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纹纹
(安徽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养老保障需求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赵纹纹
(安徽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留守老人的三大养老需求,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其次通过与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的比较,来突出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的优势;最后,针对目前农村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
国内对留守老人的研究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出国潮”。早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子女出国而留守在国内的老人状况(刘炳福和袁缉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得流出地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速度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于2004年7月在河北、河南和安徽进行了题为《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的调查。
需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要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服务就必须先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状况。由于年龄的增高,社会交往领域及家庭代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留守老人会表现出与其他人群所不同的需求。本论文认为留守老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经济保障需求,也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等服务和精神慰藉保障需求。
经济保障需求是指留守老人有在实物、货币给付援助等物质性保障方面的需求。它是留守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的要求。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是自身积蓄或其子女亲属提供,一般来讲,农村老人自身积蓄很少、甚至没有,老人经济状况的好坏基本上取决于外出打工儿女的经济状况和孝心。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时,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让留守家中的父母代为照料,孙辈的养育费用有一部分也落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在农村这种普遍存在“啃老”现象也加重了老人的经济负担。
生活照料需求包涵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照料的需求,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增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和衰退,对生活照料(如重体力活、户外活动、家务劳动、日常起居等)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是会逐渐增多。笔者研究发现,大多数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的低龄老人基本上能进行生活起居的自我照料。但部分高龄留守老人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丧失,对他人长期照料的依赖程度高,子女外出务工之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料缺失。“来京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及其子女就学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生病之后,第一照料者主要是父母自己和留守子女,比例分别为29.6%和39.8%,外出子女在照料上的作用较低,比例为16.6%。因此,随着留守老人数量的增加,生活照料及医疗预防、康复及护理等服务性保障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孙辈照料的需求,留守老人不仅自己缺少儿女的照料,相反还担负着照料孙辈的责任。
指留守老人在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精神性保障方面的需求,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对于留守老人而言,在晚年阶段,他们仍然需要精神寄托和慰藉,以支撑他们愉快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但是由于回家的机会成本较高,子女一般都是年初离家,年终回家,平常都是电话联系,而在电话中也多是问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对老人的精神关怀甚少。罗力萌的调查显示,43.9%的留守老人感到寂寞。长期的精神需求无法满足严重影响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老人的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因此,留守老人的需求包括经济保障需求,也包括生活照料及服务和精神保障需求,必须尽早建立满足留守老人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传统的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而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又不允许社会养老全面替代家庭养老,因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现实性的选择。“居家养老”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老人居住在家,享受社区提供的正规的专业化的有偿或无偿服务,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的养老服务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整合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资源,既满足了他们不愿离家养老的传统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另外,居家养老能规避机构养老成本比较大等的弊端。可以说是一种更加适合我国国情,适时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养老困境的一项有效的养老服务模式。
第一,与机构养老相比。首先,居家养老模式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家庭作为留守老人长期生活的场所,可以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熟悉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他人难以替代的关怀和慰藉。不像那些集中居住的养老机构,没有家庭的温馨。
第二,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可持续健康发展性。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下,留守老人的生活费用和生活服务等主要由子女来承担,如果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本身经济上有困难,老年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没有保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化供养的养老形式,由政府和社会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出子女的家庭负担,使他们更加安心的在城市工作。
目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农村居家养老工作还处于探索之中。主观上,还有很多人未充分认识或正式认可这种模式;客观上,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队伍建设等诸多挑战。
在居家养老资金方面,笔者认为应该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第一,由于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推行,加大社会福利彩票等所筹资金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各乡(镇)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对各村的居家养老工作实行考核,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予以补助,加大扶持力度,并根据老年人增长比例等情况每年适当递增。第二,通过宣传教育,大力推广养老“时间储蓄”。鼓励留守妇女和低龄身体健康的老人义务为高龄或患病的老人提供服务,并将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和建档,等到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的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第三,还要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事业,争取实现农村福利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农村养老设施的建设也要走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建的路子。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公共养老资源,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对象、延伸服务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县、乡镇养老院要向留守老人开放,村庄看护小组、老人互助小组等社区老人互助组织等要发挥好各自的功能,为留守老人提供无偿、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面向留守老人,为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上门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卫生资源的作用。另外,应酌情减免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税费,用电、用水、用气执行居民收费标准。
积极动员各方力量,着手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义工队伍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一方面,要完善和强化老年协会,注重发挥老年人自己的力量,要让以农村老年人协会为代表的群众性组织成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另外一方面,要发挥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力量,从而使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制度化,在农村社区广泛建立社区服务义工队伍,完善义工制度。
一是要建立健全对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补贴老年人的资格评估体系。各村应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精神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及家庭状况、经济负担能力等情况,结合本区域老年人平均寿命、健康状况指数、生活环境等,制定需求评估标准,对申请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的老年人进行资格评估,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对享受政府扶持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格评估机制。各地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评估和监管机制。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工作职责,制订奖惩措施,实现规范化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奖惩措施等,每年进行考核评比。
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服务人员等的支持,还需要同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照料和教育体系、乡镇卫生医疗系统、土地流转政策等相关配套措施的施行。总之,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解除出外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减轻其照料负担和经济负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来京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及其子女就学状况[R].2004.
[2]罗力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及其改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问论文,2009.
[3]白友涛.城市老年问题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3).
D57
A
1006-5342(2011)05-0032-02
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