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1-08-15 00:48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关正春
河南科技 2011年2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体育

东北财经大学 津桥商学院 关正春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东北财经大学 津桥商学院 关正春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和功能的文化系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共同的体育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庞杂,涉及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校内外竞赛、学校体育法规等。但是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文化中未获得应有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较好,体育教学、课外锻炼、群体竞赛以及高水平运动等更是如火如荼,许多学校注重了对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却很少有学校把体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建设学校文化的角度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整体构思,尤其是没能做到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结构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综合近年来学术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氛围和环境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当今社会背景下,由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交融而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而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目前国内体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只是在具体划分上略有不同。一种观点认为,表层是运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深层是体育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外层为物质形态,即对象化了的自然;中层为制度、规则;内层为观念形态。还有人用“硬体育”和“软体育”来表述。所谓“硬体育”,是指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用具、服装及科研设备等,这实际上是指体育文化所依赖的物质部分。所谓“软体育”,是指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规章制度、知识技术、行为价值等,实际上是指体育文化的精神部分,或者在此基础上略加细分,可分为体育文化的制度部分和精神部分。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 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中展现的优美动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较好的健身功能,使体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欣赏体育竞赛等,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满足对力与美的追求,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复杂的、高水平的体育运动技能,学生能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进而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2.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与挫折,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百般呵护,心理比较脆弱,没有足够的承受困难的勇气和社会适应能力。再加上社会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3. 校园体育文化促使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强健的身体,人们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工作。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增加人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力。体育文化活动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在于体育精神,比如科学求实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要把体育精神与学风、校风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学校通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促使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体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

迄今为止,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已经历了10年时间。有的学者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描述,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整合、共识和氛围”,是特殊的“社会亚文化”;有的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认为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有的学者运用社会心理学来分析,认为校园文化是“心理水平状况与教育行为习惯的总和”;有的学者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将校园文化解释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上理论研究和表达的区间停留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在校园文化所体现的对象上,校园文化被分解为与人有关的文化和与物有关的文化。

相比较而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丰硕。一些学者将体育文化当作有效的教育资源和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增长点来加以阐释,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学校内部有形的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体育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健康的生存氛围”,其实质是校园文化理论的翻版,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高校体育文化的个性。

虽然采用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特质来演绎校园体育文化的做法不当,但从表象上揭示体育文化也是非常困难的。那种试图片面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容量和形式,通过体育精神的意境和教育功能,通过学生个体的体育实践和身心体验来解释体育文化的内涵,都只能是一种简单的、不成熟的归纳,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从而陷入理论研究上的形而上学。

笔者认为,从体育文化史来分析,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促进人类自我完善、追求进步的一个特定阶段的重要内容,一直面临着文化的抉择,有着不少难以被某一时代条件所左右和统摄的文化惯性。高校体育文化的目标指向因一味注重和突出社会需要,始终将个体需要置于社会需要的对立面上,在对整个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把握方面,一直以社会价值和群体观念来统帅和制约学校体育,个人的发展需要和个性意识的表达在体育文化精神中被放置在次要地位。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效应方面,理论的目光总是将某个阶段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当成体育文化力量的所在,这种短视行为至今在理论上的依然存在,如将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当成了体育文化发挥用武之地的两大阵地。显然,这种做法是含有了众多主观和牵强的成分。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一种交叉发展的关系。它既不是校园文化的分支与补充,也不是文化层面上的体育锻炼。仅仅从体育的意义上去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深度,终将被理论研究者视为陈旧的方式并被抛之脑后。只有纠正校园文化衍生体育文化的错误观点,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方面去探讨,才能把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质。

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 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 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宣传媒体的作用, 加强宣传高校体育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广大师生对高校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例如, 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普及体育科学知识, 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科学健身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对国际国内将要举行的各种体育赛事的宣传报道等。

2.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关键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对体育的兴趣,是指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情绪。它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它可以转化成为体育活动的动机,成为激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推动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加运动实践,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3. 体育课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形式。体育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宣传体育文化,组织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高校开设体育课,对体育文化的建设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方面是学生通过体育课能继续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体育课上老师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因此,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日后自觉积极坚持锻炼的习惯。它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可以转化成体育活动的动机,成为激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推动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让体育课不仅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组织性和趣味性,而且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提高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形成方面的作用,这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来说尤为重要。

