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2011-08-15 00:47湖北省农机鉴定站左昌莉
湖北农机化 2011年2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口农村

湖北省农机鉴定站 左昌莉

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根本,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远远超过其农业生产总值的今天,农业收入仍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技术、资金、劳动者素质均优于我们的对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就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快速发展提出思路性建议。

1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便是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诸如吃饭、就业、教育、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都与人口基数较大、增长快有着直接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是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过去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新增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更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办的事情太多,要花钱的地方也太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额度中,既要用于新增长人口的投资,又要用于提高现有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平,还要用于增加经济发展的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常有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之感。从宏观上看,中国将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位在7%左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可以将7%分解成3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新增人口,大约为3%;第二部分用于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大约为2%;而另外的2%则用于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

1.2 人口素质低会制约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们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要依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21世纪的竞争,拥有科技和人才,才能拥有未来世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口素质,包括人口文化素质和人口健康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由主要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外延粗放型变为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基础主要是科技和人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2/3。也就是说,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没有人口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带来知识的积累。同时,没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口,就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依靠知识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会提高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利用效率。知识水平的提高使人类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能力把握未来的发展,并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逐步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诣一致的生活方式,积极保持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从这一点看,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可持续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所要求的经济结构调整。全国15~45岁的青壮年人口中,文盲率高达7%左右。在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仍占较大比例,并仍在产生新的文盲。相对而言,中国人口的身体健康素质较高。然而,全国6000万左右的残疾人口和每年新出生的100万左右的残疾婴儿人口,无疑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沉重的负担。

1.3 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人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

2 教育就业问题

农民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新的热点。面对高额的教育成本换取没有保障的就业途径,大部分农民靠读书来实现子女跳“农门”的愿望大打折扣。以湖北省为例,一个初中生要完成3年学业,需交费用4000元左右,这个压力一般家庭都难以承受,更谈不上贫困家庭了。根据一个镇级中学的调查,初中3年流失的学生占20%,初中升高中的学生只有50%左右,其中流失的学生绝大部分为农民子弟。大批未毕业的初中生和初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民工中的一员,由于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专长、三无文化功底,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艰难度日;且在外打工时常受工资拖欠之苦。

由于农村经济收入有限,培养一个大学生往往是举全家之力,以湖北省为例。培养一个全日制本科生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总计达到6万元左右。这是一般农村家庭承受不起的,而现如今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往往毕业后的大学生很难就业。或者很难从事他们所学专业。有许多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用一个初中生就够了,而且薪水较低。这些种种问题都影响了农民工对待子女的教育。大家都抱着读不读书一个样,读不读书无所谓,反正都是找不到工作。这些消极因素使得农民工子女读大学的越来越少。还有一部分农村家庭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工子女考取了大学也交不起高昂的学费,只有选择放弃。

3 土地问题

土地资源匮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裹脚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达9亿之众,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09hm2,只占世界平均的29%。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依靠农业生产,而单位面积的产量有限。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失地农民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1999~2005年,湖北共征用土地2576.53hm2,其中:工业用地7935.67hm2,基础设施用地13039.27hm2,涉及失地农民562190人。年均征用土地0.37万hm2,年均增加失地农民约8万人。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全国土地征用呈现大幅增加。2年征用土地34119万hm2,涉及失地农民355807人,需安置劳动力189652人。

4 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实行的是家庭养老,自费医疗,使得农村在医疗、养老等问题上一片空白。现如今高额的医疗费使得生病的农民朋友们望而却步。得了大病、重病也支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只有在家等死。而养老又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以往农村提倡养子防老。这就造成了重男轻女思想以及超生、多生的现象。现如今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一对农民夫妻往往要赡养4~8位老人,这使得他们经济上根本支付不起。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对象范围主要限于城市居民,广大农村除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局部的、有限的社会保障以外,广大农民被排除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种制度安排助长了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存在巨大差异,但都在坚持社会公平的理念。社会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是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安排就业能力比城市企业要高的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发展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在经济发展进入结构大调整、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第三产业上大做文章,努力改变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同城市工业“同构化”的问题,走与城市工业在结构上互补的路子,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5.2 加快城镇发展,是减少农业人口的重要途径

