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与生态文明

2011-08-15 00:52周艳芳
关键词:自然界神话文明

周艳芳

(湘南学院 外语系,湖南 郴州423000)

中国神话与生态文明

周艳芳

(湘南学院 外语系,湖南 郴州423000)

中国神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神话故事中有许多关于生态观点的描写。本文以中国神话中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三个故事为例,分析了神话故事中的生态观念。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神话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中国神话;生态文明;途径

一、中国神话中的生态观念

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人类幼年时期通过幻想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命探索、部族战争、劳动生活的稚拙的解说。中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其中大量的神话作品涉及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出人类对自然征服的欲望。

我们取其中几个经典的故事作为例证。《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段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曾被列入中学教材,教育青少年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大部分读者都是从这一角度理解这个故事的。然而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愚公移山的举动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了“出入之迂”,既使遇到如此大的困难,不惜牺牲子子孙孙,搬走两座大山。这反映了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关系时的人类中心主义。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还有很多与此相似的经典。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传统认为夸父是逐日的英雄,或者认为夸父的行为时自不量力的英雄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夸父的行为反映了人类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征服自然的野心。同时,夸父在逐日的过程中,将黄河、渭河的水喝干,还想“北饮大泽”。而大泽是“群鸟所生及所解”,饮完后,群鸟将失去生命之源,失去栖息之所。这才是最为严重的后果。

另一则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则更大。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后羿不仅用弓箭射落了太阳,还射死了飞禽走兽,被人们视为英雄,反应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企图战胜自然、控制自然的美好愿望。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同时,这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应。人类企图将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享有任意处置万物,为人类所用的权利。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①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全体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②,并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③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的使用“生态文明”这个说法,但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 “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④。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⑤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考察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指出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的本质必然会造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紧张,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发展模式。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科学技术对自然界大规模的开发和掠夺,人类与自然界最初的统一关系被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然而这并没有引起人类的足够重视,人类还陶醉于每一次胜利征服的喜悦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这种掠夺以及随之而来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随着近代大工业潮及其“工业文明”的出现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人类与自然界处于前所未有的对立状态。严峻的生态环境现实促使人们开始认真和严肃的审视以往和现在对待生态环境的做法和态度。生态环境及其保护问题受到人类的高度重视。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对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持续的物质资料,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短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得不相互争夺资源,矛盾冲突加剧,地区间不稳定因素增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地区之间的和平和稳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最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三、基于中国神话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神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发挥中国神话的作用。

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国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积极因素,鼓舞我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中国神话中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与斗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纯贞爱情的沤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神话传说中积极向上的进取、拼搏精神,仍然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源源不竭的动力。人类自产生之后开始大肆掠夺自然界中的资源,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逐渐上升到最高峰。千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这也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但发展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社会的主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清楚,同时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其次,加强中国神话故事的发掘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中国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中,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以及对实践结果的评价上都缺乏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主宰,掌握、控制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可以对自然界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和改造。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从这个角度出发,用生态的观点、理论解读中国神话是中国神话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解读中国神话故事是对中国神话故事解读的创新,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摆脱传统分析的局限,对中国神话故事形成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才能够发觉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生态观念的缺失。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中国神话故事的新的解读,使更多的人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神话。

第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中国神话中很多故事的主人公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牺牲个人利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挖掘道德教育的素材,以提高民众的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应当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和生态义务三个方面。首先,生态善恶。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其次,生态良心。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规范。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最后,生态义务。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自觉担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四、结语

虽然环境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普遍存在,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在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方面取得成绩,坚信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英明领导之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中,凝聚多方力量,我们最终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 释:

①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学习时报,2006年9月27号。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③王世谊:《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时代意义》,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页。

猜你喜欢
自然界神话文明
东方神话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例说“自然界的水”
神话谢幕
对不文明说“不”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