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服务“两型社会”建设
——从《咸宁日报》的报道实践看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2011-08-15 00:54柯常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咸宁新闻媒体日报

柯常智

(咸宁日报社,湖北 咸宁 437100)

关注弱势群体服务“两型社会”建设
——从《咸宁日报》的报道实践看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柯常智

(咸宁日报社,湖北 咸宁 437100)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关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咸宁日报从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和需求着手,通过“体验弱势群体处境,走近弱势群体情怀,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等具体环节着力,积极帮助弱势群体化解生产生活中困难和矛盾的报道实践,较好地担起了新时期新闻媒体应有的一份社会责任,并由此证明,媒体选择报道弱势群体所关注的主题,一方面体现了媒体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坚守,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促进公平公正的良性社会体系环境的早日形成。

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咸宁日报》

随着传媒市场化和社会分化的日益加剧,包括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体制外”的人、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和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其消费心态的保守性和消费能力的低下,在媒体目标受众群的选择中很容易被边缘化,以致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因得不到及时反映和救助而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咸宁日报》自 2009年起就把“关注‘弱势群体’,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记者身到人民中,情系百姓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积极构建有利于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舆论氛围,为改善弱势群体生存处境、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呼吁。

一、感同身受,体验弱势群体处境

目前,除特殊情况外,相当一部分新闻记者都是通过“热线电话”、“新闻线人”或者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新闻线索,再通过查阅材料、观察现场、听汇报、作访谈等旁观式采访方式,来保证所采写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但由于采访者和被报道对象之间的地位悬殊、生活方式不同,再加上截稿时间的限制等等,从某种程度上又相应阻碍了真实社会的原景呈现,使得记者、报道对象与读者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如何做到真实、客观、准确?近年来,《咸宁日报》通过在记者中倡导全方位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社会弱势群体真实的生活体系中,通过和当事人一起感受生活,体验工作,进而全方位、立体式的反映工作,还原生活原貌,不仅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效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接近性和可读性。

一是自 2009年起,通过选派一批优秀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记者常驻县市,通过给予这些记者以适当的经济补贴,以及宽裕的时间,鼓励记者纵深挖掘社会弱势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例如 2009年由摄影部牵头,以反映库区群众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库区行”采访活动,摄影记者张大乐历时近 1个月,行走通山县富水库区 6个贫困乡镇、56个村湾,为 100多位群众拍照,筛选见报的 40余幅图片,有力见证了库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以及所表现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坚韧与顽强。

二是开辟专栏和专刊,给弱势群体搭建新闻舞台。如2009年先后推出的“百姓故事”专栏和“生活写真”专刊,都是通过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一起生产、劳动,用记者的现场感受和拍摄镜头,记录和表述这些弱势群体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平凡见精神,以平凡聚力量。同时,读者也通过记者深入街头与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等一道擦皮鞋、卖水果真实场景,认识了这些弱势群体,走进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关注起这些弱势群体的困难,并思考自己的生活……充分体现了记者全方位体验式报道的力量。

二、平视采访,走近弱势群体情怀

平等,意味着对被采访对象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在平易自然中使报道内容更接近真实。

近年来,《咸宁日报》在反映“弱势群体”的报道中,要求全体记者和编辑必须摒弃“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把自己同被采访、被报道对象放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对话和交流。一是不论被采访对象地位身份如何,都给予同样的重视、同等的话语权,不搞厚此薄彼;二是善于倾听。不仅要求把倾听当作交流的一种形式,尊重被采访对象的发言权利,而且坚持把倾听作为展开下一步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引导被采访对象说真话、表真情;三是在报道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注重对其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保护,力求不仅仅满足于揭示被采访对象生活的窘境,同时也要对他们在窘境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予以褒扬。

如《咸宁日报》近些年相继开办的“今日关注”、“记者观察”等栏目,都是通过在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报纸和读者之间建立良性的交流机制,使报道的人和事力求客观、真实。其中,“今日关注”栏目 2009年 4月 13日、14日和 15日连续三天推出的《果农黄振亚为何自毁苗木》、《众说纷纭黄振亚》和《自毁苗木引发的思考》3篇新闻稿件,就是通过记者深入苗木圃与农民交心谈心,在成为朋友后从农民口中挖掘出的新闻,进而引导读者走进退休职工黄振亚自毁价值 30多万元苗木幕后的感人故事,让读者在黄振亚的“傻子”行为中,感受到他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把这 17万余株长势很好、但果树产量很低的梨树扦插苗销售给家乡果农的非凡境界,用真情的文字阐释了新型农民“赚钱也要赚良心钱”的人生价值观。这种平视采访方法,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让读者品读起来更富人情味,而且避免了在“为弱势群体代言”的新闻报道中,呈现出一种“高高在上、无关痛痒”的肤浅化煽情状态,用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触动读者进行深层次思维,最终帮助弱势群体化解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

三、个案介入,维护弱势群体权益

畅通弱势群体表达意见、反映困难和问题的渠道,降低其进入媒介视野的门槛,避免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是新闻媒体应该牢记的社会职责。

近年来,《咸宁日报》在帮助弱势群体维权时,不仅仅围绕“社会记录人”的角色地位去真实地反映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积极运用媒体舆论监督的威慑力,促进问题得以公正、公平地解决。

一是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克服“简单化”思维倾向,即不仅仅停留在“家长里短”、“奇闻轶事”的内容模式上,而是深入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进行良性的舆论引导。继 2010年启动报 (报纸)网 (新闻网)互动式舆论监督模式,对读者和网民反映的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安排记者深入市民群众和相关部门单位采访,并同步在《咸宁日报》开辟“网情聚焦”和“一周关注”专栏,进行跟踪报道以来,《咸宁日报》都力求通过个案介入,促进问题解决,为弱势群体维权。

二是针对“三农”问题、法制事件、民风民俗与民间艺术、民营企业与农村就业市场、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态、“移民”等农村边缘人群、农村教育观和消费观的变化等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选题,从弱势群体关注的问题入手,释疑解惑,充分运用媒体的“显性”效应来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给以重视和关怀,对遇到困难的弱势群体对象给以舆论支持。2009年以来,仅《咸宁日报》“网情聚焦”栏目就刊发舆论监督稿件 152篇,《市民对公交有哪些企盼?》、《酷暑中的农民工,你们过得可好?》、《低保户为何主动退保》、《暑期工,你维权了吗?》等介入式报道,都成了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成功个案,受到读者和社会的一致肯定。

今年 6月底,根据咸宁新闻网咸宁论坛网民发帖,对咸安区马桥小学暑假作业收费 61元提出的质疑,咸宁日报派记者及时深入该校进行了专题采访,并以《暑假作业为什么收费 61元?》为题及时在 7月 3日的“网情聚焦”栏目刊发出来,既为读者释疑,又还了学校清白,从而消除了社会与学校的对立情绪,避免了不和谐因素的演变,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之,构建“两型社会”,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参与。作为弱势群体主要意见表达渠道之一的新闻媒体,应该牢记应有的社会职责,不仅要在内容数量、传播渠道上对这些群体有所倾斜,同时,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需要广大新闻从业者满怀人文关怀意识,深入其世界,通过换位思考,采写能真正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新闻作品,引导弱势群体以正确的方式溶入社会,让社会真正了解真实、客观的弱势群体,并积极主动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共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和谐进步。

G77

A

1006-5342(2011)07-0020-02

2011-05-10

猜你喜欢
咸宁新闻媒体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灵感日报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