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邵氏闻见录》中王安石的交友观

2011-08-15 00:52章文明
关键词:邵氏新法司马光

章文明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试论《邵氏闻见录》中王安石的交友观

章文明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邵氏闻见录》一书对王安石及其交友的记录有一定的偏见,参之以《宋史》等资料则能比较全面地展现王安石的交友观。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体现不同的交友观。

邵氏闻见录;王安石;交友观

王安石(1020~1101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时年二十二岁,宋人邵伯温撰写的《邵氏闻见录》对这位政治家同时又是古文大家和诗人的王安石十分重视。《邵氏闻见录》中卷一之卷十六多有涉及王安石的事迹及其变法的记录,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政治褒贬,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但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王安石这个人,这也是我们研究王安石交友方面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本文兹就《邵氏闻见录》所记并参之以《宋史》等对王安石其人的突出个性特点,略作介绍。

一、任参知政事之前,攀附名士以自重

王安石在主持变法之前,甚得士林推崇,所谓“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①,但在邵伯温笔下的王安石却是一个大奸似忠、大诈似信的伪君子。

熙宁前二三十年间,王安石与当时名臣有较多交往,韩琦曾是王安石的上司,欧阳修、富弼、文彦博都曾推荐过王安石,韩绛、韩维、吕公著与安石自青年时期就有文字来往,司马光与王安石则互相推许已久。熙宁变法后,这些名臣成为王安石的政敌,或成为持不同政见者,这一转变在笔记小说中有较多的载录,但载录的故事多带有非议王安石的性质。如前揭王安石自仁宗嘉祐以来已名重士林“学问文章,知名当世”,但在邵伯温的笔下王安石却是善于攀附名士以自重的人。

安石在仁宗时,论立英宗为皇子,与韩魏公不合,故不敢入朝。安石虽高科有文学,本远人,未为中朝士大夫所服,乃深交韩、吕二家兄弟。韩、吕朝廷之臣室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韩,即出于吕。韩氏兄弟绛字子华,与安石同年高科,维字持国,学术尤高,不出仕,用大臣荐入馆。吕氏公著字诲叔,最贤,亦与安石为同年进士。子华、持国、诲叔,争扬于朝,安石之名始盛,安石又结一时名德如司马君实辈,皆相善。先是治年间,神宗为颍王,持国翊善,每讲经义,神宗称善。持国曰:“非某之说,某友王安石之说。”至神宗即位,乃召安石,以至大用。②

《宋人轶事汇编》亦载有: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时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宴终日,他人罕得预,时目为“嘉佑四友”。③

从中了解到王安石为获得权力和施政行道,事前作了周密的准备,他精心选择结交对象以储备政治人际资源,而这又是通过日常的交游宴集来完成的。

王安石中举之时,得到范仲淹的赏识。王安石比范仲淹小32岁,父亲王益与范仲淹正是同年进士,但两人没有过多的交往。王安石对范仲淹仰慕已久,在庆历八年,赴鄞县县令之后,特意前往杭州拜访范仲淹,写了《上杭州范资政启》和《谢范资政启》等文,用“粹玉之彩,开眉宇以照人;缛星之文,借谈端而饰物”等语来表达自己的瞻仰之情。而范仲淹也很欣赏他的特立独行,多次在士大夫中赞赏他,并向朝廷举荐,由此王安石在士林中一步步得到推崇。范仲淹去世后,王安石写了上《祭范颖州仲淹文》,极度赞扬范仲淹支持的“庆历新政”,并为新政的半途而废充满了惋惜。后来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后,就立志矫变世俗。

二、任参政后,斥旧老大臣而近小人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出任参知政事,之后便积极推行“熙宁变法”,专信小人,斥逐忠良,拒绝直谏,自以为是。王安石思想峻急,对祖宗法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实行新法的过程中,需要人们大力支持,虽是君子与小人并用,但是对两者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支持新法的人,就会大胆任用并加以提拔;反对新法的人,即使是师友,也会与之断绝关系并加以贬斥。

(一)斥绝君子,对他们的谏疏不管不顾

他看重元祐老臣的力量,但是当这群力量不能为之所用时,会毅然地将他们贬官或流放至外地,希望改革的绊脚石越少越好。受贬斥的不仅是与之有师友关系的吕晦叔,还包括司马光、苏轼、范纯仁等人。为改革成功,不惜与欧阳修、弟弟王安国等人断交。

韩琦是三朝重臣,尤反青苗法。笔记小说有较多王安石与韩琦交往的故事,《邵氏闻见录》中记有韩琦知扬州时与王安石产生嫌隙。原因是王安石饱读诗书迂阔而受到韩琦的误解,以为韩琦调侃自己,可见王安石是一个气度狭小的人物。

韩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荆公初及第为佥判,每读书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漱。魏公见荆公少年。疑夜饮放逸,一日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魏公后知荆公之贤,欲收之门下,荆公初不屈。故荆公《日录》,短魏公为多,每曰:“韩公但形相好尔”。作《通虎图诗》以诋之。④

反对新法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本与王安石关系不错,然新旧党争日趋激烈后,王安石反对皇帝任用司马光,说他“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⑤王安石此番话没有显然客观评价司马光的为人,只是希望皇帝打消任用司马光的念头,尽可能减少推行新法的阻力。

