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枫,李 晟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法律系,广东 广州 511363)
法学本科学位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思考
郑毓枫,李 晟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法律系,广东 广州 511363)
学位论文是法学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实践中,存在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选题不恰当、检索、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差、写作技能欠缺、答辩表现不理想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法学本科学位论文的质量。
法学本科学位论文;主导作用;主体作用
法学本科学位论文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工作。但是,有学生认为在指导学位论文时教师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如看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学生马上要毕业了,指导教师不会为难自己的学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利于学位论文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学位论文是本科生完成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一次全面考查和总结。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且顺利通过答辩,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学位论文工作而言,学生的撰写是关键,其地位不可替代;教师的悉心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提高效率。具体来讲,学位论文指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位论文指导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过程。从论文的选题到搜集、分析、筛选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到开题报告的撰写,再到论文写作、反复修改、定稿, 直至论文答辩,都凝结了教师的心血和汗水。通过教师科学的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也为学生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位论文的职责,首先应使自己具备从事专业学科方面较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实力。[1]如果教师平时不广泛阅读相关专著和期刊,不密切关注学术动态、专业热点,不注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高,又怎么能够指导学生写出价值较高的学位论文呢?学位论文的指导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2]通过指导学位论文,教师也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师生双赢。
(一)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法学专业的就业率近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对法学毕业生来讲,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确实不易。每年年底和年初是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黄金时间段,法学毕业生一方面忙着穿梭于招聘会,另一方面又要忙于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并且多数学生还要参加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同时,每年的1月是硕士研究生初试的时间。客观上使得一些学生无暇顾及学位论文的构思、写作与答辩。另外,由于往届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因学位论文不合格或答辩不通过而无法毕业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潜意识认为学位论文只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一种必经形式而已,因此,一些法学毕业生不愿在学位论文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学位论文选题不恰当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学位论文的成败。有些法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太大,学生驾驭不了,如“论共同犯罪”、“论故意杀人罪”等,这些选题都包含了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论题进行探讨,而在篇幅限定为 10000字左右的法学本科学位论文中探讨如此宏大的问题,容易写得很肤浅,且层层罗列,面面俱到,导致论文缺少研究价值。有些法学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过于陈旧,如“关于我国死刑制度存废的思考”、“ 我国安乐死合法化问题的探讨” 等,这些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论题,很难写出新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平时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视野狭隘,从不关注学术前沿问题。
(三)检索、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差
检索资料是学位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分析、运用资料是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观点的过程。在指导学位论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检索资料的途径非常单一,主要是通过网络搜索与自己选题相关的论文。而有的学生找到—两本法学专著就认为完成了资料搜集工作。因为检索到的资料太少,学生无法从有限的资料中筛选出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自然无法有效分析、恰当运用资料,也不可能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四)学生写作技能欠缺
在指导学位论文时,教师既要对论文的内容严格把关,也要对论文的格式进行规范。学位论文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有的同学深受教科书的影响,从概念、特征、原则、种类、意义等内容入手介绍选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没有提出自己的论点。即使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不知如何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不能有力结合,论文各部分之间缺乏逻辑上的有机联系,显得非常生硬。而有的论文就是案例分析,有的论文观点前后矛盾。
虽然我们已制定出学位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指导教师从开题报告一直在强调格式问题,但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仍发现部分学生论文的参考文献、注释、字体、字号、行距等都未达到要求。
(五)学生答辩表现不理想
多数学生认为论文一经定稿即大功告成,不愿为论文答辩作充分的准备。实践中,学生学位论文成绩不理想,有时问题出在答辩环节上。一些学生论文选题新颖,写得很有深度,格式也完全符合要求,但在面对答辩组老师时却非常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脸上不停地冒汗,四肢发抖,声音颤抖,语无伦次,连基本的概念都回答不上来,最终影响答辩成绩。
(一)提高学生对学位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要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位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认识到它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位论文是学生圆满完成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学位论文或学位论文质量太差则不能通过论文答辩,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在找工作时,学生就得不到用人单位的信任,自然无法顺利就业。因此,指导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使他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学位论文之中,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启发学生思考,确定恰当的选题
