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密
(襄樊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襄樊 441021)
谈林黛玉的性格
高 密
(襄樊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襄樊 441021)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她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最终成为一场悲剧。她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
红楼梦;林黛玉;性格;形成因素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作家曹雪芹着重塑造而又非常钟爱的一个艺术形象,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一提到她,我们很多人更多想到的是她多愁善感、以泪洗面,她的格格不入,这是非常片面的。黛玉的性格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心灵纯真,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
寄人篱下的命运,在黛玉的内心深处接成了解不开的隐痛。她不安于这种命运,却又无法摆脱。这样的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灵,使她的心境常常得不到平静,而且极易感受外界的刺激。她心直口快,不会守拙随时,对周围的庸俗和虚伪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予以投刺,被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显赫的北静王在她眼里是个臭男人。她蔑视权贵,从不讨好封建家长。她感打趣凤姐,对贾母也不讨好,这从湘云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再不放一点,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
在林黛玉刻薄,“使小性”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她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
(二)林黛玉任情任性,渴望自由,向往自然,不守封建妇道
林黛玉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如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林黛玉,那她就属于神童了。这从她夺魁菊花社,教香菱作诗时的见解中得到体现。不仅如此,她喜读“移人心性”的“杂书”,无视封建道德的说教。从宝玉那里得到《西厢记》后,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当她听到墙外传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十分感概缠绵”,再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不觉点头自叹”称为好文章。当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不觉心动神摇。这些优美的诗句,引起她对自己身世、情感和朦胧的理想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因为她对“非女孩家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以致成为她的一种特殊爱好,也成为她抒发抑郁心情的工具。
可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黛玉的文学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她的敏感和智慧,主要不是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更多的来感受周围环境的污浊和时代的阴暗。她在诗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表达了她对所生活的封建社会的不满。
(三)林黛玉情感专一,追求真爱,至死不渝
在《红楼梦》中,最能感染读者的莫过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了。而作为这场悲剧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很少留意封建道德对妇女要求的那一套所谓“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对宝玉的诸多叛逆行为,不仅不予以规劝,反而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身世的不幸,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世俗的情绪,在这种叛逆思想的基础上,她与宝玉这个封建社会的逆子结成了知己。但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尚属严重的叛逆,更何况他们的爱情又是建立在共同的叛逆之上,因此,他们不可能不遭受封建势力更多的压迫和打击。
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她追求的专一、执着的爱情,却有三个因素一直困扰着她:一是宝钗的插入和“金玉良缘”的传说,平添她许多疑虑和痛苦,而实际上宝钗也正是作为封建势力的化身,给黛玉的爱情带来了沉重的压迫。二是由于环境和封建礼教的影响,她始终没有直接表露一点真情,甚至宝玉向她表示一点爱意的语言,也被她认为是欺负她,她还要生气,日复一日,郁结成无法医治的心病。宝玉并不相信“金玉良缘”并对她明确表示,证明宝玉是真正爱她的,也使她逐渐消除了猜疑,但她的心里却不能透出一丝真正的笑意,压在她心头的还有一个封建社会。三是父母不在,婚姻无主,而她自己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整天以泪洗面,落花流水成为了她悲苦命运的象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正是她对自己悲苦命运的哭诉。
虽然环境险恶,但林黛玉还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爱情之火不会熄灭,她执着地信守着她的追求。她对宝玉的爱可谓是刻骨铭心。当她听到宝玉被舅舅毒打之后,满面泪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当知道宝玉最后与宝钗闺房成大礼的时候,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象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走到潇湘馆门口,她再也忍不住:一口鲜血吐了出来。在她死的时候还直声叫道:“宝玉,宝玉。”她对宝玉的爱是至真至纯,不带着任何功利的,是真正的耳鬓厮磨,两小无猜。她是靠着对宝玉的爱,才活了那么久,她对理想对爱情的追求是执著的。
(一)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
在黛玉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我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二)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创,所以说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每每让林黛玉感到孤立无援,时时处处在心中将自己同宝钗作比较。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由此可见,父母双亡的打击带给林黛玉的是深深地自卑,正是这种自卑照成了她的孤僻,她的叛逆。
(三)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人之初,性本善”。林黛玉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洁、热情大方、温柔体贴、胸怀坦白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常被一层伤感、“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表象笼罩着,使读者不易真正地理解它。造成这样的原因,从广义上讲,是时代所赋予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就是作为新兴思潮出现的。他们是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相对立的,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林黛玉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了。
从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王熙凤 “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在作诗等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前的假慈悲;“薛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等等。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淖的封建世俗,从而又引起其自尊心对污淖世俗的更大不满。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生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的尊严,追求自由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难容。而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不守妇道,正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她的性格中的种种所谓的缺陷,并非真正的缺陷,而是一种斗争表现,是她维护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充分体现。
在众多的古代女子艺术形象中,没有谁能像黛玉那样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高于一切,也没有谁能像她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的维护作为女子的权利和尊严。黛玉的出现,使人的价值大大提高。黛玉的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她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后期民主主义的萌芽,是社会历史前行的信号灯,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
[1] 李悔吾. 中国小说史稿[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2]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梦溪. 林黛玉诗词研究[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4] 周绍良. 红楼梦研究论集[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73.
[5] 余英时.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 联经出版公司,1979.
ing Analysis of the disposition of Lin-daiyu
GAO Mi
Lin-daiyu is the main role of the Stone Story written by Cao-xueqin of Qing dynasty. On one hand, she is erudite and informed, appearing aloof and proud, she is obstinate while her fate is unfortunate, Her misery is the necessity of history.
Stone story; Lin-daiyu; disposition; formreasons
I207.4
A
1008-7427(2011)01-0062-02
2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