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1844年手稿》对货币制度的分析*

2011-08-15 00:54:40伍强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手稿异化货币

伍强胜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试论马克思《1844年手稿》对货币制度的分析*

伍强胜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马克思对于价值形式的分析,作了十分精彩的分析,由于缺少《资本论》中“交换价值——价值”、“x量商品A等于y量商品B”、“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三个质点,《1844年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交换价值、价值以及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等等的分析还不是很明确,但已经天才地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同货币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

交换价值;等价物;货币;货币拜物教

在马克思做出发现之前,2000多年来关于价值形式的分析,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以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这种形式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

不言而喻,毫无疑问,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做出了超越前人的杰出贡献。相关的著述见于《1844年手稿》、《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资本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可以从这些著作背后窥见两条线索。一条“商品——价值”线索,揭示价值形式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演变过程;一条“工资——资本对立”线索,揭示价值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独特发展表现;前一条线索具有价值分析的一般意义,后一条线索具有价值分析的特殊意义,两条线索彼此补充,相互联结,构成马克思价值分析的完整内容。《1844年手稿》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一部重要手稿。本文将立足该手稿,着力梳理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初步分析,即货币制度的研究。

一、关于针对货币制度进行研究的意义

“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马克思刚刚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就很快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关键点。他分析道,货币“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在等价物中,在价值中已经包含着私有财产的外化这一规定,那么这种外化在货币中就获得感性的,甚至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因此,整个社会表现为全面异化的形式。“劳动同它自身的分离等于工人同资本家的分离,等于劳动同资本——它的最初形式分为地产和动产——的分离……劳动、资本和地产彼此的分离,以及一种劳动同另一种劳动、一种资本同另一种资本、一种地产同另一种地产的分离,最后劳动同劳动报酬、资本同资本利润、利润同利息以至地产同地租的分离,使得自我异化不仅以自我异化的形式而且以相互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针对货币制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货币制度背后的秘密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秘密的前奏。它深刻反映了马克思对于社会演变、货币——异化等问题的天才洞察力。

二、马克思关于货币制度的分析

(一)关于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交往的异化——交换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可以看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较早提法。人不以人的方式组织这个世界,把活动的交换、产品的交换不是当作社会活动、不是当作社会的享受,那么,“这个社会联系”就以“异化”形式出现。人之间的联系是社会联系,联系则以异化形式表现出来。

国民经济学从社会交往的异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联系异化形式的内在原因。私有者对私有者,由于贫困,由于需要,相互转让私有财产,因为这私有财产具有物的特殊性质,可以满足私有者的需要。因此,“两个私有者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表现为私有财产的相互外化,表现为双方的外化的关系或作为这两个私有者的关系的外化。”“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社会的、类的行为,社会联系,社会交往和人在私有权范围内的联合……正因为这样,它才表现为物物交换。因此,它同时也是同社会关系的对立。”人们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关系是全面异化的形式。

(二)关于交换的前提劳动成为直接谋生的劳动

“交换关系的前提是劳动成为直接谋生的劳动。”而谋生劳动取决于社会组合,即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谋生劳动的产品通过换取他人的劳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谋生劳动是异化劳动它表现为: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需要,他是社会需要的奴隶,社会需要是他的直接需要的来源;工人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等等。“产品是作为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作为等价物来生产的。”“等价物在货币中获得自己作为等价物的存在,而货币现在是谋生的劳动的直接结果、是交换的中介。”

“劳动——产品——交换”构成支配工人生存的三脚架。货币充当交换的中介作用。

(三)关于货币的中介作用——货币拜物教

货币是交换的中介。马克思赞成“穆勒把货币称为交换的中介”,不仅如此,货币“它具有购买一切东西的特性,因为它具有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货币的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因此,它被当成万能之物……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但是,在我和我的生活之间充当中介的那个东西,也在我和对我来说的他人的存在之间充当中介。”货币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同时是主体间的中介;货币能购买一切,是万能之物。

“既然人使这种中介活动本身外化,他在这里只能作为丧失了自身的人、非人化的人的活动;物的相互关系本身、人用物进行的活动变成某种在人之外的、在人之上的本质所进行的活动。由于这种异己的中介——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人把自己的愿望、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不依赖于他和他人的力量。这样,他的奴隶地位就达到极端。因为中介是支配它借以把我间接表现出来的那个东西的真正的权力,所以,很清楚,这个中介就成为真正的上帝。对它的崇拜成为目的本身。”于是,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我是丑的,但我能买到最美的女人;我是个跛子,可是货币使我获得二十四只脚……

