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静,高明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四个选择”
——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引发的思考
顾晓静,高明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四个选择”,不仅在“三个选择”的基础上增加了“改革开放”,并且首次将前两个选择的顺序做了调整,(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这其中不仅存在着联系和发展,并且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个选择;四个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
“四个选择”更加完整地概括了我党90年奋斗的历程。从时间上看,“三个选择”的下限止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即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四个选择”则将下限划至“选择了改革开放”,即党成立90年后的当下。从内容上看,“三个选择”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别的主义可以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别的政党可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除了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任何别的社会制度能够救中国,因此,历史和人民必然地做出了这“三个选择”。“四个选择”同样以唯物史观为方法,但着重突出了我党90年来“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并以此奋斗历程为背景得出的结论。这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在“三个选择”的基础上,即在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要发展中国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因此,历史和人民的第四个必然选择就是“改革开放”,这就更加完整地概括了我党90年的奋斗历程。
“四个选择”更加系统地总结了我党90年的辉煌成就及其深远意义。“三个选择”侧重于阐明历史的必然性。毛泽东曾经高度凝炼并再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历史:“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思想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2](P1471)先进的中国人山重水复走投无路。这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极大地振奋了先进的中国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3](P1514)!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的,走俄国人的路必然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四个选择”不仅阐明了“必然性”,还强调了“选择”的深远意义: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90年来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事实证明,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是正确的。
“四个选择”更加突出体现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紧迫性以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对比“三个选择”和“四个选择”,我们看到,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后者增加了一个“选择”,即“选择了改革开放”,还在于排序的变化。“三个选择”的排序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四个选择”的排序却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5]。将原排序为第一、第二的“选择”掉了个儿,绝非笔误,绝非偶然。“三个选择”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李大钊,曾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表明他“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4](P58)。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4](P62)很显然,时间顺序上是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四个选择”更侧重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鲜明地体现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胡锦涛的讲话概括了我党90年艰辛奋斗完成的“三件大事”和取得的“三大成就”,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面对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着党内“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继续办好中国的事情,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关键也在党。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突出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1]可见,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党的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气派和时代特色,并用以武装全党。从这个意义上看,将选择“中国共产党”排在首要位置,是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体现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紧迫性以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四个选择”进《纲要》,是该课程思政课属性的基本要求。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落实《意见》精神,同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05方案”,具体规定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及基本内容等,作为《意见》规定的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政课之一,《纲要》课的基本内容为“三个选择”等就是在此提出的。实践在发展,认识在发展,理论也在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高校思政课《纲要》的内容当然要发展。“七一”讲话高度概括的“四个选择”,特别是增加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在“三个选择”基础上的新发展,《纲要》课的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地、及时地充实新内容,阐释新理论。“四个选择”教育进入《纲要》课,是该课程思政课属性的基本要求。
“四个选择”进《纲要》,是明确该课程实际教育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05方案”要求《纲要》课“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实际上确定了该课程内容的时间上限为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限至1949年我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05方案”还要求通过《纲要》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个选择”实际上又将课程的下限设定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全国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共十章,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包含第八、九、十章,分别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已将下限划到了改革开放。2007年2月第1版教材的最后时间节点是胡锦涛2006年6月30日在纪念建党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最后收录的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后,每年修订版的《纲要》课教材都增加了新的内容,时间下限是开放的,一直在不断后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课的复习及试卷也都以《纲要》教材的十章内容为基本要求。凡此种种均可看出,从“05方案”实施伊始,《纲要》课实际上已经涵盖了改革开放的教育教学内容,历史和人民的第四个选择“改革开放”已经呼之欲出,只差在提法上更加明确了。“四个选择”教育进入《纲要》课,使实际上已存在于该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内容实归名至。
“四个选择”进《纲要》,是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中规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该学科研究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规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规律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明确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规律研究”纳入该学科研究范围。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辅相成,互为最重要的支撑力和推动力。《纲要》课是本科生必修的思政课,以史实史料为基础知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是课程追求的实际效果。学科建设以其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厚实的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研究《纲要》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又将研究成果及时地融进《纲要》课教育教学,使课程更具科学支撑和理论魅力。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和检验标准,是学科建设的源头活水;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学术基础和理论支撑,是课程建设的中流砥柱。并且如前所述,《纲要》课教材实际上已将“改革开放”纳入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当然应与课程建设相匹配。“四个选择”教育进入《纲要》课,是促进该课程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and“the Four Options”——Reflections of HU Jin-tao July 1st Speech Study
GU Xiao-jing,GAO Mi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210009,China)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as o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aims at hel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have a profound comprehending of The Three Options,which means Chinese people have chosen Marxism,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ocialist road.On the90th founding anniversary of the CPC,HU Jin-tao,the general secretary,first formally proposed“The Four Options”,which add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Three Options,and had adjusted the order of the first two parts(Chinese people have chosen China Communist Party and Marxism).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and development?What is the new requirem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ose are the focuses of this paper.
The Three Options;The Four Options;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Education
D2-0
A
1008—4444(2011)06—0046—03
2011-09-01
江苏省高校思政研究会2009年重点课题(sgsy2009zd022)
顾晓静(1956—),女,上海人,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明(1957—),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董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