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龙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
孙海龙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生态美学;生态文明;意义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期后,对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现代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后,探索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谋求人、自然、社会发展时,对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给以尊重的同时,并以规律的形式予以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发展观旨在努力扭转唯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思路,且逐步取而代之成为未来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模式。生态美学学科恰建构于此文化模式转型的过程中。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提倡人对生态环境自由、天然的美感形式的关注,认同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与“万物并作”的自然界之间存在同源相应性,从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角度来审视艺术、体验自然中万物生机盎然的生命状态所呈现的“生态美”。所谓“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系的。因此,我们赞美满载丰收的农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牧场,仰慕参天的莽莽森林等生态景观时,引起我们强烈印象的首先是这些景观充溢着生命活力的美。”[1]生态美学观认为审美活动要“拓展到社会人生,成为一种审美地对待社会、自然与人自身的审美的世界观。”[2]这种生态审美观在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扮演提升人们生存状态理想化程度,人类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的角色且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起到积极意义。
一
生态整体观指导下的经济发展。生态美学的思想实质是强调人与自然整体和谐交融的“生态整体观”,其审美标准是以“生态整体”为尺度,研究范围与批评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意识形态组成的统一体。”[3]而以往人类在工业文明发展观指导下,却一味热衷于关注经济中GDP的增长,从未顾及环境本身的承载力,一直忽略了环境保护。人类进入20世界后半期在生态“整体观”的引导下发现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发展其实是单方面的发展,以长远眼光看实质上属于竭泽而渔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发展的悖论”[4]状态——看似发展实质不是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通过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消除此“发展的悖论”。“经济在继续增长,即GDP继续增长,但是物质财富不增长了”[4](P89)的新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来发展绿色科技、生态科技和非物质经济中的文化产业——原生态少数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和宗教艺术等来实现。这样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会实现物质经济的生态化,即物质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以及非物质经济增长扩大化。同时也兼顾了人类、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而实现生态“整体观”指导下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美学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
“诗意般栖居”理念下的城镇建设。生存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由于工业文明社会的错误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文化心理,人类油然而生出失去家园后茫然感。生态美学从“家园意识”角度出发,旨在呼吁人们具有生态意识,实现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回归。“家园意识”一方面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一方面又“涵蕴着更为深刻的、本真的人诗意地栖居的存在之意”。[5]“家园意识”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存论关系基础上——人与存在自然中的其他世界万物是处于密不可分、互相交融和共生共存的关系。“家园意识”提倡的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是生态文明中人类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基于此,我们发展城镇建设时应遵循生态、绿色、环保宜居的原则。第一,因地制宜建生态建筑。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实施城镇生态建设。首先要尊重当地的居住习惯和民众的审美趣味,建设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其次,在设计城镇建筑时充分考虑到周围的地域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第二,城镇设施清洁环保。城镇建设时,运用科技手段研发燃气、沼气、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采用新科学技术处理废水、废物。利用高新科技手段研发出新型以节能环保类型的汽车并加以大力推广,同时努力发展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第三,城市景观建设。通过城市景观建设,使人们在“家园意识”中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升人类生存的宜居指数,构建人类充满诗意的家园。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诗)的理想生存状态,生态美学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正在于此。
三
生态意识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价值重估。文明的常态发展应该在文化的传承中进行,生态美学思想中的生态意识为我们重新评估经典和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提供了新契机。中国古代美学秉承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强调“万物并作”过程中生命状态所呈现出虚实结合、气化氤氲的生生之美感体验。如蒙培元所说“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没有例外。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6](P4)如《周易》中的“生生之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周易》中的“生生”和“生”,是“对万物生长、生命力量与人的生存的阐述”[7],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主要精髓所在。《周易》在很大程度上“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生存论和生命论的生态哲学与美学智慧问题”。[7](P33)如传统艺术风格:以流动气脉为灵魂的中国毛笔字书法,以崇尚气韵生动为最高品格境界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和富有感发生命力量的唐诗。如人们的日常生活:北京四合院中自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亲和完满典范。北京春天风沙大,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很好的把夹杂沙土的大风挡在院外,任凭院外风沙肆虐,四合院内“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与风沙时有叨扰的北方相对应的是南方水乡漫漫,依山傍水的江南建筑同样是建立在充分把握自然规律基础上。如丽江古城、水乡西塘依山沿水所建,人们择良地而居,沿水所趋,呈现出消散、曲幽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之美。如医疗理念:中医的医疗理念是寻求身体整体平衡,把人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从人身体整体着眼注重调理、打通人体的经络,且提倡防患于未然和平时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主张食补重于药理。如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剪纸、香包和刺绣等手工艺术品在手工艺人精湛的艺术技巧下形成一个“十指春风”(董其昌语)般活灵活现的生命世界。民间俗语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思想如:“有水才有林,有林才有狼,有狼才有人。”[8]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需要多角度、深层次的开掘其时代意义和价值,而生态美学提供的生态视角无疑是一个新的切入点,这是生态美学在生态文明社会文化建设层面上起到的积极意义。
四
环保:美育教育的新主题。美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生态美学学科的时代意义就是为了扭转人类过去错误的生存和发展观,因此,生态美学倡导的美育观旨在培养人们的诗性人格——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的艺术人生追求。具体操作:一是丰富学校教育。以往教育模式是教师侧重知识的传达,而生态美育教育则把对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培养无疑是一个新的教育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假期活动等教育环节中加入生态环保主题因素,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给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美好自然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二是电子网络等大众媒介新作用。大众传媒是21世纪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但以往大众传媒只作为人们娱乐休闲和获得生活便利的一个工具,而生态美育观则赋予其新的任务——普及宣传生态意识。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向亲朋好友传递绿色、生态、环保相关的祝福信息;利用公益公告、报纸杂志和网络向全社会宣传环保重要性;通过录制具有生态价值取向的影视剧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接受环保主题教育;利用明星代言来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态商品。三是政府工作者新作为。政府工作者通过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来确保环保观念切实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这应该是生态美学对生态文化意识普及的最大作用。
生态文明实质是通过人类“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双向实践发展,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文化状态。而生态文明社会也就自然表现为“天地含情,万物含生”的“生生之美”[9](P128-129)的艺术世界,生活其中每个个体人的生存状态便是艺术化的诗性境界。说到底生态美学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最大意义,体现在最终促使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社会、人生艺术化,宇宙、自然生命化的“大美”状态。
[1]佘正荣.关于生态美的哲学思考[J].自然研究辩证法,1994,10(8):50 -55.
[2]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3,(3):57-68.
[4]卢风.发展的悖论与生态文明的经济[J].绿叶,2010,(12):87-91.
[5]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3 -8.
[6]蒙培元.人与自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曾繁仁.试论《周易》“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J].文学评论,2008,(6):33 -37.
[8]刘德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J].生态文化 2011,(1):6-7.
[9]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SUN Hai-long(College of Literatur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new aesthetic with ecological dimensions.It is the produc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aesthetic disciplines will help mankind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nature,and society with overall perspective.It promotes relization of people’s concept of survival of“poctic dwelling”,concept of sustainablw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rogress,which is the ecological model of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in this
ecological aesthet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significance
B83
A
1673-9477(2011)04-0077-02
2011-10-10
孙海龙(1984-),男 ,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责任编辑: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