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剑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铁炉白族乡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张丽剑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是湖北省最晚设立的、唯一的白族乡,对其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文章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密切结合民族优惠政策在该乡的贯彻与实施,探讨了推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指出应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用好用足民族优惠政策,打造民族特色,发展区域经济。
散杂居;白族;经济
“边远中的边远,死角中的死角”,这就是人们对铁炉白族乡区位劣势的形象描述。长期以来,鹤峰县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位置较为边远的县,而铁炉白族乡又是鹤峰县的最边远的乡,交通不便。尤其在经济发展中,铁炉白族乡一直受限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对外联系和商贸交流非常困难,生产的产品无法外销,已有的产品无法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死角。2006年 9月8日,随着湖北省唯一的一个白族乡——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的成立,铁炉白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成立白族乡的契机,抓住《散杂居民族工作条例》、散杂居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等发展机遇,迅速发展民族经济和乡域经济,成为铁炉白族乡重点思考的问题。近三年时间过去了,铁炉白族乡在取得快速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铁炉白族乡位于鄂西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与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和索溪峪、天子山奇峰相依,山水相连,东邻湖南石门,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县走马。境内山高人稀,河谷低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江口是全县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 195米,最高处 (万寺坪)只有 1 250米,平均气温 17.5℃,年平均降雨量 1500毫米,全乡国土面积为 3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达 13 680.5亩,人均占有耕地近一亩。
铁炉白族乡有 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4 406户,14 669口人 (其中:农业户口 3 981户,13 949人),在全乡总人口中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互处。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2.7%。
通过对比近年来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铁炉乡在成立白族乡前后的明显变化。据乡里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 3 400万元,较 2000年增加 600万元,增长 21.4%;农民人平均收入实现 1 580元,较 2000年增加 250元,增长 18.8%。财政收入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前提下,2006年实现41.9万元,占当年任务的 100%,人均贡献财政收入 29元。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其它乡镇比较,虽然相对滞后,但从自身发展看,为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民族和谐,乡风文明的新型民族乡,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实现 8 395万元,其中,工业产业实现 4 800万元,较三年前增加了一倍,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 3 555万元,较上年增加 499万元。财政收入实现85.5万元,占县任务的 189.8%。以茶叶、水果、畜牧为主的农业收入达 2 277万元,全乡外出劳务收入达 899万元,较上年增加 2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1 894.7元,较三年前增加了 500元;全乡邮政和信用社储蓄存款突破4 300万元,其中,邮政储蓄存款达 2 300万元。全乡储蓄存款较三年前增加了一倍。
在新的 2009年经济发展规划中,铁炉白族乡坚持“举发展旗、打民族牌、走特色路,建白族乡”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富民强乡”进程,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政策机遇,抓发展,保民生,促稳定,争一流,创和谐。着力打好民族这张牌,突出抓好工业经济,持续推进茶叶、水果、油茶、楠竹“四个一万亩工程”,实现“四个突破”即:全乡工农业总值突破 1.3亿元;财政收入突破 150万元;储蓄存款突破 5 500万元,其中,人平储蓄存款达到 3 800元;农民人平纯收入突破 2 500元。扎实狠抓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民族文化、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五大建设”,使该乡各项工作在 2009年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铁炉乡在成立白族乡以后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指标均有了较大提高。这种经济快速发展成就的取得是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的,但其中民族优惠政策对民族乡的经济拉动力不容忽视,并且日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发展方面,中央、省、地州、市县等各级相关部门都制订了许多扶持政策及具体的优惠措施,铁炉各族人民享受到了成立白族乡以后给全乡人民带来的经济实惠和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铁炉群众都说:民族政策是春风雨露,“打民族牌”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
综合分析各级政府部门、各种渠道向铁炉白族乡提供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经济援助、专项拨款、扶贫资金、转移支付等,还有许多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一些政策和具体措施没能充分利用。下面仅从宏观角度择其重点加以分析:
1.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旨在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加速西部大发展。在此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尽管湖北省属于中部地区,但作为恩施土家族民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两县则享受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所以,铁炉白族乡完全可以积极争取西部大开发的一些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
2.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号)和《国务院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全省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2006年 4月 30日发布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06]3号)对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有重要意义。文件中多处提及并制订了具体措施发展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乡发展,对铁炉白族乡有重要指导意义。文件中若干具体的规定现在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如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殊困难,省少数民族补助款按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人平 2元的标准设立。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若干规定》的要求,从 2006年起,设立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1 000万元,由省财政列入财政预算,今后视省财政状况逐年适当增加。辖有民族自治县的市和辖有民族乡 (镇)的县 (市),也要设立本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各级民族、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全省少数民族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鄂财行发[2005]28号)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管好用好民族专项资金,确保民族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616”工程是指“一名省委省政府领导、率领 6个单位、对口支援一个县市、每年办 6件实事的‘616’工程。此项工程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民宗委、省扶贫办负责具体组织,各有关单位负责实施。”据初步统计,到 2006年,“616”对口支援工程为民族地区对接项目 210多个,资金达 13亿元,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急需的资金。与此密切相关的“1+1”对口帮扶工程是由省直部门制订针对民族乡 (镇)的“1+1”对口帮扶计划,到 2006年,“1+1”对口帮扶工程为民族乡 (镇)落实各类专项扶持资金达 3 851万元。2008年 8月,铁炉白族乡就从“616”工程中享受到了实惠,由省国税局帮扶 160万元援建的鹤峰县铁炉白族乡中心小学学生住宿楼开始动工兴建。
3.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 (2007年修正本)
该条例直接针对散居少数民族,是民族乡发展的经济指南和直接依据。条例中有指导性的规定,如“省人民政府和辖有民族乡 (镇)的市人民政府加大对民族乡 (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时,对民族乡 (镇)给予照顾。”也有许多细致的实施措施,尤其是第三章“发展散居少数民族经济”对铁炉白族乡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参照意义。第三章共 7条 16款,对散居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如第 21条规定“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给民族乡 (镇)安排一定的机动财力,设立 5%的机动金和预备费。民族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节余的资金,应当全部留给民族乡 (镇)使用。”设立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对民族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散居少数民族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此外,在科、教、文、卫等各领域,针对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民族班、民族学校、民族考生、散居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教育经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干部培养等方面都有专门规定。目前,湖北省内实施的“民族助学工程”就是有关落实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程包括:一是对贫困家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本科以上却因贫困原因上不起大学的考生给予一次性资助。二是对属农村及城镇低保户家庭的,因无技能特长而就业难的子女,年龄在 25周岁以内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按每人一次性3 000元的标准将钱划拨到恩施职院,毕业后颁发中专文凭,推荐就业。到 2006年,共筹集资金 107万元,资助全省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和专业技能培训青年 293名。“民族助学工程”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除以上所列直接针对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对铁炉白族乡经济发展有针对性作用的三项宏观政策外,还有其它许多临时性的政策、区域性政策、局部优惠政策、专项资金、特别补助等等,目前铁炉白族乡面临的任务是先要弄清楚资金的来源、种类、适用度,结合本乡的长远规划合理地争取最大程度的经济支持。
[1]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张丽剑.白族散杂居地区文化的变迁 [J].中国民族,2007,(4).
[3]张丽剑.鄂西鹤峰白族的来源及其文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4).
F127.8
A
1006-5342(2011)07-0011-02
2011-04-05
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项目“鹤峰县白族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开发”(QSZ070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