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玮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01)
高校学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对策略
姚玮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01)
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地,高校学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报中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应对策略: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合理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强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
高校学报;学术不端;策略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已成蔓延之势,不仅表现在一般学者身上,甚至著名学者也未能幸免,严重损害了我国正常的学术研究环境。高校汇集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地。教育部于2009年3月19日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了学术不端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一稿多投)[1]。该通知在确认中国高等学校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同时,表明了坚决反对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高校学报约占学术期刊总数的三分之一,不仅数量可观,同时也是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必须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空气、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尽一份绵薄之力。
不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现行学术评价机制中,学术成果考察手段单一,完全靠论文量化指标衡量,不论是学位获得、职称评定还是工作量考核,都要看发了几篇文章,并过分倚重刊发刊物的“档次”和“级别”,让多数老师和学生为发表文章殚精竭虑,找熟人、托关系、花重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然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都是高质量文章吗?《Science》可谓是国际顶尖级期刊,尚且发生了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学术造假的丑闻,更何况我们国内的核心期刊。以是否在哪个载体发表作为评判文章水平高低的评价方式实在值得深思。学术成果的评价与职称晋升、住房、工资、奖金等物质待遇过度挂钩,直接导致了学术浮躁,大家都愿意从事“短、平、快”的研究,有谁还能静下心来长期从事有创新性、有深度的基础研究?在压力与利益的双重因素下,学术不端行为的频频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非法期刊和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为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推波助澜。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队伍日益庞大,加之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急需刊发的论文成倍激增,而学术期刊的数量有限,这就使少数唯利是图的期刊有了可乘之机,只要交钱就可以发表文章,它们甚至和专业学术造假公司合作谋取暴利,大肆制造学术垃圾。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加强了监督与审查。但是,代写代发论文的网站仍然铺天盖地,它们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沃土”,还需要相关部门严厉整顿和查处。
高校是无数学子向往的象牙塔,高校老师是最受尊敬的群体,学术不端现象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公众形象。学术不端行为如果不严肃处理,就会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挫伤治学严谨的老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黄小妹把高校学报学术不端行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报出版机构以外,主要指投稿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其一,一稿多投。将同一篇文章投给多个期刊社,虽然已经很少有作者采用群发的方式投稿,但是,当编辑部通知稿件被录用时,作者会以文章需要修改为由拒绝发表,这往往是一稿多投并已经接到其他刊物录用通知的结果。其二,署名不当。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对该论文的工作做出最主要贡献的研究者,通信作者则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或外界联系的人,多数情况下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时署名比较混乱,往往是根据需要或导师要求随意变更第一作者、增减作者。其三,引用不当。引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或故意回避;不查阅原始文献就直接转引,文章名、刊名、刊期、页码等多处错误;过度自引本人或本刊文献。其四,抄袭。伪造数据;完全照抄他人作品或改头换面地剽窃他人成果[2]。二是学报出版机构内部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杜云祥将其概括为:对无法推脱的“关系稿”、“人情稿”降低标准出版;暗示审稿专家,操纵审稿过程;以个人好恶决定论文的取舍及发表;擅自修改稿件内容;暗示诱导作者引用本刊论文;滥用权力,出卖版面[3]。
学报编辑部要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对作者起到警示作用。在《中国知网》检索可知,国内许多期刊编辑部通过公告、通知等形式告知作者本刊已启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请作者投稿时注意稿件质量;有些期刊直接明确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如《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华西医学》等;《科技导报》还设立了学术不端行为举报信箱,请广大读者批评监督;福建省高校学报发表了关于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学报应多渠道加强宣传,通过网站、投稿平台(或信箱)、征稿简则、用稿通知等方式向作者传递编辑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提醒作者,防患于未然。
高校学报的稿件以内稿居多,审稿人也多数为校内专家,要保证稿件质量,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就必须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双向匿名审稿的优点表现为:对编辑而言,缓解对关系稿或人情稿的退稿压力;对审稿人而言,可以免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减轻心理负担,客观公正地发表个人见解;对作者而言,这种制度相对公平,更能激发校外作者的投稿热情,利于学报稿源的扩展。当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审稿人处于免受监督的状态下,未必有公开审稿制度下的责任心和认真度。另外,想做到真正的匿名非常困难,审稿人从试验材料、仪器设备、研究内容等方面就能猜测出作者。为了确保匿名审稿制度的有效实施,编辑部要细致工作:稿件送审之前认真通读,删除一切可能暴露作者身份的信息;选择审稿人时考虑周全,尽量避免与作者同研究团队的专家审稿;不断充实完善审稿专家数据库,建立流动性机制,及时增加学术水平高、学术严谨、乐于为学报服务的中青年专家,并逐步增加外校审稿专家的数量。
学术期刊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特别是高校学报,以双月刊、季刊居多,出版周期相应较长,而教师工作量考核和研究生毕业都要求在短期内发表数篇论文,压力之下,为了增加论文被录用的几率,不少作者都选择了一稿多投,但本意并非想一稿多发。对于一稿多投现象,站在作者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给编辑部的工作造成了被动,到通知作者录用时,稿件已经经历了初审、送审、复审等相关环节,作者此时撤稿是对编辑和审稿人付出劳动的极大浪费。因此,编辑部一方面要对作者进行必要的提醒,要求作者撤稿时及时通知编辑部;另一方面,要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在终审决定是否录用后及时告知作者;定时关注审稿进程,对于审稿专家未按时返回的稿件进行电话催审,对作者的询问认真回复。
