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郝 蕾 张一昕 郭秋红 曹丽静 李春香 (石家庄 050091)
《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该课程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故《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其它临床课程的学习。从《临床中药学》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来看,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之老师采用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死记硬背,成为进行被动的程式化学习。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综合性训练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中药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且与中医“医药不分家”相违背,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未来的中医临床对中药应用的驾驭能力 。[1-5]
基于上述问题,中药教研室于2005年在中医专业增设了中药认药教学内容28学时,以中药形态 (植物、饮片)作为切入点,以改善目前中医临床“医药分家”现象,加强学生对《临床中药学》理论的掌握与驾驭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中药认药教学内容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药用植物与饮片相结合的灵活直观的教学方式,以学校内的中药植物园、中药标本馆和安国药材种植基地为场所进行现场直观教学,使学生真正走进中药。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本教学内容的增设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常用中药形态的学习与一定的鉴别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中药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中药认药内容的直观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理解;把中药植物及饮片带入课堂,进行启发式讲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学生学习兴趣高,在中药形态的认识过程中强化了中药功效的记忆,从而有助提高《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中医专业以培养用中医方法解除患者常见病、多发病能力的临床医生为目标。中医治疗疾病主要手段是采用中药方式,故《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成效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同时《临床中药学》就成为了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的纽带,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度,需要老师设置内容,做好教学计划。在此中药教研室开始尝试增设了中药认药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时间、场地 (校内中药植物园、中药饮片展室、校外安国药材场种植基地等),使枯燥的中药理论直观化,利用中药的形态来加深学生对中药功用的理解和掌握度。在教学模式上采取按植物、动物、矿物药分类系统纵向讲述,或按药物功效应用横向对比等形式。同时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力争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由于计划周密,教学方法得当,理论与形态相结合,学生对中药的学习热情、渴望及掌握度明显提高。
中药认药教学内容是以提高学生认知常用中药,继而提高临床应用能力为目的,因此该课主要设在中药植物园、饮片标本室和校外中药种植基地等。中药认药内容分原生植物药和饮片药两部分。中药饮片内容主要在中药标本展室,按照中药植物、动物、矿物药分类,针对提前采集的常用中药个子药、或饮片药,按其形态特点讲解,让学生不仅对中药功用的记忆加强,同时真正具有一定辨别真假伪劣的能力。如天麻的“肚脐眼” “鹦哥嘴”;大黄的锦纹;羌活的朱砂点;黄芪的“菊花心”纹理;杜仲的断面胶状的细丝黏连等,通过学生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加强对所学中药的感性认识,教学内容形象、具体,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
原生植物药主要在中药种植园 (安国中药种植基地或校内),进行基原植物的辨识,让学生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学生对中药品种的记忆。重点让学生识别和鉴别名称或外形相似的药物,如苍术和白术;同一植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如枸杞子与地骨皮、大青叶与板蓝根、桑叶与桑白皮;具有毒性的药物,如乌头、半夏、天南星、苍耳子等,并简要介绍中毒症状及解毒措施;具有野外救治作用的药物,如治外伤出血的大蓟、小蓟、血见愁,治虫蛇咬伤的白花蛇舌草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利用身边熟悉的植物进行治疗。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尤其是对常用中药的鉴别能力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中药的学习方法,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直观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实物标本,便于学生理解;把中药标本带入课堂,让学生产生直观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而牢固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中药认药教学的设计主要是在教室外进行,因此再采用课堂灌输式方法讲解中药形态、饮片特征等内容,学生多觉乏味无趣,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适当加入中药谚语、典故或提出问题等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有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观察、讨论等,老师最后总结其药材要点。如把具有相同特征的药材放在一起,如山药、茯苓、葛根、天花粉四药饮片在性状上有相似,块状,色泽白,有粉性,如何区别四者不同?让学生自己观察、品尝四药,后讨论总结,发现特征,进行辨别,最终提高学生对常用中药的辨别能力。老师最后总结如茯苓:白色,质坚实,平滑细腻,嚼之粘牙。葛根:黄白色。质韧,具粉性,纤维性强,不易折断,无臭,味微甜。山药:表面洁白,质脆易断,粉性,颗粒状。嚼之发黏,微酸。天花粉:白色,富粉性,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无臭,味微苦。再把同一药材放在一起, 如柴葛、粉葛,进行直观性状鉴别。柴葛,黄色,横断面纤维多,粉性差;粉葛,白色,横断面纤维少,粉性强。虽两者性状差异大,但都做葛根用。以此扩大对中药知识的了解和鉴别范围。
严格合理的考核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有效方法,为了准确考察学生对常用中药材的基本识别能力,中药认药内容的考核,摒弃了其它学科单纯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办法,在考核方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撰写论文,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总结在中药认药过程中所看、学到的中药形态、用药部位、鉴别方法等知识,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并提出本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改进的建议。第二部分,教师随机选择原生植物10种、饮片20味,采用闭卷笔试的方法,要求学生写出药物名称、药用部位、功效等内容。通过两种形式的考核,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不仅可提高学生对常用中药材的鉴别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其功用的进一步掌握,及对其文献的查阅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认真落实,中药认药教学能真正做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试图达到医药于一身的中医大夫。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中药认药过程中广泛与常用中药进行亲密接触,提高学生认识和鉴别中药的能力,及加深学生对中药功效的进一步掌握,从而有效提高《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1]张慧卿.《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药导报,2008,14(8):132 -133
[2]唐成定.深化《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甘肃中医,2009,22(7):64 -65
[3]王世宇.中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路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1 -22
[4]赵宇昊.中药教学改革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6,25(4):49-51
[5]刘红宁.中药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4):71 -73
(2011-05-21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