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抓落实”的思想

2011-08-15 00:43杨晓伟
党政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形式主义事物

○杨晓伟

毛泽东“抓落实”的思想

○杨晓伟

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虽然直接谈到“抓落实”的内容不多,但是,作为辩证法大师,他的很多文章和讲话中,间接地、非常深刻和精辟地都涉及到了“抓落实”的问题。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当然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已经有了事实证明效果坏,还是照老样子做,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总结经验,研究方法……”(《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3-874页)鉴于目前很多单位的工作只是非常鲜明地写在文件上、响亮地喊在口头上,但却不能具体贯彻落实到实际中的怪现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研究毛泽东“抓落实”的思想,籍以对“抓落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实事求是是“抓落实”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认识到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首要标准。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问题的根本在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后,回到实践中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贯彻落实。

“抓落实”必须实事求是,那就要从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作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要用矛盾二分法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全面、清醒的分析,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既不妄自菲薄,又不虚假浮夸。只有这样的科学求实的态度,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问题和任务的正确的、合乎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然后,也只有继续实事求是,把这种理性认识和理性决策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一方面指导落实中的实践,另一方面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同样的道理,在每一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周期中,只有不断地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贯彻落实到这一认识过程中,改造世界,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并不断地通过落实中的实践检验、完善理论和决策,才能一步步逐渐地臻于真理、和谐的境界。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二、群众路线是“抓落实”的根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同时也是“抓落实”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的完整内容和经典表述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一句指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后一句指的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世界历史的主体。因此,我们党作出的一切决策和提出的一切任务以及最终的落实,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为了真正做到这一切,就必须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毛泽东的经典表述是:“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上第899页)“抓落实”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认识到:“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同上第898页)但同时,必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因为:“……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同上第898页)只有领导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才能做到落实。

在当下,“抓落实”必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有效参与的缺位问题,逐步修复人民群众有效参与的盲点和程序缺位问题。很多工作不能有效、及时地落实,原因就在于人民群众有效参与的缺位。缺位体现在:参与制度缺位、参与渠道缺位、参与意识缺位、参与的长效巩固保障机制缺位等方面。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调动起人民群众的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拓展民主参与的制度和路径,逐步实现群众有效、合法、有序地对干部政绩监督评定和其他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三、主要矛盾是“抓落实”的中心内容

毛泽东指出:“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2页)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个地区的总负责人,必须考虑到该处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无计划,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和凌乱无秩序的状态。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以致引起下级在工作步骤上的凌乱,而得不到确定的结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同时,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同上第322-323页)综合上述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可以看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在部署落实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吃透”上级的精神,抓住上级部署的任务、召开的会议和下发的文件的中心内容;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还要仔细地调查研究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和任务的全局,善于抓住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即主要矛盾,以有任务落实的轻重缓急之别。不然,中心工作和一般具体事务性工作“胡子眉毛一把抓”,那就不能很好地做到主要任务的落实。由于部门在各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心任务,那就需要我们的各级干部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善于及时识别中心任务、抓住中心任务,排除琐碎的日常性干扰,认真落实之。

四、调查研究是“抓落实”的关键环节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一个由多个环节和程序组成的发展轨迹,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轨迹,具体化为“调查-决策-部署-督查-落实”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如果作为首环节的调查研究缺失,不能和落实的尾环节进行公开的、经常的结合与证伪,那么各项工作就会在原地踏步,不能落实。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调查研究是前提环节,也是理论、政策与具体落实的实践发生关系的中介,是保证落实的关键环节。调查研究总是要由人去做的,在这里,关键的方面在各单位的领导。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根本不了解下面的情况,凭主观愿望和文件报表制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层层下压,逼下面搞形式主义,最终不能落实任务。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又能看到现代社会信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特点,我们才能自觉地坚持经常的、系统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发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变化趋势,建立起对事物全面的、深刻的、多维的、历史的概念。而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面与点相结合、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民主、科学、慎重决策;再而动员部署;再而由上级督查和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相结合,把机关和基层联系起来,把对上与对下统一起来,直至落实。

五、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是“抓落实”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认为:任务提出来了,如果不解决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完成任务的方法,那么任务就不可能落实。因此,毛泽东历来重视工作方法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同上第139页)譬如: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他指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9页)毛泽东高度重视工作方法由此可见一斑。在毛泽东看来,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落实任务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他指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同上第897页)由此可见,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除提出一般的任务和号召外,必须在自己单位中或者附近基层单位中,选择二、三个调查对象,深入研究,详细了解任务在这些单位的发展落实过程,详细了解这些单位中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经历、思想特点、学习情况和工作优劣,并亲自指导这些单位的负责人具体地解决各单位的实际问题,借以取得一定的经验,再去检验一般的任务和号召是否正确,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做到任务的贯彻落实。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工作不能很好落实,就是“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同上第900页)毛泽东认为,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极大地妨碍党的工作的发展,不能使任务落实。而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克服前者的有力武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光动嘴,“该出手时就出手”,选取个别和典型,亲自动手,个案研究与总体一般号召相结合,取得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

六、形式主义是“抓落实”的反面教员

形式主义的概念是什么?词典中对形式主义的解释是: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工作作风。或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毛泽东认为: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做这类游戏,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同上第839页)他又认为:“形式主义之来源是由于唯心主义……”。可见,形式主义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变种病毒,其特点是假、大、空。形式主义最直接的恶果是弄虚作假、信息失真,使决策失误,使任务和目标不能落实。与此相反,”抓落实”就要努力思考事物的内部规律性,从纷繁芜杂的表象中找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最终使任务予以圆满完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同谬误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毛泽东在1958年也提出了“设置对立面”的思想方法。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揭露矛盾,在与对立面的比较、争论中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和处理矛盾,防止片面性,把问题说透彻,找到真理。因此,“抓落实”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形式主义。只有在实事求是“抓落实”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思想方法的鲜明对照下,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二者的本质区别。进而通过双方思想的激烈斗争和实践的反复检验,就像“种牛痘”一样,从而增强抵制形式主义病毒侵蚀的免疫力,提高根除形式主义思想方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武装头脑的意识和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落实任务的实践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李海生)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形式主义事物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美好的事物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实事求是”定乾坤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