吕晦叔与王安石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王安石对他的态度变化在卷十二中记:“王荆公与吕申公素相厚,荆公尝曰:‘吕十六不作相,天下不太平。’又曰:‘晦叔作相,吾辈可以言仕矣。’其重之如此。议按举时,其论尚同。荆公荐申公为中丞,欲其为助,故申公初多举条例司人作台官。既而天下苦条例司为民害,申公乃言新法不便。荆公怒其叛己,始有逐申公意矣。方其荐申公为中丞,其辞以谓有八元、八凯之贤,未半年,所论不同,复谓有欢兜、共工之奸,荆公之喜怒如此。”⑥王安石肯定吕晦叔有相才,是希望能帮他施行新法,可事实上没有得到他的帮助,于是就说吕晦叔有欢兜、共工之奸。王安石的交友观是随着自己地位的变化而异的。

王安石的这种同则合、不同则去之的用人观念,在《宋史》卷三百四十四的王觉传中亦有所记载,王安石早与觉善,以为觉能帮助他,后青苗法行,觉奏其妄。“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且言:‘如陈留一县,前后晓示,情愿请钱,卒无一人至者,故陈留不散一钱。以此见民实不愿与官中相交。所有体量,望赐寝罢。’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⑦

(二)崇信小人,一任而不改

王安石变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背后却牵动着众多的利益集团。反对新法的官员纷纷去职,而支持新法又资历尚浅的官员被迅速提拔。王安石引蔡京入朝当权,吕本中认为“宣和之患,自熙宁至宣和,小人用事六十余年,奸幸之积久矣”。⑧

王安石在实行新法的过程中,“退故老大臣,用新近少年。”⑨果断而刚愎自用。所论同则荐举之,所论不同则相绝。经他提拔的有章淳、李定、舒亶、曾布等人,对改革“祖宗之法”持反对意见的士大夫们多为正直不屈之士,王安石“汲引亲党,盘据要津,挤排异己,占固权宠。”⑨《宋史》卷四百三十五中亦有详细记载:“至王安石则不然,斥绝君子,一去而不还;崇信小人,一任则不改。故其败当时之政,为后世之害者,皆小人也。”⑩王安石起用的新近少年把“新旧之法”彻头彻尾的演变成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徽宗时期的蔡京、高俅、童贯、李彦等六贼利用王安石的声望,将新法变成揽财害民的工具。

王安石扶持门生吕惠卿,纵容他膨胀自己的势力,希望能帮助自己实施新法,后来却成了王安石的政敌,迫使王安石两度罢相。吕惠卿为了扳倒王安石从而自己独掌大权,企图诬陷他参与谋反,王安石澄清后很快恢复了相位。吕惠卿还发出了致命的一击,他将王安石欺君的私人信件交给神宗,里面有“无使上知”等字号,于是王安石被迫请求辞职,结束政治生涯。王安石至晚年仍对遭吕惠卿陷害一事耿耿于怀。“王荆公晚年于钟山书院多写’福建子’三字,盖悔恨于吕惠卿者,恨为惠卿所陷,悔为惠卿所误也。”吕惠卿即福建人,王安石对他的忘恩负义反复用“福建子”三字加以蔑视。

三、罢相后退居钟山,与旧友作书相问

由于改革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多数改革派的急功近利等因素使得改革举步维艰,王安石对改革极度心灰意冷,决定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此时,远离官场和矛盾中心的王安石不再自信执拗,慷慨激昂。尤其当唯一的爱子王雱去世后,他常骑驴出入寺庙,结交高僧,吟诗念佛。

《邵氏》卷十二中记有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对其侄王防的言语:“吾昔好交游甚多,皆以国事相绝,今居闲复欲作书相问。”王安石从权力中心退回到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心境也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此时不再受国事的干扰,与昔日好友再次秉烛西窗。

正当王安石晚年孤寂冷清时,经历了“乌台诗案”从黄州前往汝州的政敌苏东坡,特意绕道去金陵拜访他,希望能上书仁宗效仿祖宗以仁厚治天下。《邵氏》卷十二:“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当年也是因为吕惠卿的离间,两人疏远。在他处于权力颠峰的时候,苏轼没有登门,此时苏轼的到来,让王安石极为感动,亲往迎接,但并没有答应苏轼的请求。苏东坡把五言古诗《同王胜之游蒋山》给王安石,看后说:“余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之句。”又敲着桌子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心里满是佩服之情,并次东坡韵作《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三人时而游山玩水,时而吟诗作赋,时而谈佛论禅。这二十多天的相知,彻底化解了彼此的恩怨,使得两人从政敌转为文学挚友,相识恨晚。“其始欲买田金陵,蔗几得陪杖履,考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并不难矣”。王安石的美意,苏轼还是婉拒了。到了汝州后,还给王安石来过两封信回忆两人推心置腹的交谈。

王安石早年倚名士以自重,任参政后,对待政敌的态度也无疑是足够宽容的,最高的惩罚也只是外放和降职,从不罗织罪名用阴谋去陷害对手,特别是,从未企图置对手于死地即使当时旧党的领袖如司马光,在评价王安石的人格:“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后来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虽卧病在床,仍建议朝廷厚加赠恤:“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大哉。”

注 释:

①⑨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3页。

②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6页。

④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宋史》卷三百三十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⑦《宋史》卷三百四十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⑧《大宋宣和遗事》,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⑩《宋史》卷四百三十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邵氏新法司马光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司马光“警枕”夜读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
新法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