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亮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地方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周广亮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而其长期形成的培养特征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选择,也让学校产生了很多困惑。通过鉴别不同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提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从学校定位与专业取舍、自主创新学习、激发创新教学、倡导创新管理、狠抓实践应用环节等方面来培养创新人才。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创新人才;路径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毕业生,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着眼教育的长远发展,认真梳理内外部关系,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地方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和各种类型的重点院校尤其是“985”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具体地讲,地方一般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下列显著特征。
第一,培养目标的模糊化。翻看大多数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相关部门就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近似雷同的表述,初看上去无懈可击,运作起来却颇感棘手。原因在于这种貌似美好的目标其实无目标,整个教学管理体系处在一种半混沌状态中并摩擦向前运行。
第二,培养模式的表象化。在不同地方、行业背景的学校中,根据环境和自身的需要,许多学校都提出了较为好听和前卫的培养模式。如“弹性定单式培养模式”、“核心+基础+实践模式”等。这些模式若能在一校得到彻底贯彻实施,将会在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对当前教育的改革也是一种触动。可惜的是,理念虽好,效果一般。除了学校本身的因素外,众多的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也制约了其实施,结果是美丽的模式只能说说、谈谈、试点一下而已。
第三,培养过程的粗放化。社会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人才太少了!我们很不解的是每年又有上百万的毕业生无事可做,地方普通高校未就业比例尤其高,形成了“门外众人看、屋内桌椅空”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于各个高校普遍狠抓招生,高喊就业,放任过程培养,造成了学生大批量的无效培养,出现虚就业、假就业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从应有的高度去看待教学、实验、实习等基础环节,而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花在如何快速提高学校的所谓“形象”上面,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除了最终获得“两证”或“一证”外别无他获。
第四,培养效果的单点化。一般而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了招生和生存的需要会在某个单点项目上狠下功夫,形成所谓的“亮点”,如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学科竞赛、质量工程等。但这些项目的覆盖率很低,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受益,也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更不能代表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第五,创新培养的恐惧化。对于相当数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从上层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都鲜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甚至在“教”和“学”上如何做到创新都没有更深的理解。一提到培养创新型人才,认为那是“985”高校至少是“211”高校考虑的事情,与自己沾不上边,往往力图回避创新问题,造成了这类学校教学的传统化,教师和学生创新精神的禁锢化。
困惑一:与学校培养实力匹配的创新型人才是什么。此困惑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其根源在于对“创新”的恐惧,甚至误解,对自己学校培养实力、特色把握不准;对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责任的认识不到位。在学校的管理层、中层、教师和学生的意识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导致认识上的不一致,破局难度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划无法制定或实施。
困惑二:与高职高专、重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差异性何在。作为在二者之间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上不着天、下不挨地,成了悬在空中的培养阵地。重点高校本科生招生规模甚至少于研究生,依托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实践教学基地能将学生培养成理论功底深厚、创新意识强烈、潜在创新能力大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只要求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技能训练和操作上,和生产经营实际密切融合,在服务一线有不俗的创新性。地方本科院校往哪边靠?向重点大学靠难度太大,生源质量和资源都实现不了;单纯照搬高职高专模式?出现了定位的偏差,也是不现实的。
困惑三: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衡量标准是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程度才算符合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用哪些指标可以衡量,使我们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同时,企业和学校对标准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比如对执行力、认知水平、进取心,实践能力、知识面、观察力的排序是企业标准,学校教育就不可能执行这个标准。
困惑四:在扩招的大背景下,解决了更多人上学愿望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重点高校在本科层次的教育上并未扩张多少,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则成为扩招的主力军,在校生人数成倍增加,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很难让人有信心能将这么多、这样复杂的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和高职高专、重点院校有一定的差异,这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可以参照下列路径。
每个学校都处在不同的领域中,由于长期的积累,在该领域具有了一定的特色和竞争力,这是其它学校哪怕是重点学校都不及的。如:农业、工业、轻工业、化工、水利等。这就要求各个学校紧紧抓住办学理念和目标,将注意力放在该做的领域,专业的设置也尽可能和该领域有关,坚决舍去自己不专业和社会不需求的专业。这样做的结果是:控制了专业数量和学生的人数,领域内的专业群可以相互支撑和融合,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平台可以共享,高效利用了资源,便于师资的培训和学生的培养,各个专业的学生又能受到领域文化的熏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由于招收的学生人数减少而降低了学校的收入,人事安排的余地小了。
打造所谓专业齐全的地方综合院校是不切实际的,分散了学校的办学力量,办学文化相互冲撞,管理协调难度大而增加了内耗的成本,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这只能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越来越远。当然,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战略眼光和精品意识,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度来办学,而不是迎合眼前的短期利益。我们充分相信如果全国所有的地方本科院校都这样做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将翻开新的一页!
