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潞城职业高中,山西 潞城 047500)
家庭教育中德艺术及学问
徐海燕
(潞城职业高中,山西 潞城 047500)
做父母的一般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但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家长有较高的教育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子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艺术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也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父母的严加管束和慈爱关怀有时却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家长不讲究教育艺术所致。讲究教育艺术,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子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谈到教育,大多数人会以为是说服教育。说服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家长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子女们会听吗?所以,“言传身教”才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很早的时候,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经教育过我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教育者自身行为端正,受教育者就会跟着学;如果教育者自身行的不正,做的不端,就是强迫受教育者去做,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孔子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自己的言行不端正,怎么能教育别人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父母们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家长如果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这就是无声的语言,生动的教育,而且是最为有力的教育。民国年间的教育家朱庆澜先生说:“无论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将自己身子做个样子与学生看,不能只凭一个口,随便说个道理,学生就会信的。”特别是在家庭里,“做人父母的,一天到晚同儿女在一起,一举一动,儿女都把你监管着的。”这就说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由父母的言传身教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的一种教育工作。父母是直接的教育者,是子女最为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声音,步法,姿态,表情都会为子女所效仿。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要发挥各种教育方式的作用,家长以身作则是重要的前提。
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有点错误就及时批评教育,这种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经常这样做,效果却并不一定好。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有上进心的。如果总是受批评,遭谴责,会产生不愉快的内心体验,情绪会逐渐低沉,精神上受到打击。长此以往,会专门对着家长干,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意思是说,数落孩子十个过错,其作用不如表扬、奖励孩子一个长处。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它对每个孩子都是适用的,尤其是那些有缺点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奇效。表扬、赞美的运用会调动子女的自尊、自信,促使其利用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这就要求家长和大人们不要把批评、惩罚当成法宝,当成出气的手段。
同时,我们主张正面激励为主,并不是完全否定对错误和过失的批评,更不是对其视而不见,姑息放任。家长要学会适时适地地,恰如其分地运用这种方法,不能过激,也不能死板。
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难以掌握的问题,就是分寸和尺度的问题。然而有的家长却好走极端:对孩子严格要求,就认为越严越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要是对孩子爱,就会爱得不得了,认为孩子一点缺点都没有;要对孩子讲纪律,就一点自由也不给;要说对孩子讲民主,就事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等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度”是什么?在哲学中,度是指一定的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用“最后一根稻草”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这个度。
北齐教育家颜之推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就是说,不能说对子女要求严格,就滥用父权;也不是说对子女爱,就放任自流,一点规矩都没有了。因而,“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焉。”父母即严格又慈爱,教育效果才会好。
再比如,我们炒菜时要放盐,放少了菜吃起来味同嚼蜡;放多了又咸得难以入口。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掌握好度的问题。中国古人教育人们做人做事要坚持“中庸之道”,就是要不偏不倚,调和适中。这说明古人是多么推崇度的把握啊。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对不对,教育动机好不好,教育方式正确与否,还取决于是否选择了最好的教育时机。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只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却不注意讲究时间、地点、场合,一有空闲时间,就无休止地进行说教。这样做,有时候难免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这说明,家长没有选择好教育的时机。
何谓“遇物则诲”?唐太宗李世民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在吃饭时,他对太子说:“种庄稼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在太子骑马时,他对太子说:“人和马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它过度劳累,把气力都用尽了。”太子在大树下乘凉时,他说:“木匠锯木头,依照绳墨才能锯成直木板。你将来做君主,就得认真听取臣子的进谏。”太子乘船时,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就好比是水,可以维护你的地位,也可能把你推翻。所以要爱民如子,才能使得国家政局稳定啊!”唐太宗的教育不仅有强烈的针对性,而且选择了恰当的教育时机,有如“春风化雨”,及时而适时,使得太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领悟了安邦治国的道理。
要解决孩子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孩子的思想觉悟,要靠讲道理。而使孩子理解道理的方法,最好是运用恰当的比喻。用类似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道理,使寓意更加通俗易懂,以便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就叫“喻教于喻”。这种教育方法的使用,往往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有个民族叫“吐谷浑”,这个民族有个首领叫阿豺。他有二十个儿子。他病重时,担心儿子们在他死后争权夺利,闹不团结。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天,他将儿子们叫来,要他们拿出一支箭来,并且折断。儿子们“嘎巴”、“嘎巴”几下子就都折断了。而后,他又要求儿子们拿出二十只箭来,捆成一捆,又让儿子们折断。这下子,儿子们却怎么也折不断了。然后,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看,一支箭容易折断,而二十只箭却不容易折断。这说明一个道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希望我死后,你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啊。”儿子们听了父亲的嘱托,深切地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家长们充分认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家长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加强学习。第三,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善于清晰晓畅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否则,难以达到这种教育效果。
有很多家长,往往“恨铁不成钢”,容不得孩子犯错误。往往是火气一上来,就是一通批评、训斥、责骂;有的还拳脚相加。家长生气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教育,不是发泄。我们要促使孩子改正错误,纠正过失,而不是家长发一通火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而且发怒会使得孩子感染上这一习惯,以后也会以发怒来回敬。
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甘地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
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甘地出生于印度一个小藩王国的宰相之家。上有三个兄长和一个姐姐,他的年龄最小。
幼年时,小甘地自尊心很强,性格不是很开朗,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一旦被人奚落,就会难过得受不了。然而,少年时期又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的阶段。有一个时期,他突然对抽烟很感兴趣。起初,他只是试试玩玩。后来烟瘾越来越大,发展到偷兄长和家臣们的钱买烟抽的地步。渐渐地,甘地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太可耻了,他内心十分痛苦,悔恨极了。他将自己堕落的过程详细地写在一个本子上,把它交给父亲,希望得到严厉的惩戒,以求得内心的宽恕。父亲自然是非常生气的,然而,他只是久久地凝视着他,任由两行热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滚落下。甘地从未看见父亲这个样子,深受震动,深感内疚,由是洗心革面,改正错误,走上正路。
宽容谅解是对犯错误的人表示了极大的信任和深刻的理解的一种行为,它是一种强烈的刺激,会大大加剧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促使其认识自己,产生思想斗争,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体会是深刻的,比起说服教育和讲道理,更能触及孩子的心灵世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
[3] 朱庆澜.家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库本,1917.
G459
A
1008-1151(2011)05-0151-02
2011-02-16
徐海燕(1975-),女,山西潞城人,潞城职业高中教师。