4.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每个学校的环境、办学规模、教学条件都不同,而气候和环境更是各有差异,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自我特色的体育竞技活动来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认识到这点,纷纷以自我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开展颇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或户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不仅具有独特性,还能综合发展。各高校还应积极推进体育文化教学改革,让体育教学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5. 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加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经途径,因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首先应积极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把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在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要把意识和行为道德作为重要的内容,积极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大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挑战极限的先进事迹,以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其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应以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务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广大师生。师生们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自觉反映,它在体育实践中产生,为良好的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再者,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体育目的和意义的教育,要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当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更多人了解体育,参与体育并享受体育。

6. 深化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体育课程体系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现行课程主旨在于“育体”、“练身”、“增技”,难以发挥“健心”、“育人”之功能,严重影响了体育在跨世纪人才培养中特殊作用的发挥。深化现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将有力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健康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数量多,但质量亟待提高,普通高校一方面要拓宽师资补充渠道,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同时营建良好的科研氛围,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努力培养一支数量足、层次高、素质好、后劲大、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未来职业,使其确立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未来人才素质的优劣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淡化竞技,注重健身,确立“终身体育”意识,引进适应不同职业的身体训练方式已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需求。再次,教材选编要突出最新化、健康化。体育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依据,但现行教材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要。因此,把传统的体育课逐渐过渡到体育与健康课,并赋予原有教材以新的符合未来时代发展的内容。另外,教学方法突出现代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必将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后,课程评价体系要突出全面性、综合性。体育课程评价是确立体育课程目标,科学编制体育教材,判断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依据。要改革传统单一成绩评价方法,引进综合性评价,即将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

7. 积极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大力建设学校体育代表队并参加校际体育竞赛。校内体育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普通学生的竞赛项目,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调动学生参赛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校的运动项目水平和师资条件,组织校体育代表队,加强训练,参加校际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和对外体育交流,以体育为“名片”,一方面向外界展示学校的形象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对外体育交流,促进本校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同时寻找自身体育工作的差距,取长补短,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上台阶。

8. 加强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基础。随着在校学生增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对高校来说,体育设施与运动器材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前提,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要以物质设施为基础。

9. 办好校园体育节。体育节一般有“体育周”和“体育日”两种形式。“体育周”是集中利用一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除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宣传教育等内容外,还可以开展诸如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不仅可以活跃“体育周”的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日”一般是学校结合有意义的节日,以一天或半天时间开展体育活动。由于时间较短,可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或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也可举办一些小型分散的体育文化活动。

五、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1. 要有明确的目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至关重要。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围绕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本校特点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作为宗旨。体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科学体系。当代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科学涉及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力学、训练学、心理学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抓住学生普遍学习体育的实际,结合学校教育目的,在强调各种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加强体育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激励学生去学科学、爱科学。

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注重本土化和民族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要保持自身在文化上的独立性。高校学习外国先进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理念的目的在于丰富民族的体育文化。奥运会是一种世界性的竞技体育形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林匹克文化也被纳入了各国体育文化的范畴。体育文化的传播并不表示强调体育教育模式的一致性,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并不是唯一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保持和发扬体育文化传统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强调体育文化建设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要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上再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的阵地和摇篮,东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明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也只有这样,高校的文化创新对全人类的体育文明的贡献才会实现。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加强引导,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目标作为建设方向。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余暇体育文化活动向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方面发展。要发挥大学生体协(或俱乐部)的作用,对学生开展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如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业余指导,组织专题讲座,举办集兴趣、娱乐和健身于一体的培训班,放映体育电视、录像,组织欣赏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可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把体育竞争意识引入高校校园、课堂教学、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中,无疑将刺激学生的进取精神、向上的豪情,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和荣誉感。加强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稳定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形成良好校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5. 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功能,也是培养人、教育人,因此,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时,应该始终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健康当成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学校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提供大量充足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供学生和教师体育学习及锻炼,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健身习惯,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不但会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会提升高校的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高校中来。这种教育的效益不是眼前就能看到的,是长远的,而且是更有价值的。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换取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如何取舍,是值得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者考虑的问题。

6.满足需要和引导需要相结合。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体动力的源泉。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因此,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体育活动,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但是,需要是有层次的。马斯洛把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满足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发展的。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在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符合广大学生的基础上,引导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更健康、更高格调、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总之,满足需求离不开需求引导,引导需求是为了更高层次上满足需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需求引导为主,满足需求为辅,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引向更高层次。

六、结论

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体育文化本身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成为他们本身的基本需要。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但是,由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决定了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方法也无法穷尽。但通过上述几方面的论述,笔者得出这样的情况:多少种方法不可穷尽,但完整的指导原则只有一个,即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建设者既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要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务实精神。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我们的“体育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