“一个恰当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首先,论文选题要适当,切忌太过宽泛。我们应该“小题大做”,切忌“大而空”。对于小题目,我们可以把问题深入剖析,容易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新颖性。
在选题阶段,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根据学生的特长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而学生应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关于学位论文的选题,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鼓励学生自选题目。学生可以从自身对某些课程的兴趣和心得体会出发,或是对课程内容的发展延伸有了新的发现,或是对课程内容做了不同角度的审视,有了独到的见解,进而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最后经过系统归纳和分析确定学位论文选题。[4]这种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一个较为宽松的范围中自由地确定选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指定题目。有的学生确实无法自己选题,则由指导教师提供题目供学生选择。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选题,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论文指导。两种选题方式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都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三)引导学生检索、分析和运用资料
材料是论文的血肉,搜集资料是一件繁琐而艰巨的工作,要占有丰富的资料,不仅需要勤奋,而且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教师要告知学生搜集资料应以选题为中心,可以去图书馆、法律书店,查找相关专著、论文集、法学期刊,也可以在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期刊网上检索,如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上查找优秀硕博士论文,要尽可能地获取与选题有关的权威性、新颖性的资料。同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资料仔细研读、分析、比较,吸取精华,找到突破口,提出问题,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四)精心指导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是法学知识巩固、深化和提升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辛勤的汗水。法学学位论文与议论文一样,应具备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指导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法学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新颖,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论证有力,使用法言法语,文字流畅。笔者曾给出学位论文的模版,供学生参考、对照,以起到引路、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开题报告着手,定期检查督促,进行方法指点,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密切关注学位论文的写作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充实、完善,以确保论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五)鼓励学生积极应对论文答辩
首先,指导教师应告知学生一定要对自己的论文通观全局,熟悉细节,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必须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其次,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熟悉答辩的工作流程,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分钟左右的答辩稿,必要时可制作成PPT,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条理地陈述论文思路。
再次,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指导教师可以表明自己对学生的论文的看法,即论文已达到答辩要求,符合毕业生的水平,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以最佳的心态参加答辩,必要时指导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模拟答辩。指导教师要提醒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若答辩老师指出论文还存在不足,学生要平和地接受答辩老师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对于答辩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要认真聆听,并将问题记录下来。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请求答辩老师重复一遍以加深印象,尽己所能回答,若确实不能回答,应虚心向答辩老师请教。答辩时,学生要沉着冷静,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声调适度,语速适中。
(一)引导学生关注法学的前沿性问题
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推荐法学专著、期刊、优秀论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动态,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养成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资料的习惯,为学位论文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布置学生阅读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通过分析论文的题目、结构、语言、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参考文献、注释等,使学生了解学术论文撰写的方法、格式和技巧。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小论文和读书笔记的写作,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答疑、指导、点评,对质量高的论文鼓励学生公开发表,使学生积累论文写作的经验。同时,法学教师要大胆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在设置期中、期末考试时,可尝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论证。
(三)设置课前演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笔者设置了5分钟课前演讲,要求学生在课程范围内自由选题,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并撰写演讲稿,演讲时要尽量脱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课前演讲中,有些学生将典型案例分析得很透彻,有些学生对一些前沿问题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演讲完毕,先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教师再给予点评并当场打分。点评和打分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演讲稿撰写的质量,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是否详实、逻辑结构合理与否等;二是学生的演讲表现,包括神态是否自然、表达是否流利、语速是否正常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1] 李维芳. 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
[2] 刘劲聪.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
[3] 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 周新年,丁艺,邱荣祖,等.毕业论文选题与分析[J]. 中国林业教育,2004,3.
G642.477
A
1008-7427(2011)02-0104-02
2010-12-09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法律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