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李肇
(广西财经学院 外语系,广西 南宁 530003)
文化认同: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的基础
邓李肇
(广西财经学院 外语系,广西 南宁 530003)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最为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其成员建立他们的认同。在中国—东盟跨文化商务交际与合作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磨合成本、提升凝聚力和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商务交际与合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多途径构建文化认同,避免、化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和矛盾、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
文化;文化认同;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1]。“交际和文化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交往都与文化相联系,甚至当我们无意进行人际交流时,我们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我们全部的行动与反应……”。[2]什么是文化?Spencer-Oatey认同:“文化是一系列的模糊的态度、信仰、行为规则和基本的假设和价值观的集合,这个集合通常为一个种群的人所共享,通常影响每个成员的行为以及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行为的解读。”[3]文化像座冰山露在水面的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往往是易见的物质文化部分,而隐藏在水下的大部分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却更重要。正如Korzenny所说:“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食品、建筑、服饰——太明显了,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忽视。内含的或说主观的文化是看不见的,但正是文化的这个侧面最容易影响人类的交往。”[4]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从事商务活动中的交际。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语言障碍;价值观的差异和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文化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我国的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后,商务国际化的进程愈发加快。这就要求国际商务人员在进行人际交流中,在克服语言障碍的前提下,尽量地理解并尊重各种价值观的差异,了解体会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对商务实践的影响,并将其有效地内化和作出积极的调整和变化,在差异中寻求认同,避免、化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和矛盾、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地理位置上的山水相邻,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上形成了许多相似、共通之处。根据李建平和韦文武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文化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李建平认为,中国与东盟多国共具三大文化:那文化、儒佛文化和华人文化。那文化又叫稻作文化。[5]广西的壮族同越南、老挝、泰国以及缅甸四国的许多民族有亲缘关系,拥有共同的祖先。那文化体现在该地区跨国多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制度、生活习俗、语言和信仰等方面,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生态圈。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历史上对东南亚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佛教文化经由中国传入东南亚,更增添了许多中国文化的色彩,在当今的东南亚社会,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仍信奉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佛教文化有相似之处。华人文化以汉语汉字、饮食习惯、节庆民俗、宗亲乡谊为其内容和特征,华人离开中国大陆迁徙东南亚的时间主要在19~20世纪,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构成了独特的华人文化。华人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三大文化是中国与东盟多国共有的文化认同理念。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这些同源文化仍对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并以其共同文化特质的历史认同功能和文化亲和功能成为构筑国际联盟和加强国际合作的纽带。
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存在同质性,但由于民族起源、宗教信仰、人口迁徙等原因,东盟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交际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也存在异质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多元文明或文化共存的区域,其中中国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极大的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是伊斯兰教国家,泰国、柬埔寨和缅甸是佛教国家,菲律宾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而越南和老挝信教的人居少数。东盟内部及东盟和中国之间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相互之间要达成统一的看法难度较大。在东南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会选择与其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保持更密切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异质文化国家则是既接触又防备,缺少足够的相互信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共建经济一体化是不利的。不同的文明或文化需要在观念和意识形态上达成共识,才能在这一区域内和谐共处,促进共同的合作。[6]
萨缪尔•亨廷顿在论证东亚经济合作时指出,只有得到足够的东亚文化共性的支持,有意义的东亚区域组织才会出现。同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也需要共同的、相似的、同质的文化做基础,双方经济合作才能稳固。[7]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存在异质性,但双方在合作中依然存在充分的文化共性。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拉里•萨默瓦(Larry Samovar)认为:“文化最为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其成员建立他们的认同。”[8]建构主义认为,“认同实际上是文化与心理层面的东西,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具有可塑性,即它借助外来因素来完成自身的建构。”[9]文化认同,就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成员对其共同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实践的文化心态,它的目的在于用共同拥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更好地生活在集体当中,并为集体的团结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持续性、稳定性。