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自主学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务。实现这一目标,氛围的营造是关键。氛围和自主学习的结合奠定了创新培养的基础,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考虑:第一层次:学校在校园内创造一个大环境,将全校的主要精力和财力都向创新培养方向倾斜。第二层次:院系培养一种好文化。承担教学管理的院系和学生直接打交道,最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本学科的特征培养创造一种好的文化,有利于创新氛围的营造。第三层次:社团建立一块好阵地。社团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课外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社团的设立、活动的开展加以正确引导,能将众多的学生凝聚起来。第四层次:班级组建好团队。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层单位,班级内部同样可以根据爱好兴趣、特长等组建若干学习科研团队,集中对某一课题和任务攻关,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授课积极性的高低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性。解决教师“教”的问题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往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量”是多少的问题,少了完不成教学任务,多了又达不到预期效果。“质”应该是体现效果的部分,其主要评价包括专家评议、管理者评议和学生评议三部分,但三者的评价指标都是一样的,并且指标中几乎很少关于“创新性”的评价,同样不能起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指标体系设计重点体现创新性。在评价指标上需要衡量的不是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得了多少东西,能否进行应用和深入思考,这对教师的创新性也提出了挑战。二是鼓励根据学生特性和需求实行差别化教学。三是切实实行“课外导师制”,充分利用好第二、第三课堂。
创新型人才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学和锻炼出来的。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体现了固化的规则,给人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禁锢,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能够得到,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叛,成为所谓的“刺头”。其实,如果引导得好,这类人潜在的创新性是非常大的。如何调整管理模式是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
既然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从而最终失效,则说明这种方式本身需要改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样要向专家治校方向发展,即要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和育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校内所有教育规划、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的各职能部门是执行者和服务保证者。这种按照教学既有规律运行的学校,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包容和适应不同性格需要的学生,使之在生机盎然的新型管理模式下潜心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创新应是分级和分类型的。虽然它要求对象首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才能实现好的创新性,这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这里的全面不是指在所有的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而是指在所属的领域有很精深的研究,对相关联的领域亦有一定的研究,尤其强调在本领域的某一点或多点上具有权威性的发现或做法。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能将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创造性地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专门人才[1]。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创新的模式进行[2]。注重培养方案的一体性、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打造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实现实践环节的特训性等,使学生沿着“纵向一体化”的路径深入实践,真正将实践环节做深、做精,使知识在实践中升华,通过升华的实践技能实现创新。
在扩招潮流中成长和壮大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壮大”不只是体现在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教学和科研的强大,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于教学中,培养适合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要迅速从困惑中清醒过来,在定位、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设计和实践,踏踏实实地选择自己的培养路径。
[1]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
[2]孙敬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管理与财富,2008,(10).
Local Gene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Choice on theWay of Educ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ZHOU Guang-lia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ent,University of Zhengzhou Light Industry,Zhengzhou450002,China)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assumes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n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 pattern formed for a long time has influenced the choosing of the direction,which also confuses the college in general.After identifying the differences be tween thewaysof educ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y different college,the author argues that local gene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should educate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college orientation and professional choices,independent innovation learning,stimulate innovation teaching,advocat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Local;GeneralUndergraduate College;Innovative Talents;Path
G521
A
1008—4444(2011)03—0131—03
2011-03-17
周广亮(1969—),男,河南信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专业博士。
(责任编辑: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