针对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现象,“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应运而生。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对比数据库,功能强大,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具有全文检测、操作简单、响应速度快、信息全面等优点,目前已被近5 000家期刊编辑部使用并得到充分肯定[4],为减少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该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局限性[5]:对有标注的引用部分和抄袭部分均显示为重合率;文章引用或抄袭专著的内容大多比对不出;网上的信息资源比对不出;文章中引用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等比对不出;文章中引用或抄袭非文字的图表比对不出。因此,编辑在使用AM-LC时要慎之又慎,不能完全依赖检测结果,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加强比对,利用专业知识区分抄袭与不当引用,对于难以判定的要请教相关专家。只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加强交流与学习,就能练就辨别学术不端稿件的“火眼金睛”。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物质利益的驱动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面临严峻考验。编辑出版工作是学术不端行为容易滋生的领域之一,编辑作为这一环节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强编辑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体现为严谨的工作态度、过硬的工作能力、高度的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编辑部要组织编辑人员学习相关规范和道德公约,加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规范和明确的岗位职责,使编辑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奖惩机制,调动编辑工作积极性,及时校准个人行为,在编辑部内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硕士、博士研究生是高校学报特有的作者群,也是我国科研事业的生力军,对其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意义深远。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分为三个层面:学术法律规范教育、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学术写作规范教育[6]。目前,很多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靠个人摸索,缺乏对学术规范的了解和对论文写作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于署名权、抄袭、合理引用等的界定都不十分清楚,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很难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因此,高校应把学术规范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教育。编辑部可配合学校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课程,组织学术法律法规讲座,培养研究生的规范意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对于年轻作者要悉心指导,对于他们论文中存在的写作不规范问题及时纠正,以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影响他们。这样,不仅树立了学报编辑部的形象,而且培养了潜在的作者群。
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无力去改变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但是,作为期刊人,我们有责任净化出版园地,针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明确态度、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合理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重视学术规范教育等措施;针对编辑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非朝夕之功,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努力。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科研评价体制的改革、全体公民道德层次的提高,学术不端行为将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1]焦新.教育部发出通知: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N].中国教育报,2009-03-20(1).
[2]黄小妹.高校学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建议[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5).
[3]杜云祥,潘云涛,陈锐,等.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8).
[4]中国广播网.520家高校启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4-01/133122222677.shtml
[5]崔洁,谭华.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审稿功能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3).
[6]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
Strategy for Coping with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s by College Journals
YAOWei-hua
(Editorial Dept,H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s occur frequently in colleges,and the college journals must prohibit the academicmis conduct behaviors in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Som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presentation forms of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s in the college journals:determining the attitude to the academicmis conduct behaviors;strictly executing anonymous reviewing;improving the paper processing speed;reasonably using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detec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editors;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norm of authors.
College journals;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s;Strategy
K263
A
1008—4444(2011)06—0185—03
2011-10-08
姚玮华(1976—),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责任编辑:王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