根据文化认同形成来源的差异,文化认同可以分为“归属性”文化认同,指区域内的国家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而长期交往,在这种连续不断的交往中形成的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回应性”文化认同,其形成于本区域内与区域外的互动过程,在互动中,各国更加清晰地界定自我和他者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功能性”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来源于区域内各国与突发事件和社会经济等功能领域的发展态势和相互关系,以及在此背景下各国达成的共识甚至形成的国际机制等等。 显然,在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过程中,双方文化存在归属性认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双方文化要在碰撞和融合中形成回应性和功能性认同。
(二)文化认同对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文化认同总是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呈现出文化成员之间对于共同文化的确认程度,是个人和群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文化认同的主要功能是分享相同的核心文化、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降低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过程中磨合成本。
由于中国—东盟各国间文化还存在异质性,对彼此的文化背景缺乏全面认识,在该区域内各国之间进行跨文化经济合作交流,必然要付出磨合成本。文化认同促进了彼此的沟通、理解,可以大大降低这方面的成本。投资者进人一个新地方投资,除了看中此地的优惠政策、产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外,文化的认同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会本能地寻找自己熟悉的文明与生活方式,这也是降低磨合成本的一种体现。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对消除各国间的各种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融合与发展,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
2.有助于提升中国—东盟商务交际与合作凝聚力。
凝聚力是区域商务交际与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文化认同具有把人们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为中国—东盟间商务交际与合作提供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从互动到共享。没有文化认同,跨国、跨地区的商务交际与合作就缺乏整合资源的凝聚力,缺乏对国—东盟自贸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其合作前景是难以想象的。
3.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和一体化。
文化认同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黏合剂”。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并形成彼此的文化认同从而为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础。文化认同的形成能够在成员国之间产生归属感,使个体的自我利益与合作组织的其他成员利益产生统一,从而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萨缪尔•亨廷顿也认为,区域性经济集团在未来的重要性可能会增强。成功的经济区域主义一方面增强了文明意识,另一方面,只有当经济区域主义植根于共同的文明中才能成功。并指出,在东亚,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文化的共性已成为有意义的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三)中国—东盟间文化认同的构建途径
1.通过在东盟各国建立孔子学院,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中国可以在东盟各国建立孔子学院,举行一些国际性的文化活动来向西方展示和推广中国文化,特别是以“和”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透过孔子这一文化符号,向世界清楚地表达我们的全球观和价值追求:和为贵。中国“和谐世界”理念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推进了和平与繁荣,赢得了邻国尊重,为彼此更深刻了解对方、达成更深的互信和认同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促进文化沟通和认同。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交流、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显示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赢”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进中国—东盟各国的相互认同,促进各国政府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有效协调,增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群体凝聚力,推进区域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3.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合作,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外交手段来缩小中国同东盟国家间的差异,增强双方的文化认同。2006 年,中国东盟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宣言》,就“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达成了普遍共识。在“2007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9多位来自东盟不同国家的文化官员、文化专家学者和文化企业家展开以“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为主旨的研讨。2008年中国文化部代起草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等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意识养分和文化动力,这对促进文化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4.在教育、学术等方面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纵观历史上的文化强国,他们都是通过吸收留学生,再由留学生将其文化理念传播到对象国,因此,留学生在文化外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可以为东盟国家青年学者和学生提供更多来我国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进一步扩大留学生合作的领域和数量;同时,也积极向东盟国家派出留学生。而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合作也是双方可以进一步拓展的领域,能够提升双方彼此间的认同。
[1] Hall, E. T. Beyond Culture [M]. Garden City, NY: Anchor Doubleday, 1977: 14.
[2] Prosser, M. The Cultural Dialogue: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78: 5.
[3][4] 朱晓姝. 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5] 李建平.文化认同理念与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2).
[6][7] 韦文武.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文化认同及思考[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3).
[8] Larry Samovar & Richard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4.
[9] M Shelly. Aspects of European Cultural Diversity [M]. London: routledge, 1995: 194.
F127
A
1008-7427(2011)06-0056-02
2011-04-09
广西财经学院2010年科研课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项目编号:2010B06)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