(四)私有财产发展到货币

“货币,是私有财产的外化,是排除了私有财产的特殊个性的抽象。……物的真实的价值仍然是它的交换价值;后者归根结底存在于货币之中,而货币又存在于贵金属之中;可见,货币是物的真正的价值……现代国民经济学是在货币本质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中把握货币本质的,因此它”摆脱了货币主义把货币本质只存在于贵金属之中的观念。纸币和许多纸的货币代表是作为货币的货币的较为完善的存在,是货币进步发展中必要的因素。至此,货币的三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财富代表”凸现出来。

(五)信用业的发展及其实质

“圣西门主义者把货币的发展、汇票、纸币、纸的货币代表、信贷、银行业看作是逐渐扬弃人同物、资本同劳动、私有财产同货币、货币同人的分离的各个阶段,看作是逐渐扬弃人同人的分离的各个阶段。因此,他们的理想是组织起来的银行业。”

马克思批判了他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这种扬弃异化、人向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仅仅是一个假象;何况这是更加卑劣的和极端的自我异化,非人化,因为它的要素不再是商品、金属、纸币,而是道德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自己的内在生命,更可恶的是,人对人的信任的假象下面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和完全的异化。”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信贷的本质1.货币;2.对他人的信任,“诚实的”人就是“有支付能力的”人等等。“在信贷关系中,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变成货币,或者是货币和人并为一体。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既成了买卖的物品,又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构成货币灵魂的物质、躯体的,是我自己的个人存在、我的肉体和血液、我的社会美德和声誉,而不是货币、纸币。”

“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承认,……采取了信贷的形式,所以隐藏在道德上的承认这种虚情假意之中的秘密,这种道德的不道德的卑鄙行为,以及对国家的信任中所包含的假仁假义和利己主义也就暴露了出来,并且显示出了自己的真实的性质。”

三、马克思货币制度分析的局限性及理论意义

《1844年手稿》时期马克思就抓住了资产阶级社会一切异化现象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通过对“商品——价值”、“工资——资本的对立”的深入研究,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桎梏,开始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限于历史具体条件,研究刚刚起步,马克思关于交换、价值、拜物教、以及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等方面的揭示还不够完整准确,与成熟时期还缺少几个重要的质点。

(一)关于“交换价值——价值”的分析

《资本论》揭示,“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简简单单,马克思讲交换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了。

而在《1844年手稿》中,则表现为马克思天才的指认,交换到价值,因为不是很明确,又延伸到货币,作了过头发挥。“因为交换——在存在着私有财产的前提下——必然发展到价值。其实,进行交换活动的人的中介运动,不是社会的、人的运动,不是人的关系,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的关系,而这种抽象的关系是价值。货币才是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货币,是私有财产的外化,是排除了私有财产的特殊个性的抽象。”

另外,“产品是作为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作为等价物生产的,不再是为了它同生产者直接的个人关系而生产的。”也几乎窥视了交换价值——价值的延伸关系。

(二)关于“x量商品A=y量商品B”的分析

x量商品A=y量商品B,等号前为相对价值形式,等号后为等价形式。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

这个著名的等价形式,简单的等价公式,只有当马克思提出它之后,它背后的深刻意义才显示出来。在《1844年手稿》中,还不是很准确。

“在分工的前提下,产品、私有财产的材料对单个人来说越来越获得等价物的意义;而且既然人交换的已不再是他的余额,而是他所生产的、对他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物,所以他也不再以他的产品直接换取他需要的物了。等价物在货币中获得自己作为等价物的存在,而货币现在是谋生的劳动的直接结果、是交换的中介。”

等价物的概念被提炼出来,然后,定格在货币上。这可能不为人们所轻易明白、接受,只有到了《资本论》阶段,经过具体“演示”,人们终于豁然开朗。

(三)关于“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分析

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李嘉图对价值量的分析并不充分,——但已是最好的分析。至于价值一般,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同表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当然,古典政治经济学事实上是作了这种区分的,因为它有时从量的方面,有时从质的方面来考察劳动。但是,它从来没有意识到,各种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它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

《1844年手稿》时期论述“谋生劳动”,讲到“谋生劳动”的异化性质,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需要,他是社会需要的奴隶,社会需要是他的直接需要的来源;工人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等等,触及了“劳动——产品——交换”关系的边缘,使得用劳动时间计量商品价值量成为可能。

A121

A

1006-5342(2011)05-0013-02

2011-04-05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货币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英语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 08:40:36
丢失的手稿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