要加快实行多元城镇化战略,根据国家多元城镇化战略规划,编制好湖北省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各级也都要制定好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把吸纳农村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5%,要使大约16000万乡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市镇人口。

5.3 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重要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拓就业门路。应当看到,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方面,还不适应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其次,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体系以及调控和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彻底消除各地方政府出台的限制外来劳动力就业政策,健全劳动力市场规则,使外来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户籍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后是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原有福利体制的改革。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在城市福利体制上,要逐步变国家财政暗补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新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可先在小城镇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取得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再循序展开。目前,在小城镇,非农业户口已没有多少特权,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5.4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前提,没有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再好的政策也无济于事。过去,在从事劳务工作的农村劳动力中,普通劳动力多,有技术专长的少,从事体力劳动的多,搞经营管理的少。要提高农村劳动力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既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又要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农民企业家。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各级各类的职业培训中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利用各种场地,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提高劳动力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5.5 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迁移也越来越频繁,外籍工人或劳务输出成为当代国际移民的主要特征,也成为各地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占有率已成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必然选择的主要措施之一。湖北省开展劳务输出的时间不长,劳务输出的水平还很低,而且停留在以土建工程为主。变通输出的潜力很大。要根据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分别组织和培训大批农业劳动力出国。还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发展“三来一补”的外向型工业,在国内实现对外国劳务的输出,达到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

5.6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需要拓宽。对于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化进程具有持续性的地区,通过新增征地筹集政府出资部分资金完全可行,但是对于有些经济条件较差、财力薄弱的地区,以往征地中获取的土地出让收益已被用光,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今后征地规模锐减,如何筹集大量的养老保障资金成为开展这项工作的瓶颈。而且集体出资部分也存在如何统筹的问题;二是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难度较大。失地农民的素质偏低,绝大多数缺乏必备的从业技能,一般不愿参加技能培训,客观上造成就业困难和就业后重新失业的风险;三是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力度不够。对已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失地农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已逐步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而留在农村的失地农民无法享受低保,现行的农村特困救助标准极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6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以农村低保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是针对无收入、无生活来源、无家庭依靠并失去工作能力者,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家庭或个人,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者等,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安排。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一是科学制定低保标准;二是完善农村低保资金筹集、分配的机制。农村低保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各级财政能力和财力状况,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分担,同时,完善农村市、县两级农村低保资金投入机制,强化预算约束;三是正确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及补差金额。一方面,要完善审批程序,在全面调查掌握贫困家庭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定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家庭及救助金额。另一方面,要结合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搞好“民主选穷”;四是建立农村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制度。

6.2 健全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制度

一是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要发挥新型农合制度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多方筹集医疗救助资金,建立多元的筹资渠道,尤其是加大财政对医疗救助的投入。要统筹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实行救助标准一体化;二是完善农村低保收入住房救助制度。统筹残疾人危房改造、灾民倒房恢复重建,村五保大院建设、扶贫搬迁和解决重点优扶对象住房难等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加大社会帮扶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村低收入户住房难问题;三是全面落实教育救助制度。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在中等、高等教育阶段,减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助学金等救助;四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的法律援助。

6.3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有关研究表明,建立储蓄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一般需要20~30年时间。湖北应抓住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前的有限时间,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社区养老和个人自愿储蓄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1)自愿参保,合理确定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规定年龄16~60岁的农村居民可在当地自愿参加养老保险,重点引导失地农民、外出务工者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决定保障水平。保险费缴纳标准应按照预期领取的养老金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高于本县(市)上一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水平确定,并根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上一年本县(市)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平均水平的变化进行调整,原则上将来的保障水平应达到低保标准的120%以上。

(2)采取农民缴费为主,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办法筹集保险金。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使“三方共担”的原则具体化,尤其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

(3)采取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以个人账户为主,财政和集体缴费部分和农民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并按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资金总额确定养老金发放标准,以体现效率原则。

(4)科学制订养老金给付与调整办法。养老金从满60周岁的次月开始按月领取系数确定。各县(市)应根据本地区人均收入、生活消费指数、物价指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因素,及时调整县(市)养老金待遇水平,对已领取养老金且待遇水平偏低的人员给予适当补贴。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口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