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价值基础

2011-08-15 00:52
关键词:马恩中心主义自然界

张 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110004)

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价值基础

张 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110004)

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是一个阐释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它以自然观与价值观为理论支点,以发展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现实背景,从既承认自然的价值又强调人的能动作用的理论阐释中表露出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倾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中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基础,即区别于复古主义,又区别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价值学说。深入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的思考,有助于深入挖掘其生态思想的潜在价值,从社会整体价值观层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生态文明作为党的一种执政理论正式提出,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实践和国际共识,对党的执政理论的系统性提升,是党的执政体系日趋完善的表征。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它吸收了包括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当代西方生态学说等诸多精华,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毋庸置疑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作为一种集科学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价值基础是彰显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表现,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价值基础,既有助于深入挖掘其生态思想的潜在价值,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提供更加丰富的养分,同时,也有助于从社会整体价值观层面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自然观与价值观:马恩系统生态观构筑的两个理论支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是指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用以思考“自然—人—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思想主张。马克思恩格斯按照“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提出“自然—人—社会”和谐的应然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的实然处境,以及人与自然“异化”解决的必然的共产主义方向,彰显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系统性的特征。已经初步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等特征的马恩的系统生态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和对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的理解与阐释。其中,马恩对自然的理解可以称之为马恩的自然观,而指导其自然观形成的则是马恩的价值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侧重描述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学说,它既是基于唯物主义视域的对人与自然关系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又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1](P10)”的哲学提升。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以对实践的理性把握,彰显出区别于神学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的理论特质。依照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应然—实然—必然的逻辑结构,也可将马恩自然观看作是由此三重逻辑组成的思想集合。马恩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起,认为:人既是自然界被动的一员,又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改变自然对人的单向关系,由此认为人类应该在自然规律框架下改造自然。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矛盾对抗的社会,马恩根据对以往社会形态的梳理,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2](P393)”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制度层面的弊端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它的彻底解决也就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变革。马恩将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视为人与自然矛盾的终极解决途径。按照他们的设想,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P77)。马恩自然观秉承着马恩系统生态观的理论品质,在人与自然的双赢中,寻求平衡支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马恩价值观的反映。通俗的说,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对实践及其价值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般看法、观点和信念。[4](P336)”这里的“价值”是“价值一般”,“泛指在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中,客体对于主体的某种意义”[5](P175)。由此,价值观可以看作是客体对于主体有无有用性、有何种有用性、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有用性等一系列的看法和观点。依照价值观一般性概念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自然观中鲜明地表现出其所持有的价值观。首先,由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等论述中,表明他们对自然界具有价值这一观点是肯定态度的;其次,在马恩的视域中,自然界具有双重价值——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材料,表现出工具价值,同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也表明自然界具有本体价值;再次,自然界的价值主要通过人类的活动得以展现,自然与人类密切相关,即“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6](P20)。

马恩自然观及其价值观构成了马恩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的两个理论支点。而马恩系统生态观区别于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观的主要之处,在于马恩关注实践,以实践促进认识等主观因素的发展,由此,探讨马恩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形成的现实背景,也成为研究马恩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的一个必要部分。

二、“生态不文明”之批判:马恩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形成的现实土壤

马恩系统生态观是马恩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而构建起来的一系列主张,其实质是为了构建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从马恩系统生态观批判与建构并存的理论构建模式来看,它是以生态不“文明”的社会为构建背景的。在马恩的语境中,所谓“生态不文明”,集中出现在资本主义时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简要的概括。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私有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资本的逻辑的作用下,人们愈发的片面的看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资本主义“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7](P552),表现出资本高速的繁殖能力;另一方面,“关于这种惊人的经济变化必然带来的一些现象……所有已经或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8](P365),在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步调不同步,甚至相反的态势下,生态环境表现出制约人类发展,甚至是危害人类生存的一面,于是出现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弊端的集中体现,其根源在于人类带有片面、局部和个体色彩的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是指突出强调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要素,而忽略了系统中的其它部分的片面的、孤立的思考方式,依照强调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动物中心主义。在个体价值观视域中,自然系统被“肢解”,人们仅仅依照其自身的发展对其他物种进行取舍。自然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从短期来看,被舍掉的部分可能对生态系统不会有短期、剧烈、明显的影响,然而,从人类发展的长远来看,一部分发展,而一部分停滞或者倒退的格局,不具备进步所需求的系统的发展条件,从而影响文明进程。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非生态色彩的个体价值观占据了其中的主流。人类中心主义,按照《韦伯斯特第三版新编国际辞典》的解释,可以在三个意义上使用:“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9](P50)”显然,这三种情况都是“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10](P27),人是其中绝对的和毫无条件的主角。无论从“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1](P138),还是人类在工业文明社会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都说明了人类将自身看作是独立于生态之外的唯一具有终极价值的系统,而自然界,在人类的视域中,则仅仅表现出它的工具价值,成为人类实现自身无限欲望的手段。

