南地形复杂,生态破坏严重,水旱两灾极为频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旱灾发生极为频繁,其中又以1985年、1990年和2003年的旱灾最为严重。特别是2003年,湖南旱灾受灾面积达2843万亩,相当于粮食播种面积的37.29%,使得湖南粮食产量降至20年来最低值,湖南人均粮食产量也低于国家粮食安全线。
要提高湖南的粮食生产水平,确保湖南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需从四方面入手。其一,建立现代农业支持体系,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政府应大力投资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真正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其二,理顺粮食生产流通机制,夯实粮食稳步增产的制度基础。在确保农民增收的前提下,适当理顺粮价和粮食流通机制,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还可以打击粮食走私和外资炒粮等行为。其三,扭转对于水利事业的忽视,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其四,结合水资源状况和水利设施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水旱轮作或旱作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