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耀富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3)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发展循环经济
关耀富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3)
近年来,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对于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面临生态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湖北省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省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面临生态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突出。
湖北是经济大省,但资源禀赋较差。无论是维持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资源,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都严重短缺,这一矛盾在“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将更加突出。
形成资源、环境双重巨大压力和瓶颈制约的根本原因在于增长方式的粗放性。湖北的经济发展属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在粗放增长方式下,尽管实现了高速度,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在经济增长加速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增长方式的进一步粗放,已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理想状态,是 “资源的消耗速率趋近于零”、“生态环境的退化速率趋近于零”。循环经济的目的不在循环,而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要通过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生态化耦合,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三赢”。
湖北应以改造提升矿产业为重点,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矿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要积极依托矿产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矿产业优化升级。一是着眼于推进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着眼于深加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三是着眼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共生组合,加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四是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途径,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湖北具备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最重要的途径和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构建主导产业优势鲜明、独一性产业形成强势、区域性产业互为补充、地方性特色产品尽显特色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科学编制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科学界定各类特色农业适生区,优化发展布局,做到产业适生区的合理覆盖,科学合理有序地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二是集中突破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优势主导产业,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使这些产业获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四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通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五是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标准。
以发展水电能源为重点,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水电能源、农业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可反复使用的能源,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科学发展水电能源。湖北西部地区水力资源丰富。要依托水力资源优势,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优化电站布局,全面加快流域梯级电站综合开发,把丰富的水力资源转化为显示的经济效益。注重开发利用电站库区的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水面养殖产业,注重实现水电能源开发与当地高耗能产业开发的有效对接,实现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注重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加强库区防洪减灾、泥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使水电能源开发成为利用水能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要围绕保护农业生态和改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在适应发展沼气的地区积极建设一批“一池三改”户用沼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联户沼气、校园沼气和秸杆综合利用工程,积极推广综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推进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三是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业生物质等新兴能源。
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各类循环型服务业。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的特点,是“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湖北省特别是鄂西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通过旅游业推动湖北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变。一是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提高鄂西旅游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接待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四是推进旅游与生态的融合。五是加快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着力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顺应循环经济由企业“小循环”向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发展的规律,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在企业层面,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设计,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企业。在园区层面,在先行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方式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将各类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产业聚落的生态型园区。同时结合不同地域特点,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先进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消费方式,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学校、医院,循环型城镇、社区、农村和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全社会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的自觉和自律,更需要社会公众和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各级政府、企业、组织、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逐步变成社会及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坚持制度创新,研究提出支持政策。政府部门应发挥税收、金融、价格、财政等经济政策的作用,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前要重点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提出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政策,提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的政策等。
第三,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是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对各地区在全省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方式实行严格控制,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其进行补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新增点大力发展。
第四,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和先行先试的机会,尽快制定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法,并同时制定节能、节水和节约资源的法规,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的法规,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法规,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制度等。并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五,建立对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在湖北省尽快推行绿色GDP制度,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而建立考核干部政绩的“绿色”指标。考核干部政绩的绿色标准起码有五条:原材料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消耗耗强度,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第六,抓好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企业、地区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从试点示范入手,在企业、地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协调推进。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R].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
[5]诸大建,周建亮.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社会科学,1998,(10).
[7]陈锐,牛文远.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J].中国发展,2002, (2).
[8]陆气浩.推进微观循环经济的几个关键[J].污染防治技术,2003,(9).
[9]陶火生.论循环经济的生态学依据[J].理论与现代化,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