虽然在马恩著作中,并没有对以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个体价值观的深入分析和系统解读,然而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增长方式以及对生态破坏的现实情况的论述中,可见马恩对有悖于自然规律,随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法的否定。马恩的这一否定表明了马恩系统生态观对为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提供价值支撑的“笛卡尔—牛顿式的机械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观点与思维方式”[12](P38)的摒弃,同时也将马恩系统生态观内在的价值基础——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完整的表露出来。

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马恩系统生态观内在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是一个阐释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从他们肯定人类的核心地位,为人类设定的兼顾自然的行为框架来看,明显的带有从人类视角出发来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即“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依据对自然界态度的不同,“人类中心主义”还可以区分为“事实判断(即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判断的人类中心主义。”[13](P98-99),马恩系统生态观的实质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尊重自然又合理的改造自然的途径,其价值基础是带有价值判断意味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产生生态危机的事实判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相对于绝对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价值视角可以称之为相对人类中心主义。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倡导者。马恩系统生态观以“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发展线索,其中人与自然是该生态观的两大要素。虽然在“应然—实然—必然”的逻辑关系中,每一部分的展开都是以两者关系的变化为出发点和发展线索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应然”逻辑中,由于人类的发展时间尚短、认识能力有限,自然界在人们的眼中较为神秘,人类的实践活动依托于自然规律所提供的规范性框架,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在自然规律的框架中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马恩对劳动实践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肯定,即是他们侧重于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视角的彰显。在“实然”逻辑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超越了自然的承受范围,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的尖锐化,表现为自然环境的污染和人类精神和肉体的伤害,前者是矛盾的表现,而后者则更多的被看作是矛盾的结果,“人”仍然是被关注的焦点。在“必然”逻辑中,马克思恩格斯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寻求到一条根本解决途径——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中,人类较高的文明意识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归宿。马克思将此归纳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4](P120)。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时,基本的立场和态度是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15]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价值基础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之间具有一种扬弃的关系”[16](P90)——在马克思恩格斯具有明显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倾向中,自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自然界是“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17](P222)。在马恩的语境中,人类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存,二是发展。“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4](P167),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原料的同时,依靠自然环境丰富和推动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第二,自然是衡量人类行为的尺度。从主观方面来讲,人类的行为受制于人的意识,从客观方面看,则受制于“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4](P167)自然规律。马恩在其著作中反复言明:只有在自然规律框架内进行带有社会属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保持自然届中物种与能量的平衡,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强调也是其价值立场的表征。第三,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人类无异于自掘坟墓。自然对人类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约束作用,然而,由于人类和自然属于两个价值主体,在二者因为利益产生矛盾之时,人类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自然界的约束抛之脑后,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影响到了人的价值的进一步的实现。在阐述这个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阿尔卑斯山等例子,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7](P383)。马恩既以人类的进步和人类价值的实现作为他们生态思想的主题,同时又兼顾自然的“权益”,其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

综上所述,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是关于“自然—人—社会”的思想主张,它以自然观与价值观为理论支点,以发展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现实背景,在既承认自然的价值、又强调人的能动作用的理论阐释中表露出了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倾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中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基础,即区别于污蔑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主张回到原始社会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复古主义,又区别于把人类发展与自然完全分开,借以满足人类所有需求和任何欲望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它主张以全人类的自由和平等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科学的价值学说。

[1]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刘剑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叶平.环境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许鸥泳.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古典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2]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邓天雄.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及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研究,2005,(3):10.

[16]李宏煦.生态社会学概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elative anthropocentrism:The value foundation of systematic ecological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ZHANG Ming
(Liaoni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Shenyang 110014,China)

The systematic ecological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is a theoretical system,which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nature and the society.Nature and values are the theory fulcrum of the theory,and the early capitalist society is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the theory.The theory is not only recognizing the natural value,but also emphasizing the active role of man,which shows the value tendency of relative anthropocentrism.The value foundation of relative anthropocentrism in the systematic ecological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is different from Classicism and absolute anthropocentrism,It is a value theory representing the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Thinking deeply into the value foundation of the ecological view,we can dig deeply into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advancing our countr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from the social overall values level.

Marx and Engels;relative anthropocentrism;systematic ecological view;value foundation

B27

A

1673-9477(2011)04-0046-03

2011-09-27

张明(1982-),女,河北滦南人,助教,博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王云江]

猜你喜欢
马恩中心主义自然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爱晚亭
例说“自然界的水”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民主集中制刍议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