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虎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攀枝花构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陈 虎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借鉴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理论对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教育文化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四个方面对攀枝花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攀枝花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对策。
攀枝花;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市群中经济实力最雄厚、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综合辐射集聚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能在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对所在区域产生相当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对于攀枝花市而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其在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出更重要的引领作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也审时度势,在对城市定位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站在全省和川滇交界区域发展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在未来几年里把攀枝花打造成攀西城市群和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把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当前全市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因此,应用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对攀枝花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在川西南滇西北地区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提出攀枝花市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攀枝花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打造成为中国西部一座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中国钒钛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09年攀枝花市实现生产总值424.08亿元,与2000年的114.76亿元相比,年均增长率达到15.6%,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1207元增加到36562元,年均增长14.4%,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1.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732元强加到2009年的149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39元增加到5474.93元。
2.工业产业初具规模,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攀枝花市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已形成包含矿石采选加工、煤炭加工(焦化)、冶金辅料生产、钢铁冶炼、热轧、冷轧、机械制造、特殊钢材生产与加工、电力、建材、化工、食品、饮料、医药等20多个工业门类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形成了年产铁600万吨、钢600万吨、钢材550万吨、钒产品3万吨、钛白粉26万吨、海绵钛1.25万吨、原煤10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 450万千瓦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钛钢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的钒产品生产基地。
3.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地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攀枝花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在“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新开展科技项目3386项,实际完成3340项,其中获国家项目支持66项,经费10427万元;省科技立项111项,经费2011万元。获得科技进步奖187项,专利申请量1247件。目前全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重点实验室3个。
攀枝花市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中学65所,普通小学29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1.2万人,在校学生达17.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0190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147736人。
1.经济竞争力分析
城市经济竞争力方面,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六个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攀枝花市在经济总量上与周边的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攀枝花市更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真正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
2.基础设施竞争力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选择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城镇化率和邮电业务总收入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攀枝花市在基础设施方面,可以说与周边城市相比,竞争力要强得多,加上其较高的经济总量和较大的财政收入,攀枝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显示出了更好的能力与财政保障。因此,其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3.科技教育文化竞争力分析
城市科技教育文化方面,选取科技活动人员数、申请专利数和财政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三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攀枝花在科技教育方面在年总量上投入比周边城市要高,科技竞争能力要强。但要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方面还要不断努力。
4.环境竞争力分析
在城市环境竞争方面,由于一些数据难以获取,在此仅选取人均绿地面积和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两项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加以分析。通过比较发现,攀枝花市在环境方面竞争力有一定的优势。
1.做强做大工业,形成区域经济中心
攀枝花属于资源型城市,工业占整个经济总量的 70%以上,只有做强做大工业,才能成为区域制造和经济中心。
全面提升钢铁等传统产业。应通过科技攻关,不断开发含钒钛钢铁新品种,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强传统产业;突破直接还原流程技术瓶颈,实现铁、钒、钛等资源综合利用,扩大钢铁产品总量;大力推进行业清洁生产、“三废”利用和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增长。
大力发展钒钛等优势产业。通过提高钒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钒钛科技综合能力,为钒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推进体制创新,鼓励民营资本积极进入钒钛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钒钛产业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核心区龙头企业作用,强力推进攀钢、龙蟒、昆钢等企业的一批重点钒、钛产业化项目建设,快占领我国钒钛产业的制高点。
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攀枝花要利用本地巨大的需求市场和特有的材料优势,抓住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配件、飞机零部件制造、高强度低合金钢锤头、钒钛合金配件、钛精密铸造、重型机械加工及零部件、矿山输送设备制造、精密齿轮、汽车破碎机制造、起重机制造、五金制品等产品;围绕我市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强新能源产业培育,重点发展太阳能设备制造、钒电池及钒基储能材料等新兴制造业,推进机械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构建区域商贸中心。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不断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商业网络建设,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代理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商业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以吸引周边地区的消费需求和流通需求向攀枝花集中,建成辐射力强的现代商贸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构建区域物流中心。攀枝花市要以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区、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构建区域信息中心。攀枝花市要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信息化骨干传输网与基础接入网、区域性交换中心等信息化支撑体系的建设;通过支持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信息服务企业等手段,大幅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确保攀枝花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力求使攀枝花发展成为区域信息中心。
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打造区域现代商务服务中心。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各种经纪商、房产中介、、货运代理等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充分发挥商务中介在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区域现代商务服务中心。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交通枢纽
在攀西、攀昆高速公路顺利通车的基础上,全力构筑“四纵三横”的交通主骨架,力争早日建成“两高两铁”即攀枝花-丽江、攀枝花-宜宾高速公路,成昆铁路复线和丽江-攀枝花-昭通铁路,形成连接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大城市和西昌、丽江、大理、楚雄、六盘水、昭通六个次级城市的对外交通网,使攀枝花形成四通八达并延伸连接南亚、东南亚、泛亚交通网的大交通体系,成为四川向南出海大通道的关键节点。
4.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区域最宜居城市
攀枝花市要抓住机遇,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努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城市水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噪声控制、垃圾处置等方面为重点,加快工业废水治理,提高居民小区生活废水集中处置,大力开展节水和再生水回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理念,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城市管理水进清洁化生产,培育生态型企业,加大对工业企业三废的治理和对工业污染的控制,确保各项环境质量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加强面山绿化和水源保护,为市民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城市生态环境。
5.构筑人才高地,构建区域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建立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财政对科研开发投入力度,落实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力鼓励企业开展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研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联盟,组建重点产业领域专业化机构;政府应积极搭建科技合作平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中介机构与市外科研院所进行资源交换,从外界引进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信息。
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建立科技人才引入机制与现代人才特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为载体,选择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优势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继续实施市级青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造就一批高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和开发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为攀枝花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头功保障。
[1] 邓永玲.区域交通枢纽是攀枝花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命脉[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9(3).
[2] 李宪建.宁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五大要点[J].发展研究,2007(1).
[3] 宋先钧,文荣森等.川东北地区城市发展格局透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2006(9).
[4] 市委党校提升城市竞争力领导者培训项目班.关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四市城市竞争力情况的考察报告[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7).
[5]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课题组.关于加快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J].重庆经济,2009(4).
F127
A
1008-1151(2011)05-0223-02
2011-01-27
陈虎(1963-),男,四川简阳人,博士在读,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